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主任医师在为患者做小肠镜
女子反复高热、咳嗽,医生起初当肺炎治疗,但久治不愈。经过多个科室会诊,最近她被确诊为干燥综合征,经过激素等治疗,目前病情已逐渐好转。
反复发热,病因成谜
林女士今年56岁,因反复午后及凌晨高热、咳嗽而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医生初步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其咳嗽有所好转。进一步检查却发现她的转氨酶明显升高,说明肝功能受损,于是入住消化内科接受治疗,医生给予护肝治疗后,她的肝功能好转很快。
奇怪的是,林女士仍然反复发热,体温波动在37.4℃~39.5℃,同时出现厌食、无力,肩关节、腰背部及手指关节酸痛。血常规检查发现其白细胞数值偏低。在此期间,林女士还出现阵发性房颤,一过性谵妄、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此时病程已超过2周,患者和家属十分焦虑。
细心询问,找准病根
发热、关节酸痛、白细胞下降、肝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损害都难以用社区获得性肺炎来解释,那么,患者发热及多系统损害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大查房时,医师们仔细询问了病史,详细查阅了患者的病例资料,不放过寻找发热原因的任何蛛丝马迹。经询问,患者除发热、咳嗽等表现外,近期有口干、眼干症状,据此基本确定该患者反复发热是因为一种导致呼吸、消化、血液多系统损害的全身性疾病,很可能是血液系统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进一步检查中,消化内科医生发现患者唾液分泌减少,唾液腺摄取、排泄功能受损;唇黏膜活检病理提示腺体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综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血液科、风湿科、肿瘤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会诊意见,最终确诊林女士患上了干燥综合征。口服激素治疗后,林女士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关节酸痛、乏力、眼干症状逐渐好转。
中山医院消化内科王琳主任医师介绍,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累及外分泌腺体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起病多数呈隐袭和慢性进行性,可涉及全身各系统,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不一。本病易被误诊或漏诊,主要是因为眼干和口干症状常不被重视,而且少数患者根本不觉得口干、眼干。干燥综合征的消化道系统表现可有萎缩性胃炎、消化不良、吞咽困难、胃食管反流以及亚临床胰腺炎、肝脏损害。
加强合作,提升技术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近年来与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等一流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成立了海峡两岸消化疑难疾病会诊基地,旨在以精湛的医术、精心的服务为海西人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促进人民健康和社会和谐。近年来,在任建林教授带领下,消化内科全体成员不断努力进取,疑难病的诊治能力取得显著进步,同时借助海峡两岸疑难疾病会诊基地平台,使很多疑难病不必离开鹭岛就能得到很好的诊治,广受群众好评,区域辐射效应逐步显现。
>>>链接
在全省率先引进
电子小肠镜技术
电子小肠镜分为双气囊小肠镜和单气囊小肠镜。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可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选择从口腔或从肛门进镜。经口进镜一般可抵达回肠中下段或末段回肠,经肛门进镜可上达空肠中上段,这样交叉进镜可使医生对整个小肠进行完全、彻底、无盲区的检查,能检出绝大多数小肠疾病。小肠镜检查时间平均为40—60分钟,患者在清醒镇静或全麻下检查,耐受性和安全性均良好。双气囊电子小肠镜的应用使医生对整个消化道检查不再存盲区,使小肠疾病诊治水平提升到全新高度。
2001年国外率先推出双气囊小肠镜技术,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紧跟国际步伐,积极与国际新技术保持同步。2004年,消化内科在全省率先引进小肠镜检查技术,为众多患者找到病根,解除病痛。
本报记者楚燕 通讯员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