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9-10-22 08:12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静脉混合用药避免临床前变性
■孔广艳(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药剂科) 医药经济报2014年2月19日A08版
静脉输注用药由于直接进入血液,起效迅速,在临床治疗,尤其在抢救危重病人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其直接进入血液,国家药品监督部门对此类药品的质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以保障临床应用安全。而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静脉输液制品往往被作为静脉治疗药物的溶媒和载体应用,由于临床医护人员对药品性质及质量要求知之甚少,只注意了药品的药理作用,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因混合用药引起静脉输液药品理化性质的改变,使药品质量改变,导致毒副作用增强的现象,应引起临床用药注意。
本文对几个因混合用药使输液质量改变的质量指标进行简述。
pH值改变
由于静脉注射药品在说明书上对其酸、碱度有明显规定,一般注明其适宜配用的输液。这似乎是一个非常容易避免的简单的化学反应问题,但是临床用药也存在一定盲目性。
例如,奥美拉唑是一种有效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药物,因其在酸性环境下会产生一系列变化,生成棕红色沉淀而降解失效,因此说明书中注明应选择的溶媒为0.9%氯化钠注射液,pH值应为4.5~7.0。而临床应用中有时出现混合后的溶液变红而导致药品质量出现问题,这可能是由于0.9%氯化钠注射液pH值偏低造成的。
由于注射药物溶液pH值的改变,可使药物发生很多复杂的变化。如药物的解离度、氧化还原反应、沉淀的生成、稳定性等都与pH值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在多药混用时。有时甚至因所加入的药物一个是碱性,一个是酸性,尽管溶媒不变,但因两药物的同时加入,而改变了药物的性质。
在临床繁忙的工作中,医护人员无法严格把握药品的酸碱度。若注射液外包装上标注pH值,则可避免混合用药时引起的pH值改变的现象。此外,临床用药时,还应注意在输液器中药品的变化,一组输液与另一组输液之间的配伍变化。换接的输液在输液器中相遇,也可能因前后输液组pH值的不同,而出现配伍变化。
热原或细菌内毒素增加
在大输液中,热原检查或细菌内毒素检查被视为一项主要的输液质量控制指标,如果控制得不好,将可能导致临床应用时出现输液反应,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国家药监部门已加大力度,逐步完善对供静脉注射品种热原或细菌内毒素的检查。同时作为一限量检查,药品的热原或细菌内毒素允许存在但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作为静脉用注射剂质量标准,应等同于输液用药品。然而,由于我国制药工艺难以使药品质量达到要求,有的静脉注射剂的热原或细菌内毒素量远远超出了输液的范围,但目前仍有很多静脉注射剂在此项检查上处于空白;而中药静脉注射制剂此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输液反应并不少见,这时往往考虑输液、输液器具、环境操作存在问题,而忽视了多种药物混合输注量的累加造成的危害。由此提示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在静脉输液中,尤其是在病人身体耐受性低下时,药物配伍品种愈多,用量越大则热原或细菌内毒素的累加致输液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不溶性微粒累加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已被人们所重视,因此药典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进行了限量要求,但对100ml以下小针剂和粉针剂则没做要求。有报道称,小针剂的微粒数远远超过了输液微粒的限量。输液过程中加入小针剂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污染占主导地位。由此可见,只控制输液质量是不够的,除了对小针剂的微粒进行控制外,还要尽量减少输液中增加药量。
结语
以上所述这些药物只是在使用配伍过程中发生了药品质量的改变。而这些药物质量的改变,都属于药学范畴。所以,在目前临床应用中容易被忽视,有时造成的后果则不堪设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疾病疗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随着医院医学药学的发展,临床药师的配备及临床静脉输液配制中心的建立,都将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也应提示临床用药尽量避免多药混合,必要时,应对药物混合输液组合做稳定性考察,避免药物在用于临床前发生变化,减轻病人负担,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临床用药尽量避免多药混合,必要时应对药物混合输液组合做稳定性考察,避免药物在用于临床前发生变化。
延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