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野百合 于 2014-10-11 12:25 编辑
临床药师培训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江西省人民医院药学部 刘立民
临床药师在医院的临床实践与合理用药监管等方面的重要性已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广泛认可。但是,临床药师培训工作还存在大量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的管理和教学水平不一,各基地培训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员毕业后未能从事临床药师工作,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最重要的解决措施是推动临床药师培训标准化建设。
临床药师培训标准化建设是集培训前、培训及培训后,三位一体、立体实施的一项工作。在既往培训中,我们过多地注重基地培训这一环节,而忽视了培训前和培训后的管理,使临床药师培训的效果和作用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训前对培训学员的遴选与优化,培训结束后培训学员的岗位设置和继续教育等问题。 培训前的学员遴选与评价 有了好的生源才可能培养出好的临床药师,因此有必要对申请的学员进行遴选。在遴选时应避免随机性和“人情关”,对申请学员进行统一考核录取。在考核时,可采取面试与笔试、主观判断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基地应细化和量化评价标准和考核内容,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笔者的具体做法是:理论考核以基础题为主,题量适中,但涉猎面较广,题型以药学题为主,医学题为辅;能力考核则让学员书写药历,概括病史特点与治疗过程,字数控制在600~800字,考察学员文字写作、归纳总结能力;以此药历为依托,由学员口头简述,考察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由学员对此药历提出观点与问题,考察学员思维与分析能力。
教学培训管理体系探讨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培训体系。专业培训指南和学员登记手册越来越细化,同时也建立起了考核与质量评估、作业要求与评估标准、教学要点与评估标准。除此以外,教学培训管理还应重视以下因素的影响:临床带教药师的规范化培训、带教老师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体制、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管理制度与规范等。在教学上,应进一步缩短教学计划周期,细化教学计划内容,加强对教学计划的实施和监督,突出临床带教老师参与的重要性。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鼓励教学方法创新,注重将阶段性教学成绩反馈给学员派出单位,形成基地和派出单位的联动机制。 在培训过程中,避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型培训方式,将学员的能力培养放至首位,重点培养学员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员延伸拓展、总结归纳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使之初步具备在临床实践中独立开展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培训后的延伸管理 培训后的学员管理是目前临床药师培训体系的薄弱环节。不少学员毕业后回到原单位后并未从事临床药师相关工作;即使从事临床药师工作,也因缺乏定期培训和考核约束机制,导致临床药师知识逐渐陈化,工作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上因素的叠加,会挫伤医院领导对临床药师培训的支持热情和力度,也会对全国临床药师体制的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毕业后学员的培训管理进行统一规范。 笔者认为,形成这一局面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对派出医院岗位设置的约束机制;二是缺少临床药师继续教育平台;三是缺乏培训后的水平测试与考核;四是没有建立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建议由主管部门建立全国统一的临床药师继续教育平台,各培训基地可以成为继续教育平台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建立临床药师定期考核与淘汰制度;建立临床药师认证等级制度,并与职称晋升和绩效挂钩。临床药师培训标准化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应充分调动管理者、带教老师与广大临床药师的参与热情,从制度建设入手,通过对培训不同阶段的规范化管理,建立继续教育体系,积极推动临床药师培训走向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