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3岁,农民。因少眠、兴奋话多等1个月,总病程21年,于2011年2月22日住我院治疗。患者1990年因恋爱受挫急性起病,初始表现不开心,少语少动,感觉活着无意义等,未予治疗,1个月后好转。1992年3月元明显诱因下又出现兴奋话多,言语夸大,发脾气等,于1992年3月首次住我院治疗,诊断:双相障碍(躁狂症);口服丙戊酸钠400—1000 mg/d、氯氮平100 mg/d,住院40 d,痊愈出院,2个月后自行停药,未再就诊,其后十余年表现正常。2003年无诱因下又出现兴奋话多,少眠等,在我院门诊就诊,诊断同前,予丙戊酸钠800mg/d、氯氮平75 mg/d治疗,1个月后好转,此后未服药,一直表现正常。2011年1月患者病情再发,表现言语量增多,讲话滔滔不绝,称自己有本事,要开公司,常因一点小事发脾气。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入院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腹部彩超检查示脂肪肝,甲、乙、丙、戊肝炎抗体均示阴性,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入院时精神检查:意识清晰,接触主动合作,对答切题,智能、记忆力、定向力正常,思维联想加速,自我评价高,意志增强,自知力缺乏。人院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入院后予丙戊酸镁缓释片500-1000 mg/d、奎硫平400 mg/d治疗,1个月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饮食夜眠可,主动言语减少,情绪稳定,自我评价适中,对病中表现有部分认识。2011年3月18日复查肝功能正常。
2011年4月6日患者突然出现乏力,恶心,皮肤和巩膜黄染,急查血生化示:总蛋白61.3 g/L(参考值60.0-83.0 g/L)、白蛋白26.0 g/L(参考值35.0-53.0g/L)、总胆红素188.6μmol/L(参考值2.0一20.4ymol/L)、直接胆红素83.1μmol/L(参考值<6.8μmol/L)、间接胆红素105.5μmol/L(参考值<17.0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239 U/L(参考值<4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420 U/L(参考值<40 U/L)、γ一谷氨酰转移酶120 U/L(参考值5-58 U/L),急请肝病专家会诊,考虑诊断:急性黄疸性肝炎;药源性肝损伤。停用丙戊酸镁缓释片、奎硫平,予苦黄针、甘利欣针作退黄护肝治疗,2011年4月9日生化示:总蛋白47.5 g/L、白蛋白20 g/L、总胆红素193.6 μmol/L、直接胆红素87.5 μmol/L、间接胆红素106.1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131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64U/L、γ-谷氨酰转移酶74 U/L,患者皮肤黄染加重,检体见腹部膨隆,考虑可能出现急性肝坏死,急转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人工肝治疗,1个月后家人放弃治疗,数日后死亡。 肝损伤的常见原因有细菌性、病毒性、药源性和阿米巴原虫感染。该患者入院后甲、乙、丙、戊肝炎抗体检查均阴性,可排除病毒性肝炎;患者无寒战、高热、肝区疼痛、白细胞增高症状,可排除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无肠阿米巴感染史,一般不考虑肝阿米巴脓肿。该患者有乏力、食欲下降、呕吐、黄疸表现,应考虑药源性肝损伤可能,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腹部CT及肝活检也进一步证明是药源性所致。 该患者出现肝功能损伤前使用药物为丙戊酸镁和奎硫平,奎硫平仅在使用初期可对肝功能有轻微影响,未见有严重肝损伤的报道。虽然丙戊酸类安全性已得到临床验证,但仍有报道,少数病例可出现潜在致死性肝毒性不良反应,其发生率很低,约为0.2/1万,年龄<2岁的儿童和多种肝毒性药物联用是发生的最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发育迟缓、代谢异常和神经系统疾病,该药主要通过肝脏P450微粒酶系统和β一氧化系统代谢,其代谢产物4-en-丙戊酸具有肝毒性,可抑制线粒体的B一氧化过程,进而肝细胞能量生成障碍,导致肝细胞死亡。该患者初次用药无肝损伤,20年后再次用药后出现致死性肝损伤更为少见,推测可能与脂肪肝、合并肝毒性药物及年龄增长后肝对药物的代谢下降有关,提示有肝代谢疾病的患者应慎用丙戊酸类药。
参考文献: [1]傅大干,蔡方成,丙戊酸诱发肝衰竭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233-236. [2]沈渔郡,精神病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18-919.
(刘健君. 丙戊酸镁引起致死性肝损害一例[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3, 46(5): 280-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