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AP)病情复杂多变,在给患者带来巨大创伤的同时,也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挑战。1992 年在美国亚特兰大制订的 AP 分类及诊断标准被誉为 AP 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该标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 AP 的诊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多学科治疗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发现“亚特兰大标准”在 AP 的分级、严重度、并发症定义、预后评估、治疗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在此背景下,国际胰腺病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an-creatology,IAP)经过了 5 年的调查与讨论,于 2012 年发布了《亚特兰大分类标准(修订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病学组也于 2012 年制订了《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美国胃肠病学会(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ACG)、IAP 与美国胰腺病学会(American Pancreatic Associa-tion,APA)依据循证医学证据,于 2013 年发布了《急性胰腺炎处理指南》(以下简称 2013 ACG)和《急性胰腺炎治疗的循证性指南》(以下简称 2013 IAP/APA)。如何评价不同指南的异同点,对我国 AP 的诊治工作和国际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 AP 临床诊疗中的热点问题对相关指南进行比较与解读。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体系的变化
1. 诊断标准
国内外指南关于 AP 的诊断标准基本一致,认为确诊 AP 至少须要符合以下 3 项标准中的 2 项:(1)与 AP 相一致的腹痛症状;(2)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3 倍正常值上限;(3)符合 AP 的影像学特征。
由于胆源性胰腺炎的高发生率(约占 AP 的 40%-70%)及预防复发的重要性,2013 ACG 及 IAP/APA 均推荐对所有 AP 患者入院时行腹部 B 超检查。而《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认为超声检查虽然可以初步判断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并且有助于判断有无胆道疾病,但易受胃肠道积气的影响,对 AP 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因而推荐 CT 扫描作为诊断 AP 的标准影像学方法。
2. AP 的并发症和严重度分级
(1)主要的局部并发症
既往依据胰腺周围的液体积聚情况将 AP 局部并发症分为:急性液体积聚、胰腺坏死、假性囊肿和胰腺脓肿 4 种情况,容易引起混淆。
区分上述局部并发症的意义在于:大多数 APFC 会自行吸收,APFC 和假性囊肿仅在感染或有症状时考虑穿刺引流;无菌性的 ANC 或 WON 须依据临床症状综合判断是否干预;与假性囊肿不同,ANC 或 WON 包含坏死的胰腺组织或脂肪,一旦发生感染通常须要经皮穿刺引流,必要时进行腹腔镜、内镜或手术清除,而假性囊肿为液体成分,即使感染,大多数情况下也只须引流即可。
(2)AP 全身并发症及严重度分级
AP 的全身并发症主要包括器官功能衰竭( organ failure,OF)、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全身感染、腹腔内高压或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胰性脑病。其中 OF 是最重要的全身并发症。
OF:依据改良 Marshall 评分系统,呼吸、循环和泌尿系统中任意一个评分≥2 分就可认为存在 OF。OF 是影响 AP 预后的主要因素。最新的国内外指南对 AP 严重度的分级均采用了《亚特兰大分类标准(修订版)》,依据 OF 是否出现及其持续的时间将 AP 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
MAP 为无 OF,不伴有局部或系统并发症的 AP,为临床最常见的类型;MSAP 为一过性的 OF(48 h 内可以恢复),或伴有局部或全身并发症而不存在持续性的 OF;SAP 为 OF 持续时间 >48 h 的 AP。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ACS):AP 引起的炎症渗出和脏器体积的增加,可以引起腹腔内压力的急性升高,导致循坏障碍和组织坏死。《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指出当膀胱压( UBP)≥20 mm Hg,伴有少尿、无尿、呼吸困难、吸气压增高、血压降低时应考虑为 ACS。
ACS 在 SAP 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判定 SAP 预后的重要指标。降低腹内压对改善症状、逆转器官功能以及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有一定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国外指南对 ACS 的描述不多,可能是因为相关临床研究证据较少的缘故。
目前国内外指南均不建议继续使用“暴发性胰腺炎( ful-minant acute pancreatitis,FAP)”这一概念,因该术语提及的起病时间“72 h 内”不能准确反映 AP 预后,并且其诊断标准之一的 SIRS 也只是部分 AP 的临床表现,不能反映病情的严重度。
(3)AP 的临床分期
依据 AP 的 2 个死亡高峰,《亚特兰大分类标准(修订版)》将 AP 病程分为 2 个可重叠的区间:
(1)早期,多为发病 1 周内(<7 d)可延长至第 2 周,为胰酶的异常激活引起细胞因子的瀑布样级联反应,临床表现为 SIRS,持续存在的 SIRS 可发展为 OF。早期病情的严重程度主要由是否伴有 OF 及 OF 持续的时间决定。
(2)后期,发病 1 周后(>7 d),病程可长达数周甚至数月。仅 MSAP 或 SAP 才有后期,临床表现为局部并发症和/或全身并发症的持续存在,局部并发症的性质和 OF 持续的时间决定病情的严重程度。
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体的早期治疗体系的形成
国内外指南在 AP 早期诊治方面的意见不尽相同:2013ACG、2013 IAP/APA 强调了初始评估与风险分层、及时转诊、早期复苏与静脉补液的重要性,提出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在 AP 中的应用指征;《中国胰腺炎诊治指南》则从内科的角度强调了脏器功能(早期液体复苏、肺功能、肾功能、肝功能、以及肠道和凝血功能等)的维护,提及了抑制胰腺外分泌和胰酶抑制剂的应用。
综合相关指南,目前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体的 AP 早期诊治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强调动态评估病情变化,有效的早期液体复苏,脏器功能的维持及替代,必要时多学科协作诊治。
1. 动态评估病情发展
许多病情严重的 AP 患者在初诊时尚未表现出 OF 和胰腺坏死,从而导致了一些临床治疗措施的延误。如何在患者入院的第一个 48 h 内准确的判断 AP 患者的严重程度显得尤为重要。胰腺坏死常在人院 48 h 后才出现,因此早期的腹部 CT 和磁共振成像(MRI)并不能准确评估 AP 的严重程度。
同样 C 反应蛋白(CRP)也须要 72 h 才可测定准确值,因而也不能作为早期评价指标。2013 IAP/APA 认为持续性 SIRS 是预测 SAP 的最佳指标。对早期液体不足、低血容量性休克、器官功能障碍等症状进行动态评估,不仅有助于早期反映 OF 的发展趋势,区分 MSAP 与 SAP,更有助于 SAP 患者及时转诊,获得更有效的液体复苏以及脏器功能保护。
2. 早期液体复苏
液体复苏是 AP 早期治疗的基石,有效的液体复苏可以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胰腺的微循环。2013 ACG 和 2013 IAP/APA 推荐的早期补液原则可概括为:
(1)早期补液:人院 12-24 h 内大量补液;(2)晶体补液:推荐使用等渗的乳酸林格氏液;(3)快速补液:250-500 ml/h,严重容量不足的患者必要时可静脉加压输注;(4)评估补液:入院最初的 6h 和 24-48h 反复评估患者补液是否充分,在降低血尿素氮( BUN)水平的同时,须要防治积极补液引起的并发症(如容量超负荷、肺水肿、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
国外指南推荐早期补液选择乳酸林格氏液的原因是:等渗平衡液能够减少 SIRS 的发生率,同时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RCT)研究证实,对伴有严重脓毒血症的 AP 患者,选用羟乙基淀粉会增加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3. 脏器功能的维持与替代
由于 SAP 患者合并 OF,因此在入院的 48 h-7 d 内须要对发生衰竭的器官予以支持。肺脏、心血管和肾脏功能是 SAP 患者最易受累的器官,也是治疗的重点。
建议以下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ICU)进行治疗:(1)持续性呼吸困难或心动过速者;(2)入院 6~8 h 内对初始复苏无应答的呼吸衰竭或低血压者;(3)呼吸衰竭须要机械通气者;(4)肾功能不全须要透析者。
均主张在 SAP 时应用。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加贝酯)能够广泛抑制与 AP 发展有关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磷脂酶 A 等的释放和活性,还可稳定溶酶体膜.改善胰腺微循环,减少 AP 并发症,主张早期足量应用。由于缺乏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的数据,2013 ACG、2013 IAP/APA 并未就此给出明确建议。
营养支持
国内外指南均推荐 MAP 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即可经口进食,并且低脂固体食物和流食一样安全;对于 SAP 患者,早期肠内营养( EN)同样可以减少感染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病死率。2013 ACG 推荐 ICU 内的患者首选鼻胃管喂养,因为其放置容易且经济实惠,而我国的指南则认为鼻空肠营养管优于鼻胃管,因为其能够降低肠道通透性,降低内毒素血症及感染的发病率。
此外,《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还给出了停止或减量 EN 的指征:(1)肠道出血、机械性肠梗阻、腹痛、腹胀明显加重;(2)伴有一般情况恶化;(3)膀胱压 >20 mm Hg。
抗生素的应用
AP 病程中抗生素的应用可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国内外指南对于治疗性抗生素的应用指征基本一致,但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存在较多争议。
1.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SAP 和非胆源性胰腺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疗效一直存在争议。日本 AP 诊治指南推荐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我国《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也提出针对肠源性革兰氏阴性杆菌易位,可考虑预防性应用能够通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
循证性指南的推出为 AP 的临床诊治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也为临床交流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帮助。但仍须客观评价、正确理解国外的指南意见,因为任何指南均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时效性。我国的学者参与了国际性指南的制订,这标志着中国的胰腺炎诊治水平已位于国际前沿,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我国《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的更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