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大量食用槟榔有致癌危险
2011年07月29日 中国青年报
嚼槟榔有什么风险 在湖南各地,经常会看到大幅槟榔广告。小小的槟榔,在当地支撑着一个庞大的产业。统计数据表明,以海南槟榔为原料的湖南槟榔产业年工业产值已经达到5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 随着湖南槟榔加工业的膨胀和技术的改进,槟榔加工能力大幅提升,产量和销售量激增,咀嚼槟榔的人数也在大量增加。然而,许多人不知道,过多咀嚼槟榔,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来自湖南医疗部门的信息显示,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 OSF)等相关疾病日益常见。10年来,虽然在媒体上有一些相关报道,但是关于此类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人们看到的却不多。 2009年9月至11月,经中南大学湘雅附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原附二医院副院长、教授凌天牖领衔的团队,开始对湖南省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和中部5个板块各抽取一个市、州的居民进行抽样调查,以分析咀嚼槟榔习惯在湖南流行的主要原因,了解目前湖南全省咀嚼槟榔习惯的流行态势。 调查小组由湘雅附二医院口腔科医生和研究生15人组成。调查对象为目前或者曾经每天至少咀嚼一瓣槟榔并持续6个月以上。 该报告指出,实际调查的2356人(户)中,男性1225人,女性1131人;城市居民1100人,农村居民1256人。上述人群中,目前有咀嚼槟榔习惯者287人,占12.2%;曾经有咀嚼槟榔习惯者80人,占3.4%。由此推演,湖南省居民咀嚼槟榔率达到15.6%。照此推算,湖南省嚼食槟榔的人数可能近千万。在287名目前咀嚼槟榔者中,男性平均每天咀嚼槟榔9~10瓣,平均咀嚼年限9~10年;女性平均每天咀嚼槟榔3~6瓣,平均咀嚼年限9~12年。 在这次调查中,在咀嚼槟榔习惯者中发现OSF患者25例,其中城市20例,农村5例。人群患病率为1.06%,在咀嚼槟榔者中的患病率为6.81%。病变主要发生于口腔上下前庭区、双侧颊部、翼下颌韧带区、口底和舌部。其中8例出现嘴巴张口受限,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舌乳头萎缩,分别占所有病人的32.0%和28.0%。 此次调查的专家们向记者表示,OSF是一种口腔黏膜癌前状态,咀嚼槟榔是其主要病因。国际上报道其癌变率高达7%~13%。更为重要的是,以往的文献和教科书认为,OSF的临床体征主要是口腔黏膜变白、发硬,张口受限等,未提及舌乳头萎缩。而在本次调查发现的25例病人中,有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舌乳头萎缩。 据悉,上世纪在湘潭举行的专项医学调查中发现,湘潭市有35.75%的居民咀嚼槟榔,OSF的患病率达到3.03%。比照多年后的此次调查,全省的OSF患病率平均上升一倍。 湘雅附二医院口腔科主任吴汉江教授说,上世纪90年代,该医院口腔癌患者,平均一个月发现两名左右。现在一个月几十例常见。目前半数以上的口腔科患者,是因为吃了槟榔引发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就是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的癌症前端状况。在治疗中,一些人被切掉了部分舌头。 50亿元产值的行业 据可考资料,当年嚼食槟榔只是湘潭一带的民俗,起源清初。早期的湘潭槟榔,是用石灰加糖熬成浆,涂在槟榔外表制成,被称作“石灰槟榔”。此工艺后改为用酒、糖精浸泡槟榔果后,点上桂子油、薄荷油之类的香料,称为“改良槟榔”。1995以后,槟榔作为一种日常休闲食品,得以推广。 其实,最开始将槟榔作为果品的不仅是湘潭人,海南岛五指山下的黎族、苗族,以及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也有这个嗜好。但他们吃的是鲜果,嚼槟榔是为了解除热带丛林中的瘴气。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槟榔市场从湘潭走向湖南各地,并向珠江三角洲拓展。槟榔产业过去的手工作坊,大多被新型的现代化工业企业取代。不仅有了湖南省槟榔协会,1998年还制定了《湖南省食用槟榔地方标准》。 湖南99%的槟榔果产地在海南,而加工和消费则主要在湘潭。由于湖南槟榔业的迅猛发展,对槟榔鲜果的需求急剧增加,使得海南本地槟榔鲜果的收购价格近年来波动剧烈。 据业内人士分析,2006年是价格起伏的重要一年。槟榔价格几经争夺后,海南种植大户联盟成功击破湖南采购商的联合打压,从3元/公斤一路上扬,到年底突破20元/公斤。2007年,由于湖南需求量猛增,当地的槟榔果一度上冲到70元/公斤的高价。据海南省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海南槟榔种植面积只有44.8万亩,到2004年便发展到70.1万亩,2005年又在此基础上增加4万亩,2010年发展到近百万亩。 几年时间,湖南槟榔品牌不断向外扩张,目前已将网络铺展至全国20多个省市。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统计数据表明,以海南槟榔为原料的湖南槟榔产业,年工业产值已经达到5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而海南槟榔目前每年产值也超过16亿元。槟榔产业的迅猛发展还带动了包装业、运输物流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一批香精、香料等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企业,也在槟榔产业的发展中获益丰厚。 争议不断 然而,这一日渐膨胀的行业自本世纪初就开始不断受到质疑。据湘潭晚报发表的文章,2001年湖南益阳盛传槟榔使人变成“哑巴”;2003年,再次发生“槟榔有毒”、“槟榔致癌”的争论,槟榔销售一时大受打击。 随后,槟榔协会积极出面组织辟谣,请专家释疑,请权威部门解惑,使槟榔销售迅速走出了低谷。 2001年“逆风嚼出了9个亿”,2003年全省槟榔销售额突破13亿元。 也有来自消费者的指责。湖南一所大学2001级研究生林坚与一家槟榔企业对簿公堂。林坚在起诉书中称,自1998年,他开始食用这家企业的槟榔,2005年后,平均每天消费两包。后发现,经常出现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牙周肿痛等症状。林坚通过查询资料、咨询专家后意识到,大量食用槟榔有导致口腔癌、食道癌的危险。 2009年2月,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认定,上诉人林坚未举证证明其患有口腔溃疡、牙周肿痛等疾病与其长期食用的槟榔有直接因果关系,依法驳回上诉。而另一个类似案件——攸县周斌“食物中毒”事件在媒体介入后,周斌最终接受槟榔企业向其支付1500元“精神慰问金”的调解。 问题出自哪里 记者调查发现,槟榔企业遭受的种种争议,主要集中在槟榔的加工过程和本身致病两类。接受采访的几位专家,对此也有不同看法。 曾经有段时间,槟榔加工时添加物致病的观点甚为流行。这一看法,在部分制作商和销售者中亦有不少支持者。据悉,槟榔口感好坏“一分在果子,九分靠做功”。槟榔醉不醉人、有没有“劲道”,能不能让人上瘾,主要决定于加工槟榔时所采用的方法和配料。 “槟榔口感好坏,调制卤料是重点。”湖南益阳一名制作槟榔的老板说,在槟榔制作中,添加石灰的用量非常讲究。加石灰是为了保证产品“游离碱度”不超标。否则,会因为产品碱性过大,导致食用者口腔黏膜破损,出现口腔黏膜溃疡等病变。此外,卤水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很讲究。 湘潭市一名槟榔原料供货商则说,现在槟榔里面的成分越来越多,甚至达到几十种,有些原料原本无害无毒。一些商家为了图便宜,采购低价、伪劣的原料,导致无毒的产品变得有害。该人士称,产品适量添加一些制作成分,不会有问题,但是成分添加过量就会出问题。 湖南省政府参事、原湘雅附二医院副院长凌天牖教授指出,最早发现有病人口腔发白变硬是在1984年。当时发现一名患者,嘴不能张开、害怕刺激性食物、口腔起泡、唾液减少。她从湘潭一路寻医到长沙,大小医院都查不出原因。最后,只好将患者的切片送到北大医学部,对方与丹麦皇家医学院的专家有交流,最终联系到了当时这方面的世界权威平波教授。 经平波指点,国内才对这种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病理形成及癌症发病有了了解。1966年,世界卫生组织用英文发表了许多篇关于槟榔导致癌变的文章。在嚼食槟榔最多的印度,现在口腔癌约占据该国癌症的一半,居世界首位。在台湾,槟榔里放置荖花和石灰,致癌率则更高。 有关科研发现,槟榔碱水解后成槟榔次碱,它刺激细胞产生很多物质,对人体有病理作用。但同时在发病机理上,还与敏感体质有关联。比如有些的士司机长期食用并不发病,仅是牙齿的物理磨损。 监管应提到议事日程 凌天牖他们的调研显示,湖南省6800多万人口中,800多万人目前有咀嚼槟榔习惯, 1000万人经历过咀嚼槟榔习惯,OSF患者约有70万人。推测将来会有大量的相关疾病发生。 接受采访的数位专家向记者表示,有鉴于槟榔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消费人员日渐向国内各地辐射,槟榔的毒理反应及成分标示,公众应有知情权。而且,提示槟榔有害身体的警示,也应参照香烟的做法,标注在外包装上。一位要求匿名的长沙口腔专家指出,据他询问患者发现,民众嚼食槟榔的选择受到电视和户外广告影响较多,应该停止此类广告的播发。 上述建言很少进入公众视野。凌教授说,以前湖南省为了产业发展,不准就此谈论。1997年,作为省政协委员的他,提交了槟榔影响身体健康和环境的提案。2006年,他再次做提案发出,还是不了了之。“其实我们要求得不高,就是要在槟榔的包装上提醒:‘吃槟榔有害健康’。” 湘雅附二医院口腔科主任吴汉江称,研究槟榔问题的几个教授,包括他本人,都受到过威胁,不准发声。 但他仍然坚持认为,要做成百年老店,企业应该与科研机构合作,将槟榔中的有害问题去除,才有前途。 现年83岁高龄、一直研究口腔癌病变的湘雅医院口腔科权威专家刘蜀藩表示,30年来,口腔癌患者数量攀升。槟榔的危害已经很明显了。 2010年12月3日,据台湾媒体报道,依据台湾卫生研究院的研究显示,民众口腔癌发生个案中,可归因于嚼槟榔的为38%、归因于吸烟的为31%。为预防口腔癌的发生,民众应戒槟榔、戒烟。此外,有嚼食槟榔者应定期接受口腔癌筛检。嚼食后丢弃的槟榔渣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也让一些管理部门感到烦心。 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刘自伟则称,目前,湖南槟榔协会正在积极筹备起草槟榔的国家标准,请省内权威机构做毒理实验。槟榔行业国家标准出台后,对槟榔加工中的食品添加剂将进一步规范。 上世纪80年代,印度曾发起过一场关于是否废除槟榔生产、销售的讨论。当时印度社会中,口腔癌病发率逐年增加,医学界根据科研结果提出废除槟榔的生产和销售。这场对槟榔的抵制最终落败。一些社会学专家总结,失败的原因是槟榔已经作为一种大众生活习惯;另外,槟榔已成为一些城市的经济支柱。 但湘雅医学院多位教授表示,对于槟榔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政府应当严格监管,“不能光看眼前的GDP和就业,更要关注民众的健康和由此产生的巨额医疗开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