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 服用华法林,如果不监测……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杜昕教授
来源:心在线官方微信(ID:xinzangzaixian)授权发布
Case 1:抗凝治疗系统管理的重要性
病例速览
79岁男性,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任何心血管疾病。每年进行一次常规体检,在一次体检时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房颤),体检医生建议其就诊于某院心内科。
医生建议其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3 mg,1次/晚,并详细介绍了华法林的作用及服药和监测方法,且告之3天后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该患者遵医嘱服药,并于3天后复查INR为2.3。由于化验就诊时第一次为该患者看病的医生不是专家门诊时间,所以患者请另外一个医生帮其查看化验单,医生看到INR在治疗范围后,告之继续按原来的方案服药,每月复查一次INR。
半个月后,患者出现昏迷,就诊于我院,磁共振检查证实为颅内出血,当时INR为13.8,昏迷10天后,患者死亡。
专家点评
1. 该例患者是否应该抗凝治疗。最新欧美房颤指南依据CHA2DS2-Vasc积分评估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年龄≥75岁评分为2分,属卒中高危患者,应进行抗凝治疗。但老年人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一直是令人担心的问题,该患者抗凝治疗后死于颅内出血,出血并发症是否可以避免呢?
2. 该患者在调整华法林剂量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从患者应用华法林后INR的变化趋势来看,应用3天后INR即升至2.3,说明患者对华法林比较敏感。从笔者既往的观察来看,在用药初期,华法林剂量调整后数天INR才会变化,华法林的剂量调整不但要根据INR的测定值,还要注意INR的变化趋势。笔者观察到,在应用华法林后3~5天,如INR上升趋势明显,但还低于治疗目标的下限时,就可能需要减量了。该患者INR升高较快,但以后未再继续监测INR,使INR过度升高,导致颅内出血。如密切监测,早期减量,这一严重事件就可能会避免。
3. 如何减少治疗中的失误呢?从该患者的就诊过程来看,治疗缺乏连贯性是造成患者出现颅内出血并发症并死亡的主要原因。第2次就诊时医生未详细了解病情,看到INR在治疗范围内就未对药物剂量加以调整。抗凝治疗不当是有严重后果的,所以抗凝治疗必须有系统的管理,有专人负责。
研究提示,通过建立抗凝门诊,可以提高抗凝治疗的控制率,提高对抗凝治疗指南的遵从性。国外研究中,普通门诊就诊的患者,平均每19天监测一次,只有59%的INR在治疗范围内,年出血率为10.9%,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3.6%。抗凝治疗门诊提高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INR在治疗范围的时间大大提高,使出血和血栓栓塞发生率都大大降低。 Case 2:剂量不变,剂型调整,需要注意什么?
病例速览
71岁女性,高血压20余年,持续性房颤2年,一直服用芬兰产华法林3 mg抗凝治疗,INR维持在2.0左右。由于一段时间医院药房华法林制剂换成国产华法林,剂型为2.5 mg/片。于是医生告诉患者换药后每晚服用华法林1.25片。
继续应用1个月后再复查INR,3周后患者因右膝关节疼痛就诊,确诊为关节腔出血,查INR为6.3。
专家点评
即使华法林的剂量不变,仅剂型调整,还是需要像开始应用华法林时一样密切调整剂量。因为剂型不同,药物含量的稳定性不同,生物利用度不同。两种不同产地的药物在交替时要加强INR监测密度。
Case 3:血栓?出血?抗凝治疗还在犹豫吗?
病例速览
62岁女性,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40余年,持续性房颤10余年。曾因肢体动脉栓塞及肠系膜动脉栓塞前后接受了动脉拉栓、小肠切除、截肢等共7次手术,还曾经发生过一次脑卒中。一直未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在最后一次术前请心内科会诊,才开始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连续口服3 mg/晚,3天后INR为4.12,停用华法林,停药后第3天复查INR,为6.08。给予维生素K1 5mg口服,服用后第2天INR降为4.7,再次给予维生素K1 5mg口服,第5天INR降至2.5,最后以1mg/天,隔日一次,使INR维持在2.5左右。
专家点评
1. 房颤患者,特别是合并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必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2. 尽管应用华法林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的证据很充分,医生仍不愿意开具华法林的处方。很多医生,特别是外科医生,也包括为数不少的心内科医生,目前对房颤血栓栓塞的并发症还缺乏关注。即使对抗凝治疗减少血栓栓塞的有效性有初步的了解,也不愿看到患者接受的治疗有任何不良反应。因为可能出现并发症,宁愿不采取任何措施,任由不良事件发生,也不愿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至于出现风湿性瓣膜病伴有房颤的患者,出现8次血栓栓塞并发症后才开始抗凝治疗。
3. 要改变华法林的应用现状,必须从长远考虑,从医学院开始就教育未来的医生如何作出正确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