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新手激活药事管理抗菌药物药师培训举报中心药考软件
本站已运行

临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 wx_jytEetEe3X4N大家说:祝贺临床药师网建网17周年
  • r1235201314rclinphar说:祝贺走过17个春秋,希望越办越好,一直陪伴我们。
  • hhw859大家说:这里真好,可以下载好多课件
  • hhw859大家说:大家好,工作顺利
  • wx_HQ_AwAoX大家说:一起加油!
  • wx_CfsfWCUwfUnd大家说:加油!!!
  • 568721zsl临床药师网说说:感谢分享知识
  • clinphar大家说: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 cwc平台说:发挥全国各临床药师的力量,众人是柴火焰高,一定会越办越好
  • 神女应无恙好的平台说:好的平台,希望越办越好
  • wx_poNQQV902inq越办越好说:好的平台,希望吸引更多人才
  • 13885433081好的平台,希望越办越好说:好的平台,希望越办越好
  • HF^O^平台说:希望临药网这个平台越办越好!
  • jingxuchen平台说:给我们基层工作的药师提供了帮助,关键时刻雪中送炭,敞开胸怀素材共享,万紫千红总是春,越来越兴旺!
  • lipinshang平台说:10多年的临药网忠实粉,在这里学到了很多,查找资料非常方便,愿平台越来越好。
  • sd13jyyyxklss平台说:好的平台,知识丰富,开阔眼界,望越办越好
  • liutangren平台说:风雨同舟相处十五年,越来越好。
  • 求知临床药师网说:生日快乐!从牙牙学语长成15岁“帅哥”
  • gary平台说:希望临床药师网越办越好,为广大临床药师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交流
  • Alst210507平台说:好的平台,希望越办越好
  • 15129825015临床药师网说:非常棒的平台,但愿越办越好。
  • 568721zsl临床药师网说说:药师学习平台,相信药师网越办越好
  • lzh0586临药网说:祝福网站越来越好,祝福同仁万事如意!
  • sunny-yaoshi临床药师网说:希望论坛越办越好,成为药学人员学习的首选网站!加油
  • 冬日暖阳~秀临药网说:此平台是药学人家园,常常来交流小憩,愿学科越来越好,愿药学人日子越来越好
  • 修行临床药师网说:好的平台,希望越办越好
  • sln123临床药师网说:对我们工作非常有帮助
  • 一千小可爱临床药师网说:感谢这个平台,临床药师网yyds
  • 小分队临床药师网说:这个网站的内容对工作和学习的帮助太大了。内容质量好,权威性高
  • chuyinghong药师说:临床药师真正体现药师价值的机遇来了!
  • gyh660222感谢老师为交流平台做的贡献。说:对我们工作很有帮助
  • 郜琪臻太好了,终于又见面了说:越办越好
  • sunqi3541盛京医院说:希望能被基地录取
  • gary大家说:祝临床药师网越来越好
  • 柠檬梅子临床药师网的老师们说:谢谢临床药学网给我们基层药师提供学习平台,希望我们也能进专业平台学习
  • 我是庆宇平台说:恭喜恢复开放,这是我们临床药师的福音啊!
  • 祥籽clinphar说:我们支持~感谢临药网
  • Terry0915大家说:无意间点开网页 居然可以上了 还开心呀 希望网站越办越好
  • gfelwaiz临床药师网说:希望功能越来越完善
  • clinphar大家说:数据基本恢复完毕,大部分版块已经开放。
  • 海上升明月clinphar说:祝临床药师网越办越好 一直到永远
  • yyhh425666什么时候取消密码呢说:祝药师网越办越好
  • 鸢舞轩临床药学说:希望能在这里学到更多
  • clinphar大家说:数据恢复中,会逐步开放及取消密码。
  • 水月洞天自己说:做好自己就OK其余随缘
  • 梁药师201902227临床药师网说:好平台,提高自我的一个学习平台
  • Lion898大家说:共同成长!祝各位药师越来越学识渊博!
  • qazw310临床药学说:可找到组织了
  • clinphar大家说:贺临床药师网建站13周年!
  • tianshenglu临床药师网说:这真是个非常实用的论坛,希望越来越好
总共63695条微博

动态微博

楼主: yaofohhnn

中国将见证中医的消亡?------毛泽东关于西医学习中医重要批示背景与影响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3-10 23:08
  •  楼主| yaofohhnn 发表于 2009-8-20 18: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该药原是明朝太医的秘方。福建漳州方言把一切炎症统称“癀”,吃一片该药即可消炎退癀,故名片仔癀。片仔癀商标原为僧帽牌,1956年纳入漳州制药厂,成为全国独家生产的名贵药品,改名荔枝牌。该药选用麝香、牛黄、蛇胆、田七等多种贵重药材精制而成。对急慢性肝炎、喉痛、烧伤、刀枪伤痛、无名肿毒及一切炎症引起的疼痛、发热,具有消炎止痛、清凉解毒的作用。外科手术后服用,能消炎止痛,防止伤口感染,加快愈合,因疗效好,适用范围广,副作用小,被视为医药珍品,驰名中外,在国际上誉为“神州妙药”、“中国特效抗菌素”。1979年获国家银质奖,1984年获国家金质奖。远销台湾、港澳、东南亚和日、英、美、法、加拿大等国和地区。
      据说在东南亚地区华侨中,一些老人重病或即将离世的时候,家人都会给他服用片仔癀。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连片仔癀都无法救治的话,恐怕就真的没有其他办法了。可见这一药品在当地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如,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片仔癀”这个神秘的“国宝名药”的来历。
      相传,片仔癀是明朝太医院秘方“御用良药”,由于外形如条索,用时切一小片内服或外敷片刻见效,所以叫做“片仔癀”。万历年间,宫廷政变,一位闽南籍的太医,携带药方出逃,至璞山岩庙削发为僧。明朝动乱中,档案尽皆流失,包括明时太医的秘方都不见经传。唯独可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三七的记载中获知一二,书中记载三七产于南方深山,既稀又贵,用三七入药传入宫廷,再配置成方,用特殊工艺制作成片仔癀,后定为宫廷秘方。时间为一五五六年,并未记载药方的真实面目。由于药方得上述机缘随太医流落民间,民国时期,片仔癀秘方为漳州“馨范茶庄”所得,并生产“僧帽牌片仔癀”应市,片仔癀才从佛门传到民间。解放后片仔癀也曾担任着小角色,经历10年冬眠时间,知者少,用者微。今天我们能见到这一“国宝名药”,实属幸运;而其药方的庐山真面目流传到今,仍未被全面揭开。
      片仔癀与云南白药一样,二者作为我国中药的两大独家生产绝密品种,其特效配方及独特工艺受国家绝密保护。今天,我们仅能从片仔癀的产品说明中了解到它的四大主要成分:麝香3%,牛黄5%,田七85%,蛇胆7%。这四种成分均为我国名贵中药,其中麝香的来源——麝,已被列为国家濒危物种。
      驰名中外的片仔癀集团(漳州制药厂)生产的传统名贵中药,它精选牛黄、麝香、蛇胆等名贵药材科学配方精制而成,药理与临床应用都证明本品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等功能,疗效显著。几十年来用户反映片仔癀对肝炎、胆囊炎、跌打、烧伤等均有独特功效,特别是对癌症患者,早期服用可根除,晚期乃可延长寿命,并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是消除病痛、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在国内外市场享有极高的信誉。几十年来该产品供不应求,并畅销国内国际市场,每年为国家创汇一千多万美元。一九七九年荣获国家银质奖,一九八四年荣获国家金质奖章,一九八六年创质量管理奖,并被列为国家一级保密产品,一九八九年金质奖复评通过,一九九四年金奖二次复评通过等多种殊荣。
      众所周知,片仔癀信誉数十年,历时四百余载,如果药无独特效果,不会维持这么长时间,而且笔者自信,片仔癀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是金子永远要闪光,问题是我们怎么珍惜它。本着治病救人,为国家与社会创汇创财富,造福人类的观点来爱护它……不妨让我们共同回顾它的发展史吧!
      片仔癀的命名,即一片即退癀(消炎解毒),疗效之神,一片则灵,因而得名"片仔癀"。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宫廷政变,有一太医不满朝政,取方出僧,明朝动乱中档案流失,故而明清太医秘方不见经传,但可从片仔癀处方中主方三七去考证,典籍首见于李时珍《本草纲目》,时间是一五五六年本记载三七产于南方深山,既稀又贵,用三七入药传入宫廷,再配置成方,用特殊工艺制作成片仔癀后定为宫廷秘方。当为传世之宝,需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盛名,所以我们可以判断片仔癀成方之日当不晚于崇祯年间(公元一六二八年或一六四四年)。那位削发为僧的太医原籍是闽南,后则在璞山岩庙主持传授徒弟几代。民国时期漳州城的一些茶庄开始制作片仔癀。1956年,政府宣布进行私营改造,成立公私合营的漳州市制药厂。
      片仔癀原厂址在修文西路(现青年路职工宿舍处),该厂产品由36种发展到现在的七十多种,如神曲、乌鸡丸、安宫牛黄丸、六神丸、猴枣散、天王补心丹、磁珠丸、辰沙、川贝枇杷糖浆等典型的老制剂,以后才发展有蜂皇浆、各类胶囊等新剂型。
      当时片仔癀并不是该厂的主产品,而该厂的大蜜丸、小水丸,如辰沙、神曲等是主要产品,故而片仔癀历时10年左右,只是产品的小配角,每年生产不过一至两次,每次二十到三十两左右,以原始的中药铺作坊生产,操作者四人,虽然疗效颇佳,但知晓者甚微,因而虽是药中之王的佼佼者,却经历了较长的冬眠期,它是怎么发展到现在的呢?
      片仔癀疗效显著、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相传几百年的国宝神药,的确不胜枚举的实例。今略举一、二。
      二十五年前,漳州制药厂还是个小企业,人秘股长高月东,身患食道癌,必须做切除手术,按厂原规定患癌症职工每月免费供应两粒片仔癀,不够自费购买。因较长时间服用,能控制病情,精神状态也颇佳。这样生活了多年,但天天服用,按当时工资收入及购买能力在经济上似乎支撑不了,她停用了片仔癀,换了其他药及打针,结果病情恶化,再次手术,食道功能已失,仅在腹部开刀插管进食……与世长辞。总之,片仔癀延长了她的寿命,多活五年并减少了她的痛苦。
      1978年,一车间做片仔癀的老工人游桂在无意中发现乳腺肿瘤,领导及同志们关心送她到医院检查,诊断为乳腺癌。虽已蛋黄大,但不痛不痒。因是早期,并及时做了切除手术,每月由厂里送两粒片仔癀给她服用,她很惊讶,又很感激的说,为什么要让我吃片仔癀(因她本人不知病情),当时领导对她说,你是勤恳工作的老工人,贡献大,厂里对你很关心,服用有益无害。就这样,该同志生活了多年,一直到1996年才因年迈病故。
      1984年8月31日,本产品获得国家金质奖章,9月份"海峡之声"记者来访,厂里技术员就片仔癀治疗作用作了短短的发言录音,在"海峡之声"电台播出,那短短的几个月连连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来信、患者来信等几十封,都是患肝病、肝腹水、肝硬化、肝癌等,可怜一位青少年,因患肝硬化脸黄肌瘦,连可怜的照片都寄来,厂里立即研究同意邮寄片仔癀药品数粒。你可知道这些求药的患者们服药之后病情明显好转,他们再次来信求药,厂长也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患者们服用后均来信这样写道:片仔癀制药厂的叔叔、阿姨们,太感谢你们的药,治了我的病,救了我的命,我已脱离病魔的困扰,药到病除,太感谢你们了!
      医师通过病情及各种新医疗检测器械诊断患者为癌症,作为他的家属是晴空霹雳,作为患者本人一旦得知则信心中断。如果患者性格开朗,正视现实,接受治疗,与医师配合好,还有得救的可能,作为患者特别重视识别服药的情况,专业医师告诉患者有机会服用片仔癀,可延长寿命和大大地减轻痛苦。早期癌症、未扩散者有可痊愈和根治的希望。该厂老职工游桂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她是早期乳腺癌,及时开刀,长期服用片仔癀根除了癌症的危害。
      原漳州市经委主任魏某之妻王某,逝于1996年底,在1990年初患严重肺癌,上海大医院诊断非住院开刀不可,可她勇敢地接受了癌症这个现实,和平常健康人一样:坚持不手术能耐多久就多久,购买片仔癀长期服用,经数年服用后无癌症患者之痛苦,临终乃与平常人一样。
      有位学者钱学正,在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因为工作担子重,长期过度操劳至积劳成疾,于1975年至1976年患肝癌,发现时已是晚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教授十分器重他的得力门生,下令全力以赴尽最大的努力花再大的财力也要抢救,专程到广州取吃药、针剂等,并派员到上海、北京尽寻治癌之药,用了国际国内最好的药品及针药,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不但没有好转,反而病情逐渐恶化。后经人介绍托人到厂里购买片仔癀服用,减少他很多的痛苦,特别是肝癌后期扩散的痛苦全没有了,安然与世长辞。
      另一位郑世光神父,在1971年患肝癌,但当时并不知服用片仔癀,虽已近七旬,坚忍精神是典型的,临终之时,病痛呻吟令人心碎,这么痛苦哀号了几个小时,然后与世长辞。这就是服用片仔癀与没有服用片仔癀的明显差异,片仔癀疗效真神奇!
      旅居菲律宾四十多年的一位老华侨身患癌症,请当地留美名医诊治,花了大量的钱财,病情却日益加重。最后这位西医断定,"顶多再活三个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家人听了泪涟涟。老华侨要求回祖国请中医试试,就是归西天也要死在故乡。他心事沉重的回到了祖国,向名医盛国荣求治,老中医用了片仔癀治疗,一个月过去了,病情未恶化,三个月过去了,病情有好转,半年过去,不但没死,诸疾减轻,明显缓解。老华侨再度出海,轰动当地。经他现身说法,一时片仔癀在当地价值猛增百倍,盛国荣老中医的大名也在华侨中广为流传,许多华侨回国请他治病。那位老华侨在"福建日报"上撰文称赞说:"我太感谢共产党人民政府和祖国亲人。"盛医生是用片仔癀治疗癌症最早者之一,在国内外引起广泛重视,各地医师反复验证,证明了片仔癀对癌症确有抑制和缓解的作用。古老的中医药成了海外侨胞治病的神医神药,成了联系世界人民的纽带,增进了我国和国外人民的友谊。盛国荣教授总结了几十年行医的经验,并写下了对食道癌、冠心病、肺癌、脑溢血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的广播稿,与此同时,专门讲述了"片仔癀"治疗各类肿瘤的作用,并提出癌症患者服用片仔癀与没有服用片仔癀的明显差异!
      福建云霄县有一老翁,1996年已九十高龄,几年前患上眼疾--白内障,右眼一年比一年失盲,左眼也开始模糊。他年轻时当店员及打杂工,纯属一受苦受难的劳动者,虽受家庭经济困境所逼却因性格豪爽、为人正直、吃苦耐劳,几十年的辛勤劳动,抚育儿女,培养子女求上进,子女早已成才,一代传一代,可享清福了。这位老翁因精神好,胃口、中气不衰退,仍似壮年人,但却为眼痛叫苦。正好当年国家著名眼医巡回治疗,子女尽孝心为满足老父亲的愿望,四处寻医问药,巡回医疗队到云霄集中了几十位白内障患者同做手术,患者中他年龄最大。他信仰片仔癀及早预备购买片仔癀胶囊四盒,手术首先吃了二次,每次二粒,在手术后麻药药效过后,别人都疼痛继而化脓,而老人却一点不痛,术后继续服用,三盒吃完后他舍不得再吃,他说:我真的不痛,眼里很干净,不化脓、不粘糊,重见天日。那天,他心里乐滋滋的,真是返老还童。主治医师问他,服用过什么神奇的药品?老翁说:片仔癀让我术后消炎止痛,我虽然要感谢给我做手术的医生,但更要感谢片仔癀神药疗效之神奇。同样的手术后那些没有服用片仔癀的病者就出现发炎、化脓现象导致尚未康复或未完全康复的患者大有人在。病愈后该老翁特地前去了解片仔癀厂的近况,并说这药太好了,治了多种疑难杂症,就连我女儿患严重喉症几乎失声,什么药用了都无效,服用了几粒片仔癀胶囊病好了。该厂的片仔癀是上上好药,永远是治病救人的良药。他说了一句:永立不败之地,是金子要发光。
      近年里3月,笔者的三姨患上子宫肿瘤,肿瘤有拳头大,必须马上手术。在手术前有位名医叮嘱服用两粒片仔癀,未经手术医生同意在动手术前两天服用了片仔癀,手术后疼痛大大减轻,伤口愈合很快,连医生也深感奇怪不知道服用了什么药物,经过询问后才知道是服用片仔癀收到的奇效。片仔癀的显著疗效令人惊叹!令世人瞩目!
      在首都北京青年中,如果哪位朋友脸上长了痤疮;有用过片仔癀软膏的人会主动告诉他,赶快到药店买一盒片仔癀软膏用,使用后脸上的痤疮一定会消失。这样的口头传诵已不知不觉地在青年人这个圈内传递着。
      痤疮俗称"青春痘",常发生在青壮年的面部。出现了痤疮既影响美观,又容易引起面部皮肤感染,一些药物常常对痤疮无明显的疗效,而由漳州片仔癀集团公司生产的复方片仔癀软膏具有神奇的效果。复方片仔癀软膏有消炎、解毒镇痛的功效,对部份球菌性、病毒性皮肤病疗效显著。它是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并荣获中国妇女儿童用品四十年博览铜牌奖。
      然而为什么在北京这样一个大都市里,青年人却用口传的方式传递片仔癀治疗痤疮的信息呢?经研究片仔癀软膏为一中成药的延伸,是片仔癀的新品种及片仔癀家族中新的一员,源于明嘉靖年间的片仔癀,一直是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国家神药"与"中国特效抗菌素"适用于肝炎、肿瘤、咽喉肿痛等各种感染及一切炎症引起的疼痛、发热。具有消炎、清凉解毒、消肿止痛的功能。 而复方片仔癀软膏正是发展改进了片仔癀,使之成为治疗痤疮的良药。通过反馈的信息,我认为,片仔癀软膏的消炎、解毒的功效是卓著的。痤疮主要是毒火外攻,使皮肤发炎,脸部疙瘩凸起,形成痤疮。痤疮经过复方片仔癀软膏的涂抹后,药物深入痤疮起到了消炎、止痛作用;改善了面部血液循环,并达到治愈目的。经过临床实践得知,不同的疾病要用不同的片仔癀制剂。痤疮这种软组织感 染,就没有必要服用或静脉注射抗生素就可在患处涂抹复方片仔癀软膏,能起到散淤活血的功效。
      片仔癀这享誉海内外的名药,以前远销海外,现在国人也逐渐认识了它的神奇所在;作为医生也是喜欢用名药的。它运用的好坏,无疑也是患者对医生的医术高低的一种认可。经过数年的临床应用,各片仔癀,深受医生喜爱,不愧是"国家金质奖"产品。现在国家正在狠狠打击假药、劣药。我建议在打击假药、劣药的同时,对片仔癀等优良药品,一定要弘扬、保护好,这样更能保障人们健康用药。同时,真诚希望有更多的科研工作者都来关注片仔癀,应用片仔癀,研究片仔癀。真正从临床应用角度,研究它的作用及疗效机制。进行更高的理论方面的探索,既可以丰富和发展中成药精品在现代临床的理论,又可以总结临床经验,为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坚信片仔癀这一中华中药精品在人类防病治病中发挥更大作用。
    临床药师网,伴你一起成长!微信公众号:clinphar2007

    该用户从未签到

    山丘之王 发表于 2009-9-2 16: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作为中医的起源国,会抛弃几千年的。而不是发扬光大
    临床药师网,伴你一起成长!微信公众号:clinphar2007

    该用户从未签到

    龙大侠 发表于 2009-9-3 23: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中医药学校就是在培养中医的掘墓人!这些学生,一大半时间在学西医,另一半时间在泡谈恋爱,出来以后只能败坏中医的名声,最终让人落下中医是庸医的口实。我个人认为,中医是种文化,没有必要去迎合老外,关键是我们自己的政策要对路。中西因结合,喊了几十年,都是中医被结合了,没说西医被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的结果也是在扼杀中医!所以,我们要回归到传统的中医药之中,中医也要与时俱进,不过不是在西医的范畴里面,而是在中医文化自身的范畴里面。其次,中医药要自信,只要疗效优越,不需要把什么中医翻译成狗屁英语不伦不类的,老外自己会来学习中文学中医的。
    临床药师网,伴你一起成长!微信公众号:clinphar2007

    该用户从未签到

    小树昏丫 发表于 2009-9-4 08: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药有博大精深的理论,那就是科学。不懂中医要去评价中医,这才是不讲科学。我赞同这句话:应当告诉公众什么是中药(中医)!
    临床药师网,伴你一起成长!微信公众号:clinphar2007

    该用户从未签到

    kenan 发表于 2009-9-4 09: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中医药尤其注重人体的整体观,这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药的国际化,应该我们自己去实现“中医药走向国际”,而不应该让外国人抢在我们前边。
    临床药师网,伴你一起成长!微信公众号:clinphar2007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5 12:15
  • gxylppz 发表于 2009-9-4 0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
    临床药师网,伴你一起成长!微信公众号:clinphar2007
  • TA的每日心情

    2018-6-15 12:15
  • gxylppz 发表于 2009-9-4 09: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
    临床药师网,伴你一起成长!微信公众号:clinphar2007
  • TA的每日心情

    2022-3-10 23:08
  •  楼主| yaofohhnn 发表于 2009-9-17 02: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结合:半个世纪的争论http://www.satcm.gov.cn/tsfw/zywh/20090908/100850.shtml

    编者按:2009年第34期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刊登了记者张冉燃的专题报道《忧患中医》,包括《中西医结合:半个世纪的争论》、《来自“科学”的挤压》等内容。作者通过对中医药界多位人士的采访,回顾了中西医结合、中医科学性争论等的历史和现状。本版将分两期刊出部分内容,供广大读者参考。文中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链接内容为编者所加。
        “中西医结合”方针已提出约半个世纪,今天仍在承受追问和质疑。
        “这让搞这个专业的一些人觉得尴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穆大伟说。
        他说,中西医结合的出发点本是“西学中”,即用西方现代医学的方法整理、挖掘中医药学这个宝库,然而,半个世纪后,西医反客为主,其强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中西医结合遭到西医界的忽视、忽略,甚至在中医那里,也受到冷落,被认为名为发扬中医、实则消灭中医——“结合一点,消灭一点,完全结合,完全消灭”。
        在为此支付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后,中国的医道中人对中西医结合的反思似乎回到了原点:作为世界上少有的提倡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国家,中国的这条路选对了吗?

        毛泽东:西医学习中医
        有关政府官员对这一抉择显得颇为自信。
        西医出身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当过赤脚医生,自称为“野路子”的中西医结合医师。
        2007年,他在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成立大会上说:“我们的中西医结合,应该说比西医(或现代医学)和中医到了更高的一个阶段,只是我们做得还不够,如果哪一天我们真的做好了,我们一定是处在人类医学里面最高的境界。”
        在他看来,中医、西医一起来解决问题,是一个很好的结合,但从长远、从根本上说,只有把中医、西医两者结合,创造成一体,也就是创造出中国医学,才能说真正达到中西医结合。
        50多年前的1956年,毛泽东就萌生类似想法。他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这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概念的原始出处。
        此前的195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首届全国卫生大会上,即将“团结中西医”确立为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一。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王振瑞是知名医史专家,他分析说:“团结中西医是基于当时现实国情的一种必然选择。”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对民众贫病交加、健康状况较差的情况。中医有几十万人的人员优势,西医有防治传染病、地方病等的技术优势。“在这种困难时刻,只有中西医团结协作,才能迅速改善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卫生状况。”王振瑞说。
        他的研究还表明,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上,除落到字面上的“团结中西医”外,还有一个虽未宣传、却在执行的中医政策,即“中医科学化”。
        王振瑞说,此时的“中医科学化”,其实说的是中医医生的科学化,即对经考核合格准予执业的中医,通过“进修”进行现代医学的改造,使其变成“科学医”。
        换言之,“中医科学化”就是让中医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理论,如解剖、生理、细菌、病理等。
        此项政策执行几年后,1955年11月19日的《人民日报》刊载了当时卫生部副部长贺诚的检讨,题为《检查我在卫生工作中的错误思想》。
        贺诚暴露他的“错误思想”包括:“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虽然号召了中西医互相学习,但在实际工作中则只着重要中医学习西医学”,“我的团结中医是从临时应急观点出发,并且认为终必以西医代替中医”,“我认为中医的前途将是:由城到乡,由乡走向自然淘汰”。
        此番检讨的背景是,自1953年开始,毛泽东对卫生部轻视、歧视、限制中医的做法提出批评。
        1954年,毛泽东强调,“今后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医学西医。”
        当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的社论,认为:“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研究中医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11月23日,中共中央在批转中央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中提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大力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鼓励那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医,采取适当的态度同中医合作,向中医学习,整理祖国的医学遗产。”
        此种氛围下,1955年,卫生部举办了第一期全国性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下称“西学中”班)。
        “中西医结合就是从西医学习中医开始的,西医学习中医是史无前例的创举。”王振瑞评论道。

        崔月犁:不知不觉把中医消灭了
        1955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刊发社论《开展祖国医学的研究工作》,认为:“西医学习中医学术,必须是系统地学习,全面地接受,然后加以整理和提高。”
        王振瑞说:“这是几十年来一直发挥着指导作用的‘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十二字方针在媒体上的最早表述。”
        很多当事人一度对“西学中”的意义不解,对学习中医产生抵触情绪。
        李经纬是第一届“西学中”班的学员,目前是中国著名医史学家。去年他在《中华医史杂志》发表“八十自述”,提及当年他参加学习的状态:“首先由于解除思想上困惑之需要,自己下决心系统阅读历代中医外科著作与综合性医书之外科内容。”
        1958年,李经纬等首届“西学中”班学员毕业。
        同年9月25日,卫生部呈递《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称学员们“逐步对中医发生兴趣,觉得越学越有内容。特别经过他们亲手以中医的学术治好了不少病人,他们亲身体会到,用中医学术治病,确有较高疗效。比如:有一黄疸患者,病势危急,西医治疗无效,后由学员李经纬用中医办法治好了”。
        毛泽东批示:“此件很好”,并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据穆大伟介绍,此后,全国有计划地举办“西学中”班一直持续到1976年左右,各种脱产或不脱产的“西学中”班俨然成为一项群众运动。
        穆大伟认为,“西学中”班是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第一个里程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长为中西医结合的中坚力量,陈可冀、吴咸中、沈自尹等佼佼者相继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大奖。
        在“西学中”轰轰烈烈的势头下,1978年,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崔月犁看到的情况却是,“中医那时已经被破坏得很厉害了”。
        崔月犁晚年在自述中写道,“文革”前全国有371所县以上的中医院,最后只剩下171所,这剩下的171所,基本上是西医掌权,里面的医疗方法也基本上全是西医,即挂着“梅兰芳的牌子,唱着朱逢博(美声唱法的音乐家)的调子”;同时,全国中医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有34万,仅占总人口0.34%。,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中低级人员,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很小。
        崔月犁分析了中医困难的原因:“有些人在指导思想上不明确,不是在发展中医或者发展西医过程中进行中西医结合,而是直接以西医替代,嘴上承认中医是科学,实际心里还是认为中医是落后的,不知不觉把中医消灭了。”
        “直接以西医替代”,就是被一些中医从业者诟病的“中医西医化”。他们认为,从结果上看,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西医化。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以“振兴中医”为己任,该中心主任张晓彤是卫生部原部长崔月犁之子。他说:“毛泽东的政治理念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在对待中医的问题上,毛泽东沿袭他的政治理念,但医学毕竟不同于政治,应该让政治的归政治,医学的归医学。”
        卫生部原中医司司长、被称为“中医司令”的吕炳奎,1981年为《浙江中医杂志》撰写《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的问题》。他认为,“‘文革’前的17年,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出现过一些曲折或者是大的曲折,但由于得到党的重视,中医事业得到了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文革’十年浩劫,中医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
        吕炳奎认为,“文革”期间,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形而上学猖獗,提出了“人人学中医”、“在1985年要创造新医药学的雏形”、“赤脚医生是中西医结合的主力军”等“耸人听闻的、严重脱离实际的口号”。
        结果是,“中西医结合一时成了卫生工作的中心,一切隶属于中西医结合,服从于中西医结合”,“西医发展受了影响,中医濒临被消灭的境地”。
        张晓彤对“中西医结合”的评价是“一个政治口号、一种行政号召”,“既然承认中医是科学的,为什么又将中医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寄托在西医学术身上?为什么不能让中医按照自身规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呢?中西医结合就是要用西医取代和改造中医,它对中医的伤害,比西医更为严重”。

        “纯种马优势派”比拼“杂交稻优势派”
        穆大伟淡淡一笑,没有正面反驳这种观点:“的确听到过这种说法,我认为他们不了解中西医结合的目的,也不了解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
        他强调,中西医结合的使命从来都是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中国医学科学,只是其采取的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方法。
        王振瑞认为,关于中西医结合会使中医学消亡的担心是多余的,几十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并没有导致中医学的部分的消亡,反而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一种科学能否存续,最终取决于社会对它是否存在需求。如果真的完全丧失了社会需求,它便自然地走向消亡。“但即便到了那时,与其视之为消亡,倒不如认为其可贵的经验和精神以新的形式获得了永生”。
        自19世纪西医比较系统地传入中国,就有人试图调和中西医,并发展成近代中医的代表学派——中西医汇通学派。其代表人物张锡纯在上世纪上半叶因撰写《医学衷中参西录》,被奉为“实验派大师”。
        张锡纯的实验,并未引发“中医西医化”和反“中医西医化”之间的争论。
        王振瑞认为,中西医汇通派的医家和中西医结合的从业者,在“立场、研究方法和目的上有本质区别”。前者站在中医的立场上,用思辨和类比的方法,将西医学知识融于传统中医学体系,建立新的中医学即“新中医”;后者立足两种医学之上,用实验科学的方法,阐释传统中医学的规律,发掘中医学的理论精华和经验真知,使之与现代医学体系相融合,建立统一在实验科学基础上的新医学。
        张晓彤说,正是因为二者在出发点和目标上的巨大差异,中西医汇通派仍属中医流派,中西医结合则出自一种虚妄的想象。
        具体而言,在研究对象上,中医关注整体状态下的人,西医研究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研究方法上,中医重系统,西医重还原,“这些难以中和的差异决定了中西医的结合只能是一个看似美好的乌托邦”。
        穆大伟强调,中西医结合有初级阶段、高级阶段的差别。“初级阶段的中西医结合,包括诊断上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与药物相结合等,高级阶段则是两个医学理论体系的融会贯通。”
        王振瑞认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相融难度甚大,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并不都是成功的,但不能因此而否认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在某种意义上讲,不成功也是一种收获。
        长期从事医学人文研究的王一方在《医学人文十五讲》中将两派比作“纯种马优势派”和“杂交稻优势派”。
        王一方说:“我倒希望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去发展,不要也不可能既要‘纯’、又要‘杂’这类的调和立场,在我看来,砸碎传统的大革新家与坚守传统的大保守家都值得尊重。尤其是在科学革命学说盛行的今天,要充分尊重文化守成主义者的选择实在不容易。”

        “海陆空”或“魏蜀吴”
        1980年,卫生部召开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
        “这个方针明确了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的相对独立性,标志着中西医结合迈入新的阶段。”王振瑞说。
        此后,有关部门又先后提出“促进中西医结合”、“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等方针。
        王振瑞认为,“20多年来,中国政府保证中西医结合的独立学术地位,促进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一贯性政策,虽然难以预料未来会否出现大的转折,但可以肯定的是,谁都希望这三者要搞海陆空,不搞魏蜀吴。”
        只是,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西医已占尽优势,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一直难以完全摆脱生存危机。仅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二者所能获得的各种资源看,其总和仍与西医有天壤之别。
        王一方说:“科技领域里却偏偏有一个顽强的‘中国医学’概念的存在,实在是一个特例,它说明中西医学的整合程度尚有一定难度,也说明中国医学具有较浓的人文特征。”
        韩启德在前述讲话中亦称:“西医在一个东方国家成为主流医学,我想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像中国这样自己的、原来的医学,退到了非常非常边缘的位置,而绝大部分被现代医学占主要地位的情况,我想这不是唯一,不是非常特殊的情况。”
        他接着说:“反过来,就是中医又这么强大,这是很少见的,在西方国家也有自己的民族医学,叫替代医学也好,其他民间医学也好,但是它是非常微弱的,只有我们中国有这么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医学,同时又有这么历史悠久,而且在现在还发挥着这么强大、普遍作用的自成系统的医学,我认为世界上是没有的。”
        着眼现实与未来,有人悲观地认为,“中西医并重”可能很难实现政策上的“公平发展”。对此,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中药研究所梁秉中教授在为《当中医遇上西医》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指出:“科技的成果,造成了它的专横跋扈,早已形成唯我独尊之势,除非传统医学能及时引进科学,利用科学,否则也只好安于自我封闭了。”
        这也正是张晓彤们担心的——“强者和弱者怎么可能真的结合?强者是一定会要求弱者完全服从的,那弱者还能存在吗?”(张冉燃)   

        链接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是善于传承和发展自己优秀主流传统文化的。对于中医,应该深入去了解它,应该对它怀有温情与敬意。西医和中医的区别不是简单的新旧之别,更不是先进和落后能一言以蔽之的,它们是两种文化、两种哲学的差别。发展中医,并不是医学的一个流派对另一个流派的反抗和复辟,而是使相异的医学传统在交流中共同推动整个人类医学的进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韩启德   

        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学都有各自的认知方法和理论体系,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但它们都是以研究人体为对象,都是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都共同参与担负着保障人民健康的作用。
        打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卫生部部长   陈竺
    临床药师网,伴你一起成长!微信公众号:clinphar2007

    该用户从未签到

    marchingon 发表于 2009-10-9 22: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文章中所引用的均为历史上的名人,伟人;
    不能看出的是,他们并不是专家。
    他们虽然博览群书,
    他们虽然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对中医妄加评论。
    另外,
    名人、伟人也是人,身上也会有很多缺点。
    临床药师网,伴你一起成长!微信公众号:clinphar2007
  • TA的每日心情

    2022-3-10 23:08
  •  楼主| yaofohhnn 发表于 2009-10-14 21: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守中医药阵地 奋勉前进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世界通用医学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中医的处境十分尴尬和艰难,“内忧外患”兼而有之。困境中孕育着生机,艰难里蕴涵着突破。中医的发展前途依然是光明的,关键是要做到如下几个坚持: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坚持中医必须姓中;坚持千方百计提高中医疗效,疗效是中医的生命之本;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四诊辨证”、“八纲用药”;坚持中医现代化,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武装中医;坚持中医自救的理念;坚持走自己的路线;坚持围绕中医理论技术创新研究新课题,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近现代中医的发展历程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学是人们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门自然医学科学,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灿烂的篇章。中医药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追溯中医文化的渊源,可能早在周、秦时期,先辈就提出了诸如天人合一论,认为人与自然是一有机整体这一唯物史观,并在此理论指导下提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致疾,衍生六淫病因理论、阴阳平衡理论、四诊辨证理论、情志病因理论、药物归经理论、内外同治理论,六经辨证理论等等,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是一门纯自然的应用科学。《黄帝内经》的伟大精神,在于它反对迷信,排除教义干扰,可见它不在“十三经”之列,这是因为“十三经”以皇权文化为背景,为政治服务,而《黄帝内经》由乡土文化哺育而成且远离宦海。
        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文化来到中国后,猛烈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两种文化之争,贯穿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传统医学岌岌可危。西方文化很快占领中国医药市场,夺走中医自由王国的地位,登上了上层建筑舞台。现代通用医学逐渐对中医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实行一场“和平演变”,从此中医处境十分尴尬。
        1929年国民党政府通过余云岫等所谓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障碍案”。认为中医是巫医,想取之而后快,当时在全国中医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国人的一致声讨和唾弃。“树欲静而风不止”,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废止中医法案,在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反对下而作罢。
        即使在西方医学咄咄逼人的逆境形势下,老一辈依然固守城池,坚持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能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博得患者的信仰,门庭若市,不减当日的威望,令西方医学刮目相看。“两军”对峙半个世纪,结果谁也没战胜谁!
        “凡是存在就是合理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药历经几千载,饱受风霜和劫难,她之所以经久不衰、屹立于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医药之林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确切的疗效是中医生命之本。
        新中国成立不久,原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主要领导也竭力反对中医,提出封建社会与封建医的谬论,掀起反中医运动。我在《健康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进行了批驳。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十年动乱浩劫突然来临,令人愤慨的是,有的地区和单位,包括院校和附属医院竟然把中医老一辈打入牛鬼蛇神的行列,轮番批斗。把这些老人折磨得死去活来,昨日的恩师一夜变成敌对分子,令人难以置信。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医药发展的历程,纵然历史不断地变迁,老一辈含辛茹苦、默默无闻地工作在一线。弹指一挥间,他们白了少年头,始终坚守中医这块阵地,谈何容易。

        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60年来中医事业的发展道路虽然崎岖,但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对保护中医和发展中医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医界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毛泽东在批判教条主义时,提出要学习和研究中医。指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语定乾坤,我们把这一伟大指示解读为“继承一发扬一整理一提高”,将此作为中医药的政策来贯彻执行。随后中央又提出中西医并重,并将中医纳入宪法保护。1955年前后,全国各省市陆续建起中医院,邀请名老中医来建设中医这个“家”,组织中医进入综合医院成立中医科,此后各省市又陆续办起中医院校,培养新一代的中医人才,使得中医后继有人,全国中医界一片欢欣鼓舞。
        1982年召开的衡阳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会议。会议全方位分析了中医的现状,明确提出:突出中医特色,是发挥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根本指导方针。此后又召开成都中医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医工作的领导。
        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全国遴选500名老中医带高徒,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医药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2007年3月,国务院成立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亲自担任组长。2007年5月16日,温家宝总理批示要求“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研究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问题”。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对此,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针对影响和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深入各地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2008年启动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项目,将中医药事业推向巅峰。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针政策的高度概括和系统总结,充分借鉴和吸纳了近年来各地在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探索创新的有益经验。
        凝聚了国务院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的共同智慧《若干意见》的出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表明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征。
        2009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医大师表彰暨座谈会,对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评选出的首届30位国医大师进行表彰。
        抚今忆昔,如今有些省市的中医院校鼓励并奖励中医老一辈倾囊传授他们的宝贵经验,使之不被湮没,并教育下一代尊师重教,将中医更好地传承下去。新老一代精诚合作,使得中医事业如火如荼地发展,涌现出一批既学到了中医的传统理论,又通晓现代医学,掌握两套本领的“新生代”。他们可以用外语讲授中医课程,参加国际会议,走出国门向全世界宣传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当代中医事业的中流砥柱。
        不可忽视的是中医高等教育问题。有些教师在讲授临床课时没有考虑到中医的特殊性,教学和实践严重脱节,往往犯了教条主义错误,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只学到理论知识,没有学到老师的临床经验,故而这一代人到了临床以后,常常自觉囊中空虚,缺乏向疾病展开斗争的本领。
        必须表明一点:现代通用医学把各国原有医学称为“替代医学”,这是中国原有医学所不能承认的。科学无新旧之分,中西医有各自不同的理论体系。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国医大师 辽宁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李玉奇
    临床药师网,伴你一起成长!微信公众号:clinphar20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
    2、请认真发帖,禁止回复纯表情,纯数字等无意义的内容!
    3、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