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应算作病原学送检标本吗?
降钙素原应算作病原学送检标本吗? 作者:吴怀英
猴年第一场辩论赛在SIFIC论坛上已落下帷幕。双方辩手就“降钙素原是否应该作为病原学送检标本纳入统计”展开了激烈辩论,双方辩手针锋相对,你来我往,个个都“猴赛雷”!下面让我们再次聚焦辩论赛场。 正方:纳入辩反方:不纳入观点陈述
正方观点
一、国家卫计委《2015年版---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中将其作为统计考核指标进行统计。 二、《降钙素原(PCT)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指出,PCT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能够更进一步明确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和优化抗菌药物疗程。 三、降钙素原(proealcitonin,PCT)是降钙素的前肽,一种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多在细菌感染时诱导产生,是用于检测严重细菌感染的一个重要诊断标志。 四、PCT测定时间短,操作简便,且随着感染性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也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反映了全身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持续追踪还能评价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从而指导临床的抗炎症治疗。 反方观点
一、PCT是一种没有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一种蛋白质,PCT不是病原体,不能作为病原学检查的标本来统计管理。 二、PCT检测具有她的局限性,具有假阳性和假阴性之说。 三、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第二条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 四、抗菌药物应用强调的是精准个性化治疗,在品种选择时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尽可能选择针对性强、窄谱、安全的抗菌药物,来防控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举证质辩
正 方
一、卫计委《2015年版---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中将其作为统计考核指标。详见:“八、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定义:以治疗为目的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检验标本送检病例数占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病例总数的比例。病原学检验标本包括:各种微生物培养、降钙素原、白介素-6等感染指标的血清学检验”。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100问》中第67条将其作为统计考核指标进行统计。 二、PCT可以指导抗生素应用。《降钙素原(PCT)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指出,PCT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能够更进一步明确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和优化抗菌药物疗程。通过监测PCT水平来作为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可以缩短抗菌药物疗程,从而减少了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耐药率都得以降低。共识中同时也给出了开始抗菌药物治疗的指征、抗菌药物疗效判断的标准以及如何根据PCT水平确定抗菌药物疗程——当PCT浓度低于0.25ng/ml可以不用抗生素;PCT浓度高于0.25ng/ml使用抗生素后PCT浓度降到0.25ng/ml以下可以停用抗生素! 三、PCT的特点:降钙素原(proealcitonin,PCT)是降钙素的前肽,一种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目前认为PCT可能是一种内源性非类固醇类抗炎物质,多在细菌感染时诱导产生,在调控细胞因子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用于检测严重细菌感染的一个重要诊断标志,也是一种敏感的判定炎症类别和活动情况的指标。在全身性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迅速升高,且持续时间较长。而在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过敏和局部感染患者PCT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或仅有轻度增加,因此血清PCT浓度可以鉴别诊断细菌性或非细菌性炎症。 四、降钙素原对重症感染监测灵敏,耗时较短,操作简便,且随着感染性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PCT水平也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反映了全身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持续追踪还能评价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从而指导临床的抗炎症治疗。相反,临床上微生物培养阴性结果很多,即使是阳性结果一次也不能说明什么,且时间拉的很长,因此降钙素原可以作为病原学送检标本进行统计。 五、PCT临床运用的重要意义: 1、血液肿瘤科:PCT有助于对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系统性感染作出明确的诊断,即使是化疗患者,PCT对是否有败血症感染也能作出可靠的检测和评估。 2、术后感染监测:术后因感染造成的PCT高浓度或持续高水平很容易给予鉴别是否是术后感染,术后能对并非由原有疾病或手术创伤本身引起的败血症感染作出早期和准确的诊断是成功治疗的关键,PCT是一种客观易检测的指标,有其独特的诊断优势,甚至优于那些带有侵入性,风险性和造价均高的诊断方法. 3、重症监护室:内科重症监护医疗中的问题常围绕着感染的诊断及是否与感染有关的鉴别诊断而进行,PCT选择性地对系统性细菌感染、相似菌感染及原虫感染有反应,而对无菌性炎症和病毒感染无反应或仅有轻度反应。PCT能很方便地运用于内科医疗中常见的疾病和综合症的鉴别诊断。 4、器官移植:成功的器官移植常受到像严重感染这样的并发症的挑战,患者使用PCT检测,可早期引入治疗从而提高生存率以及缩短住院时间。 5、新生儿科:PCT与其他炎症诊断指标相比,是一种改进的实验室指标,它对新生儿出生后败血症的诊断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PCT也可用于对治疗结果的评价。 6、儿科:PCT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反 方一、概念解读。 PCT是一种没有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一种蛋白质,PCT不是病原体,不能作为病原学检查的标本来统计管理。那么,什么是病原学检查?所谓病原学检查就是能检出病原体和鉴定出菌属的检验方法。病原学检查的意义就在于能确定感染的发生和性质,及早明确诊断,及早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等,它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感染性疾病的明确诊断;通过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病原体监控和耐药性监控等。通过前面的两个概念的认识,发现两者有不同:病原学检查检出的是病源本身额,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如病菌、病毒等。而PCT检测的结果都是PCT这种物质,不论我们在检测何种感染,只要是感染,严重与否反映出来的结果就是PCT值得高低,感染何种病源,何种细菌还是病毒还是其他什么病原体,通过PCT检测无从知晓,所以无法知道病原体,PCT的检测是不能达到病原学的病原体检出和鉴定的目的的。因而PCT检测不能称其为病原学检查,也就是说,PCT检测的标本不能作为病原学送检标本进行统计就顺理成章了。 二、PCT检测具有她的局限性,具有假阳性和假阴性之说。 1、假阳性(非细菌感染,PCT水平升高)的可能: 1.1 创伤后炎症综合症:大创伤,严重烧伤,大手术后的前两天。 1.2 小细胞肺癌、支气管癌和甲状腺髓样细胞癌。 1.3 致炎细胞因子治疗后(OKT3、TNFa、IL-2)。 1.4 血液透析。 1.5 长时间循环衰竭:持续性或重症心源性休克,或持续灌注异常的病人。 1.6 出生48小时以上的新生儿。 2、假阴性(细菌感染,PCT水平不升高)的可能: 2.1 局部感染。 2.2 之前进行过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2.3 非典型性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 2.4 感染早期(6-12小时后重新检测)。 因此,很难界定感染的类型,最直接反应病人的感染类型还是病原学培养,病原菌确定,才能做到合理用药。 三、PCT适用于重症感染:文献支持PCT对脓毒症诊断有价值,但它是生化指标当做送检率未达到送检的目的,只能帮助医生判断有没有感染,对用药没有太多指导意义,何时用药、何时停药,如参照降钙素原仅有参考作用,属于经验用药的范畴,但明显与治疗使用抗菌药追求病原学送检率的管理目的不同。 四、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第二条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因此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应用强调的是精准个性化治疗,在品种选择时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尽可能选择针对性强、窄谱、安全的抗菌药物,来防控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进行经验治疗者可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耐药状况选用抗菌药物。显然PCT对临床抗菌药物应用并无指导意义。 六、根据《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内容要求。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医疗机构要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提高微生物标本质量,提高血液及其他无菌部位标本送检比例,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明明有卫计委文件《2015年版---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中将其作为统计考核指标。可是为什么还要再次辩论质疑呢?反方认为毕竟它只是一种蛋白质不是病原体,没有达到精准个性化治疗,也不符合“作为病原学送检标本”的概念,到底该不该纳入呢?,小编想听听大家的心声,请您参与。
[本文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告知;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图文编辑:独白 审稿:高晓东 马嘉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