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9-8-20 10:13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本帖最后由 rwcnmbr 于 2011-10-27 23:46 编辑
黄金区域法历史渊源 黄金区域法源自于数学上的黄金分割点。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他认为黄金分割指的是把长为L的线段分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对于全部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于该部分之比。而计算黄金分割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后二数之/3,3/5,5/8,8/13,13/21,...近似值的。到19世纪黄金分割这一名称才逐渐通行。黄金分割数有许多有趣的性质,如:最完美的人体:肚脐到脚底的距离/头顶到脚底的距离=0.618 ;最漂亮的脸庞:眉毛到脖子的距离/头顶到脖子的距离=0.618。 近年来,在研究黄金分割与人体关系时,发现了人体结构中有14个“黄金点”,12个“黄金矩形”和2个“黄金指数” 黄金点:(1)肚脐:头顶-足底之分割点;(2)咽喉:头顶-肚脐之分割点;(3)、(4)膝关节:肚脐-足底之分割点;(5)、(6)肘关节:肩关节-中指尖之分割点;(7)、(8)乳头:躯干乳头纵轴上这分割点;(9)眉间点:发际-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10)鼻下点:发际-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11)唇珠点:鼻底-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12)颏唇沟正路点:鼻底-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13)左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左1/3与右2/3之分割点;(14) 右口角点:口裂水平线右1/3与左2/3之分割点。 面部黄金分割律 面部三庭五眼 黄金矩形:(1)躯体轮廓:肩宽与臀宽的平均数为宽,肩峰至臀底的高度为长;(2)面部轮廓:眼水平线的面宽为宽,发际至颏底间距为长;(3)鼻部轮廓:鼻翼为宽,鼻根至鼻底间距为长;(4)唇部轮廓:静止状态时上下唇峰间距为宽,口角间距为长;(5)、(6)手部轮廓:手的横径为宽,五指并拢时取平均数为长;(7)、(8)、(9)、(10)、(11)、(12)上颌切牙、侧切牙、尖牙(左右各三个)轮廓:最大的近远中径为宽,齿龈径为长。人类对它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最著名的例子是优选学中的黄金分割法或0.618法,是由美国数学家基弗于1953年首先提出的,70年代由华罗庚提倡在中国推广。现在的数学定义黄金分割点为: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其比值是一个无理数,用分数表示为(根号5-1)/2,取其前三位数字的近似值是0.618。由于按此比例设计的造型十分美丽,因此称为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 ratio通常用φ表示)。
黄金区域法临床应用理论研究 黄金区域,在指定范围0~1内,从小到大的黄金分割点是0.618,从大到小的黄金分割点是0.382,这两个点之间的区域称作黄金分割区域,简称黄金区域。利用黄金区域调整用药剂量,避免极端误差的方法称作黄金区域法。下面用高等数学中的概率论知识建立数理模型来阐释黄金区域法的理论。由于药物治疗的合适剂量是一个盲区,它受到生理、病理复杂过程的众多因素影响,而这么多因素可以看做是互相独立的,每一个因素又不起到绝对主导作用,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合适剂量作为随机变量可以认为它服从正态分布。把合适剂量的经验范围映射到[0,1]区间,0和l是两个极端情况,可以认为需求量在[O,1]区间上的概率几乎达到1。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数学期望υ和标准差δ。显然,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υ等于区间中点0.5;标准差δ设定为0.12,为什么可以这样设定呢?根据正态分布的性质,钟形曲线的两个拐点的横坐标是(υ±δ)。在(υ±δ)区间上,正态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曲线下的面积,即概率为0.6 826;(υ±2δ)区间上的概率为0.9 545;(υ±3δ)区间上的概率为0.9 973;(υ±4δ)区间上的概率为0.9 999,近似等于l。。黄金区域的两个端点:0.382,0.618恰是(υ±δ)即(0.50±0.12),分别为0.38和0.62。[0,1]区间上黄金区域的长度为0.618-0.382=0.236,不到整个区间的1/4,曲线下的面积等于0.6826,大约为70%。这说明,占总范围不足1/4的区域上分布着将近70%的概率,黄金区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同样长度在其它区间上分布的概率却很少。我们有将近70%的把握认为药物治疗的合适剂量在黄金区域内。
黄金区域法临床药学应用 黄金区域法计算合适剂量计算公式:假设某种药物说明书的用法为(a~b)g/kg/d。那么根据以前的推断可知其黄金区域为:{[a+(a-b)*0.382] ~a+(a-b)*0.682]}/g/kg/d. 在临床中,药物治疗的合适剂量,与体质量和体表面积之间不是确定性的函数关系,而是非确定性的相关关系;就是体质量相同、体表面积相同的人,由于生理病理的不同,药物治疗的合适剂量也是不一样的,剂量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正比关系不是很明显。完全按说明书给药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误差过大可能导致死亡。药物治疗的合适剂量不明,使得标识剂量与真实剂量之间常常存在偏差,不利于有效的治疗。利用以上方法可减少主客观因素造成偏差过大的倾向,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简单评价药物剂量合理性较可靠。黄金区域内给药的优势,在不到经验范围1/4的黄金区域内包含药物治疗的合适剂量的概率将近70%,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行之有效,且简便易行
PS:没看懂的可以发站内信联系。也可以加我QQ交流,第一次发这么大的帖子不会编辑,呵呵
说明本文的黄金区域法的临床实际应用是北京儿童医院的刘建萍老师首先提出的,本人只是综述有关文献(隐藏的附件中有相关原文下载)。欢迎各位转载本文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