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11# 的帖子
一、临床主要使用的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美洛西林-舒巴坦。这些药物适应因产生β-内酰胺酶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细菌感染,但不推荐用于对复方制剂中抗生素敏感的细菌感染和非产生β-内酰胺酶的耐药感染。因此,应该注意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使用原则。
二、注意:耐药存在地区性
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卫办医发〔2008〕48号
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二)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该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该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四)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该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除非严格参照细菌的培养和药敏结果,β内酰胺酶抑制剂用于门诊一般感染的经验治疗是不可取,甚至是不妥当的
三、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是一大类能够破坏具有β内酰胺结构抗生素的灭活酶. 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活性分子从而使细菌具有耐药性.具有不同特性的β内酰胺酶细菌对不同结构的β内酰胺抗生素的耐受性不同.在所研究的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分枝杆菌中都发现有不同特性的β内酰胺酶.
根据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这一机制进行新药研究的策略已取得显著效果的有两个.一是考虑筛选具有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化学结构的药物,从而得到了一系列对不同β内酰胺酶具有不同耐受程度的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甲氧西林,苯唑青霉素,双氯青霉素等.二是筛选对β内酰胺酶具有抑制作用的酶抑制剂,以使那些对这类酶不太稳定的药物在酶抑制剂存在的条件下发挥作用.
目前SFDA已经制定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复方制剂技术评价原则 对于复方抗生素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控制β内酰胺酶抑制剂滥用。
四、加强对医生和药师合理用药的教育,使得他们了解控制药物耐药性的重要性,加强抗生药物作用机制和病原菌耐药机制的研究,以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发展,彻底消除由此引起的诸多危害。
[ 本帖最后由 反冲力 于 2008-5-16 07:0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