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要补充探讨,以免误导!
LZ转贴中提到的“零时效应”确实应当注意,但是解决该效应的方法,却与硝酸酯类“间歇给药”、“偏心给药”的原则并不一致,孰重孰轻,哪一个更应注意,需要灵活掌握,具体来说,“零时效应”的分析没错,但转贴中提到的解决方式容易引起用药观念上的混乱,个人体会是“零时效应”容易解决,而硝酸酯类耐药更需要关注。
个人比较认可以下的分析,欢迎继续讨论.
硝酸酯类耐药是指连续用药48~72小时后,其抗心肌缺血及扩血管效应的降低或消失。临床表现为患者对同一剂量的硝酸酯类药物的临床效应下降或消失,或伴有运动耐量的降低,必须增加剂量或合并其他措施(伍用巯基供体或短暂停药)才能维持原来的效应。
硝酸酯类耐药的防治
间歇给药法、偏心给药法和增量法间歇给药法可防止耐药,其间歇期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保证每日有一定的无硝酸酯期:硝酸甘油需大于8~12小时;消心痛需大于12~14小时。偏心给药法即在7:00、12:00、17:00或8:00、15:00时给药,可避免产生耐药。
但是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可以采用间歇给药法或偏心给药法,在严重不稳定性心绞痛时,采用间歇给药法或偏心给药法时,在深夜或凌晨时,体内药浓度降低至最低水平,易发生心绞痛,这种现象即所谓的零点现象或反跳现象。为避免零点现象,可采用逐渐增量法,即早、中、晚分别给予消心痛5毫克、10毫克、15毫克,可避免耐药和零点现象。也可采用偏心给药法,并在睡前加服1次非硝酸酯类扩血管药,如硫氮唑酮、氨氯地平等,既可避免硝酸酯耐药,又可避免零点现象的发生。对于稳定性心绞痛可采用体力活动前临时预防性服用硝酸酯,或出现胸闷先兆时再舌下含服,平时不用硝酸酯类药,这样也可避免耐药产生。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