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编者按:医改推行一段时间之后,一些大医院的“大处方”已经很少,但是增加的确是各种检查以及“吊瓶”等服务项目。控制药品价格的确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是过度的医疗检查依旧是困扰患者的问题。作为经济驱动的产物,过度检查是否应该呢?我们来看看一个医生的看法。
“大医院是很赚钱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过度检查。”昨日,在广东省政协会议的分组讨论上,医卫组的委员们“自曝”行业中的潜规则。多位委员都谈到,由于 主管部门及医院要求控制药品收入在医疗总收入中的比例,俗称“药比”,一些科室、医护人员在诊疗中为病人过度检查。有委员谈到,现在一些医院“大处方”不 开了,但“吊针”的比例上来了,一个小病就要做大量检查。(1月26日《广州日报》)
在靠药物赚钱的年代,各种药价虚高的药物漫天飞。但随着卫生部门对药品使用控制越来越严格,过度检查成为了新的营利手段。但它依然弊端诸多:一是相比药 品,更难监管。在这件事情上,医方的话语权实在强大,在病因未明的前提下,任何检查都可以找得出专业的解释。实际上它有无必要?恐怕只有医生自己心里有 数。二是它带来同样沉重的负担。过度检查会产生经济负担,还有心理负担。有创的检查,带有辐射的检查,都可能会给健康带来伤害及隐患。
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营利手段,虽然“营利”是评论家们很避讳与厌恶的字眼。但是在政府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多数经费靠自筹的经济背景下,它却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过度用药到过度检查,难道不正是这种经济驱动力带来的产物?
如果达成的共识是医院必须营利才能生存及发展,应该允许其适当的营利,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了。作为公立医院,一是既然你营利的资源(医院的土地设备人员 以及政府的财政投入)都是公共的,属于公有财产。那么营利本身应该是透明的,必须接受公众监督,既包括来源于政府的监督,也包括来源于社会的监督。二者, 医院应该通过什么方式营利?也必须以看得见的方式进行,而不能成为一笔糊涂账。哪些医疗服务属于可以营利的项目?哪些项目应该是公共服务,以政府贴钱的方 式亏本经营提供?必须让公众看得明白,接受评价与监督。
在医院如何赚钱这件事情上,应该用“靠服务赚钱”替代“靠过度检查赚钱”,医生应该用优质的医疗服务营利,而不是成为推销药物及检查的商人。人们就诊找医 生,需要的是一个解决健康问题的医疗方案,是这个可以促进健康及能够救死扶伤的方案很有价值,能够解决我们的某些痛苦。那些花花绿绿的药品,或者是冰冷沉 重的机器只不过是方案的配套部分,技术含金量很一般,现在怎可喧宾夺主?
如果一个主任医师看一个病人才7块钱,提供辅助检查的医生收入反而更高,从常识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新版本的买椟还珠、本末倒置。既然根本不是辅助检查或药物解决了病人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方案带来的收入分配中,提供检查和药物的人可以得到更多?它会带来什么?
在这种变形的经济激励下,药物及检查的生产及供应在“超英赶美”,不少小医院也开始有了可以媲美大医院的检查设备或药品,大医院则豪言在这方面,达到了国 际水平,但是提供方案的医生呢,医疗人力的建设又如何,是否得到匹配的增长?根据医改专家蔡江南的研究统计,我国接受大学本科以上教育的医生,只占了一半 的比例。中国农村的医生人口比例还不到城市的一半。另一个现实是,每年各级医学院校招录约60万考生,最后只有约10万人成为了医生,改行的医学生们多数 投身到了更赚钱的机构——医药公司。他们放弃了医生的职业,选择了推销药品或器械的工作。甚至已经身在岗位的医生也不一定愿意稳定的工作。据上海人力资源 顾问公司怡安公司预测,今后5年有1.4万名中国医生加入外国制药公司。
相反,如果政府能实现这样的转变,让替代尽快有机会发生。在新的经济动力下,医疗人力建设及医疗质量的提高将成为主流,公众就有机会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 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连医院管理者们也开始抱怨体制,过度检查的泛滥连从业者本身都难以忍受。人们则很容易将看病贵看病难的怨气及矛头指向政府,让医疗 得不到被公众认可的评价。(文章选自卓信医学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