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患者:降颅压合理用药3例
北京宣武医院药剂科 丁建平 齐晓涟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http://www.cmt.com.cn/article/091015/a091015a0501.htm
案例1:甘露醇降颅压
患者,男性,62岁,主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意识不清13小时”入院。
病史:入院前13小时,患者小便后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倒地,随即出现呼之不应,当时可见患者口吐白沫,左侧肢体抽搐,约2~3分钟后抽搐缓解,患者仍意识不清。到当地医院进行的头颅CT检查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脑组织肿胀,对症治疗后转入我院。既往患糖尿病20年,否认药物过敏史。
查体及检查:体温38.5℃,昏迷,疼痛刺激有反应,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刺激四肢,右侧肢体不动,右侧病理反射阳性,对其他查体不合作;头颅CT检查示,左侧额、颞、顶、基底节区大面积脑梗死;白细胞12.6×109/L,中性粒细胞占97.7%;血糖30.43 mmol/L,血清钾5.5 mmol/L,血清钠129 mmol/L,血肌酐121 mmol/L;血气分析PO2 57 mmHg,PCO2 23 mmHg;pH 7.32。
诊断:脑梗死。
处方:① 20%甘露醇,每次125 ml,每4小时1次,静脉滴注;② 头孢他啶;③ 奥扎格雷;④ 依达拉奉;⑤ 补液并调整胰岛素用量(②~⑤用法用量略)。
病情转归:10天后患者病情稳定,甘露醇逐渐减量,复查肾脏功能无恶化。
患者为老年男性,突发偏瘫、昏迷、CT未发现出血,考虑急性重度缺血性脑血管病,其病情危重,出现急性高颅压,应及时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为减少肾损害,选用半量20%甘露醇治疗,但要求30分钟内滴完,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为急性肾衰竭,老年患者尤应注意肾功能变化。
患者白细胞增多,在外院接受过治疗,考虑有可能存在院内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电解质失衡,给予补液及胰岛素治疗;循证医学资料支持抗血小板药物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在脑梗死急性期,给予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可抑制梗死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
降颅压用药点评
甘露醇是渗透性利尿药,口服吸收很少,静脉注射后迅速进入细胞外液而不进入细胞内,其降低颅内压作用一般于静注后15分钟内出现,达峰时间为30~60分钟,维持3~8小时。静脉注射甘露醇100 g,3小时内80%经肾脏排出。甘露醇治疗脑水肿、颅内高压的剂量为0.25~2 g/kg,配制为15%~25%的浓度,于30~60分钟内静脉滴注。根据患者情况,可将剂量减小至0.5 g/kg,并在用药过程中,严密随访肾功能及水电解质情况。
案例2:甘露醇+甘油果糖降颅压
患者,男性,61岁,主因“头痛、右侧身体无力3天”入院。
病史:3天前患者行走途中出现右侧头痛,伴呕吐2次,继之左半身无力,不能站立,在当地治疗效果不佳,转入我院急诊就诊。既往患高血压20年。
查体及检查:昏睡,血压 210/110 mmHg,双瞳孔2.5 mm,光反射灵敏,左侧口角力弱,伸舌偏左,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Ⅲ级,左侧上、下肢腱反射较右侧活跃,左侧下肢巴宾斯基(Babinski)征阳性,右下肢未引出病理反射,左侧面部及身体痛觉减退。血、尿、便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心电图未见异常。
诊断:脑出血,高血压病3期,高颅压。
处方:① 20%甘露醇,每次250 ml,每6小时1次,静脉滴注;② 甘油果糖,每次500 ml,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③ 乌拉地尔,不断调整剂量控制血压。
病情转归:10天后病情趋于平稳,甘露醇已开始减量,血压可通过口服药物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复查肾功能无异常。
患者为老年男性,诊断为脑出血,高颅压,首先应给予降颅压治疗,在肾功能正常情况下可用全量脱水药物甘露醇治疗。在降颅压治疗后,患者血压仍高,给予乌拉地尔降血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180/105 mmHg左右,同时密切观察肾功能变化,随时调整脱水药物的用量、种类。
乌拉地尔静脉注射速度应根据血压酌情调整,推荐初始速度为2 mg/min,维持速度为9 mg/h,一般用药不超过7天。
降颅压用药点评
甘油果糖可用于脑血管病、脑外伤、脑肿瘤、颅内炎症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慢性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等。该药具有进入脑脊液及脑组织较慢,清除也较慢的特点。甘油果糖与甘露醇有协同作用,可减少甘露醇的用量,减少后者肾损害。
应用甘油果糖时应注意,该药含0.9%氯化钠,即500 ml甘油果糖含有4.5 g氯化钠,用药时须注意患者食盐摄入量。
案例3:甘露醇+呋塞米降颅压
患者,女性,41岁,主因“突发肢体抽搐、左侧肢体无力1天”入院。
病史:1天前患者做家务事时突然左手抽搐,继之左口角和左上、下肢抽搐,2分钟后抽搐停止,继而出现左侧上、下肢无力。既往患风湿性心脏病25年,曾出现心律不齐。
查体与检查:血压 170/100 mmHg,心率110次/分,心律不齐,心前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双肺呼吸音粗。嗜睡,语言欠清晰,示齿嘴角右偏,伸舌偏左,左上肢力0级,左下肢力0级,左侧病理反射阳性,左半身痛觉减退。心电图示心房纤颤。
诊断:脑栓塞,症状性癫痫,高颅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
处方:① 20%甘露醇,每次125 ml,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② 呋塞米,每次20 mg,每12小时1次,静脉推注,与甘露醇交替使用;③ 地西泮,10 mg,静脉推注1次;④ 苯巴比妥;⑤ 卡马西平;⑥ 低分子量肝素;⑦ 川芎嗪(④~⑦用法用量略)。
病情转归:经过上述药物治疗后,患者意识状态逐渐好转,未出现明显心衰症状,癫痫也得到控制。
患者为中老年女性,发生大面积脑栓塞,伴意识障碍、癫痫发作、高颅压等症状,应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但患者患有心脏病,心率增快,若使用脱水药,可增加循环血量,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衰。因此在进行甘露醇治疗中时,应减少其用量及用药次数,同时加用呋塞米,与甘露醇交替使用,既保证6小时脱水一次,缓解患者高颅压症状,又可减少诱发心衰的机会。低分子量肝素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明显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但应警惕出血危险。
降颅压用药点评
呋塞米注射液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1%~97%,静脉用药后5分钟起效,达峰时间为0.33~1小时。作用持续时间为2小时,88%以原形经肾脏排泄,12%经肝脏代谢由胆汁排泄。治疗水肿性疾病时可静脉注射,开始20~40 mg,必要时每2小时追加剂量,直至获得满意疗效。每日总剂量不超过1 g。常规剂量静脉注射时间应超过1~2分钟,大剂量静脉注射时每分钟不超过4 mg。静脉注射时宜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而非葡萄糖注射液,同时应注意水电解质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