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123456 于 2012-11-24 22:45 编辑
药房革命六人行 来源: 医药经济报 2012年11月23日A02版 自1999年电子调配使用于免煎中药至今,自动化药房系统已走进国内近200家医院,有药剂科主任表示,只要条件允许,每家医院都希望实施药房设备的自动化。
2011 年卫生部相继出台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和《二、三级综合医院药学部门基本标准(试行)》,要求三级综合医院药学部门要逐步配备全自动分包装系统、自动化调配配方系统和药品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已成为现代化医院药房的一个基本标志。 然而,由于造价及维修成本过于高昂,很大一部分医院选择对药房自动化避而远之;而有意追赶自动化浪潮者,则在如何取得系统性能、价格和工作效率三者平衡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即便是已经配备自动化设备的药房,也仍在持续探索信息化、自动化与药房实践结合的最佳模式,以达到提升药学职业的社会价值这一终极目标。 智能调剂设备将给医院药房带来什么机遇与挑战?请听六位行业佼佼者尽抒己见——
论坛嘉宾: 张晓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主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药房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委员
周长江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党委副书记、主任医师
赵荣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副主任
程宗琦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副主任
谭玲北京医院药剂科主任
徐小薇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 千呼万唤行业标准 问:药房自动化设备关系到医院药师能否用上合格仪器,但这一领域目前似乎缺乏统一的标准,以致种类繁多的品牌令人有点眼花缭乱,请问您所在的专业委员会是否在这方面有所考虑? 张晓乐:这个问题还在讨论当中,确实还没着手来做。据我所知,很多主任、药师对于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往往心存疑虑,究竟多少年出一次事故才算在正常范围内等等,都涉及一个标准的问题。今年7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药房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在讨论今后工作内容的时候,就有提到为行业制订一些标准与规范,以更好地引领行业的发展。我相信行业协会将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 问:药品分包机的耗材虽然直接跟药品、患者接触,却不属于医疗器械范畴,更谈不上相关的资质,因而屡屡受到来自医院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质疑,而供应商又苦于无标准可循,请问专业委员会可否带头制定出一个标准来? 张晓乐:我记得SFDA在2004年颁布的13号令里有提到,关于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自动包药机的那个塑料袋应该属于这个法令管辖的范围。 院长支持事半功倍 问:全自动口服摆药机的价格不菲,而且耗材、机器折旧、药盒更新等等又是另外一笔开销,作为院长,肯定会考虑自动化设备的投入-产出率,当然医院考虑较多的还有成本问题,可否请您分享所在医院的实践经验? 谭玲:当初我们药剂科能进这台机器算是比较幸运。由于机器的价格确实较高,一个药盒需要1万块左右,如果不是得到院长的支持,药剂科根本不敢想象使用这样一台机器。 过去,近30个病区的护士每天都要在药房耗费一个多小时,现在护士不用再到药房,大大减轻了她们的工作量,尽管药房的人手没减少,但人力资源总体上得到了优化。引进机器后,我感觉无论从服务的水平,还是从医院的影响力上看,都起到了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问:不像检验科的自动生化仪,医院为药剂科购置的自动化设备非但不能直接创造收益,还要不断往里边贴损耗费,买抑或不买,医院管理者怎么看?如果说没有厂商的资助,医院是否愿意自己掏钱购买? 周长江:要想推动医院各方面向前,医院信息技术这块应相应地发展。但此过程当中,医院一定会考虑成本,像刚才提到的自动分包机系统,一个包药袋的成本就很高,而且非要用原装不可,诸如此类的成本问题叠加起来,的确会造成较大的困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医院与厂商的合作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一个是减轻人力成本的压力,把库房交给专业的医药公司打理后,一方面,医药公司能通过平台系统更好地计算医院每日的药品用量并及时调配,另一方面,节省下来的人力可以被配置到核心业务上,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二是实现流程自动化本身是我们医院发展的一个需要,这就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契机,厂商依托我们的平台打造出一个范本来,那是双赢的结果。 不得不提的是,即使承认分包机是个趋势,但在成本增加的前提下,医院仍无法在所有地方都换上这样的设备,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医院必然要慎重考虑。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问:“不能为自动化而自动化”这一理念得到不少专家的认同,请问您所在的医院实现门诊调剂自动化后,如何真正提高药学服务的水平以及门诊药房的工作质量? 赵荣生:这正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引进自动化调剂设备的最主要目的,其实是为了把药师从简单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为患者提供不止是快捷,而且是满意的服务。目前我们医院门诊的调配效率还是挺高的,按照每天高峰时期的人流量,每个发药窗口要排近40个患者,到最后一个患者取到药的时间大概是20分钟,这与我们对快速发药问题的重视有一定关系。当前我们的设想是,在引进自动发药设备的同时,需要对门诊药师结构作适当调整。首先,水平较高的药师要放到审核处方的岗位上,其次是核发的岗位;对于中间的上药环节,将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这样,药师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参与到用药咨询等核心服务上来。目前,我们的用药咨询室仅由一名药师去应付每天近100人的咨询量,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药品零差率”在我们医院试点后,站在一个完全成本科室的角度考虑,想到的必然是如何节约成本。将来我们会把多出来的药学人员送往新开启的PIVAS(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从事“不可替代”的核心业务。 在机器维护人员方面,我们也有较好的经验。我们从医工处招聘了一位技术人员,专门负责制剂室的大型用药设备,事实上,制剂人员的很多简单工作他也能够胜任,此外,这位技术人员还利用电子、机械等各方面的技能,帮助医院实现了冰箱自动温控等核心技术。所以,我们打算再聘一位技术人员,接手自动发药设备的维护。 问:部分护理人员对引进智能化药柜有些顾虑,她们认为责任会因此而加重,风险会加大,所以不是很愿意接受,请问您所在医院的护士对药柜的接受程度如何?药柜使用以后,住院药房的工作模式与工作内容是否发生改变? 徐小薇:我们住院药房的工作模式有3种,一种是先在病房打印药品清单,再根据药品清单进行调配的传统模式,另一种是专职护士上病房送药,还有一种是病房药师送药。说实话,倒不是护士,而是我们住院药房的组长不太愿意使用药柜,因为定位在药房的专业技术人员模式还没发展起来,从国外文献也可以看出,使用药柜以后,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将大大提高,因此,在没有技术人员的情况下,药师的工作量相应提高了。 不过,据我们做过的一个调查显示,几乎绝大多数的护士都愿意使用智能化药柜,通过有药柜使用经验的护士讲解,那些没有使用过药柜的护士也表示愿意使用这项设备,因为她们不再需要在病房与药房之间来回跑,好处落在了实处。
应急预案不可或缺 问: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药房自动化这块起步较早,请问对于门诊药房自动化系统,一般可能会碰到哪些故障?一套系统的造价需要多少?从实践来看,机器能否胜任门诊高峰期的工作量? 程宗琦:机械出现故障是难免的。在引进一台设备之初,设备供应商都会派专门的维护人员到现场查看,待磨合后再撤掉技术人员。这样的话,医院内部人员的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其实我们医院在软件方面做了很多的改进,都是由内部员工提出来后,再与设备供应方的软件工程师一起合作完成。 硬件方面,可能的故障也很多,机械结构脱落或存在安全风险等重大问题,只能依靠供应商的技术支援,但一些小的设备故障,医院内部的技术人员完全可以自行解决。不过,这类高级技术人员的数目比例有限,亟需尽快在内部选拔培养出这类人才。 总体上,医院2台快速发药机和2台智能存储机,应付日常工作量以及7000人次左右的高峰门诊量均没问题。在高峰期,我们还同时开设了手工配药,以此加快配药的速度。至于设备的造价问题,各家医院实际情况不同,各品牌设备间的价格差异较大,无法一概而论。 问:摆药机故障在你们医院出现的次数多吗?为以防万一,是否必须把所有放进摆药机的药品,也要放上后边的药架? 程宗琦:4台设备同时出故障的情况很少见,怕就怕软件出故障,系统之间无法正常对接,那样会造成系统的整体瘫痪。我们的系统设备运行至今,暂时只遇到一些硬件方面的小问题;软件方面,我们建有应急系统,只需恢复备份即可。所以我想,硬件和软件的应急预案都要有,在后边药架配齐药品或利用二级库仓储就是可供选择的应急预案。 结语 药学部门的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医院临床科室全面推行信息化建设和医疗质量管理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利用药学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将是未来药师面临的挑战之一。除引入药房管理的革命性理念外,新技术装备更是基于加强患者用药安全的共同考虑,是药学工作回归服务临床本质的一次调整。 尽管药房信息系统和自动化已经或正在影响药房实践,但光有整体快捷、统一的包装还不能体现出对患者的个性化服务。对药学部门来说,新趋势前应持量力而为的态度,如果医院的大环境能够支持,就应该把握机会,顺势而上,把信息化、自动化药房打造成改善调剂流程的利器,如果不支持,那也无碍药师在调剂工作中发挥作用,说到底,患者的个体化服务最终还是靠“人”来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