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用户从未签到 
|
我来说几句,纯属个人意见。
1.家属告诉医生半年前,患者曾在此医院输血塞通第三天时出现较严重过敏休克反应,有些害怕输液。 这一点如果病历上没有,就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2.2分钟之内患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此时医生并不在场)护士和家属急忙喊叫医生
医生不可能全程陪护的,有护士在场,应该说医院没有什么不当行为。
3.医生用上药后家属要求就地抢救,医生说二楼有利于抢救,在找来担架后抬至二楼,并由围观群众拨打120,(120来后瞳孔已扩散到最大,故并未转院)最终患者先锋必过敏性休克死亡。。。。 这与抢救结果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4.医院自称患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后,采用拔掉液体及输液管的措施(和针紧连的一段未拔掉,且用药是采取注射器向未拔掉的一段内注射,药物是肾上腺素和地塞米松)
在抢救的处置应当说是恰当的,再找血管会学浪费不少时间的。
5.事后医院提出药检,用同批次若干检查合格,但并未检测当时的那瓶药,说药监局说量太少。。。。。
没有什么必要,因为患者是因为过敏,而不是其它原因。
整个过程中,除了没有按要求做头孢派酮皮试外院方的处置应当说还是恰当的,当然头孢类的皮试问题,是个学术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头孢类的说明书都要求做皮试,同一种药还有的要做皮试,有的不要求!!!这一方面国家应该出台国家标准。
这个问题,就要回归到国家药品制度的问题。国家还是应该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伤害应对机制。对于无完全责任的药品正常使用的伤害,只有通过基金会进行偿,还医疗工作者一个健康的工作大环境。
不要总是将制度上的缺失,由个人的精力,金钱来补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