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心力衰竭防治指南更新
更新要点包括:
(1)醛固酮拮抗剂适用人群扩大至所有有症状的心衰患者;
(2)伊伐布雷定得到肯定与推荐;
(3)增加了急性心力衰竭的防治建议;
(4)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适用人群扩大至NYHA ll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5)推荐应用BNP/NT-proBNP动态监测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效果。
二、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正式颁布
要点包括:
(1)继续强调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血脂异常的首要干预靶点;
(2)继续强调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石地位;
(3)他汀是干预血脂异常的主要药物;
(4)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个体化的他汀类药物用药剂量;
(5)根据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确定相应的降胆固醇目标值,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患者LDL-C目标值为<1.8 mmol/L;
(6)为不能耐受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提出了替代治疗措施。
三、CvLPRIT试验
继PRAMI研究之后,CvLPRIT试验再次表明,与仅处理梗死相关动脉相比,急诊介入治疗时同时开通非罪犯血管,可显著降低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
四、IMPROVE-IT研究
该研究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联合应用辛伐他汀与依折麦布不仅能够更为显著的降低LDL-C水平,还可以减少由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再次住院、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所组成的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本研究还提示将LDL-C进一步降低至1.4 mmol/L可使患者更多获益,因此LDL-C的最佳目标值仍待继续探讨。
五、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最佳疗程
2014年AHA年会期间公布的3项研究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DAPT研究表明,与药物支架术后双抗12个月患者相比,双抗30个月组患者支架血栓与复发心梗风险降低,但出血并发症和死亡率有所增加;ISAR-SAFE结果显示,药物支架术后双抗6个月的疗效不劣于双抗12个月;ITALIC研究发现,植入依维莫司药物支架的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或24个月后,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卒中与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别。在临床实践中,不宜为所有患者划定统一的标准,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特别是出血与血栓事件风险)确定个体化的双联抗血小板疗程。
六、JPPP研究
2014AHA年会期间揭晓了JPPP研究结果。该研究旨在探讨具备一项或多项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但无ASCVD的日本老年人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获益风险比。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阿司匹林治疗组无明显获益。本研究结果尚不足以否定降低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的地位,随后将公布的进一步数据分析将揭示同时存在高血压、糖尿病与血脂异常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获益风险比。
七、PARADIGM-HF研究
近年来,以β受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为基础的神经激素抑制疗法被视为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核心策略。然而,在2014年ESC年会期间揭晓的PARADIGM-HF研究发现,与ACEI类药物依那普利治疗相比,血管紧张素受体和脑啡肤酶双重抑制剂(ARNI)LCZ696治疗组患者获益显著。这一研究结果势必将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策略产生显著影响。
八、ADVANCE-ON研究
2014年EASD年会期间公布了ADVANCE研究6年延长期随访结果(ADVANCE-ON)。结果显示,强化降糖组与标准降糖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亦即,ADVANCE研究的延长期随访结果并未能证实UKPDS延长期随访中所显示出的强化降糖的“记忆效应”。不仅如此,两组患者中肾脏性死亡与严重视网膜并发症亦未呈现明显差异。相比之下,降压治疗却显示出了“记忆效应”,强化降压组患者呈现出了持久的获益。
九、关于PCSK 9抑制剂的研究
现有证据显示,此类药物具有强效降胆固醇作用,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因而被视为最具前景的降脂新药之一。然而,干预血脂异常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目前此类药物尚缺乏临床终点事件研究,因此其临床价值尚有待更多论证。
十、关于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地位之争仍在持续
近来一些新的研究结果不断质疑、挑战、冲击着β受体阻滞剂的传统地位。在降压治疗方面,美国、英国等国家指南均将此类药物剔除出一线降压药物。随后,今年又陆续发表多项研究结果,质疑其在心脏手术围术期、非心脏手术围术期、稳定性冠心病、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由于这些研究多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尚不足以影响相关指南对β受体阻滞剂临床地位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