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1-1-5 18:28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糖尿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治疗方案则显得尤为重要。2014年12月,发表在《Diabet Med》的一项研究比较了维格列汀和格列美脲对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脂肪耐量及炎性标志物的影响。
目的:旨在比较维格列汀和格列美脲对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脂肪耐量和炎性标志物的影响。
方法:167名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接受维格列汀(50mg,2次/日)或格列美脲(2mg,3次/日)治疗组中,为期6个月。研究人员评估了以下指标:BMI、血糖控制、空腹血浆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的稳态模型评估、空腹血浆前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血脂水平、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IL-6、TNF-α。研究人员也进行了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和口服脂肪负荷试验。
结果:尽管两组在HbA1c水平的降低上相似(P=0.009和P=0.008),但是格列美脲治疗者的体重有所增加(P=0.048 vs基线),维格列汀治疗者的体重降低(P=0.041vs基线和vs格列美脲)。与格列美脲相比,维格列汀治疗者的空腹血浆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稳态模型评估都显著性降低(P=0.035和0.047)。与基线和格列美脲相比,维格列汀治疗者的M值、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均增加(P=0.028和0.039)。与格列美脲相比,维格列汀改善了所有血脂的口服后脂肪负荷峰值,并且脂肪细胞因子水平较高(P=0.035),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水平较低(P=0.038)。口服脂肪负荷试验期间,维格列汀治疗者的IL-6、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和TNF-α都比格列美脲治疗者低,但是脂肪细胞因子峰值比格列美脲组高。格列美脲组因低血糖而导致的退出率较维格列汀组高。
结论:维格列汀比格列美脲在降低血脂转运脂肪细胞因子的口服后脂肪负荷峰值和炎性标志物上更有效。
(选题审校:李潇潇 编辑:吴刚)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