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9-12-10 19:36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社区获得性肺炎感染细菌的耐药现状及临床对策
近十年来,由于人口老化、免疫损害宿主的增多、以及在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致病原体发生了变化,无论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革兰氏阴性菌,我们都有遇到了一些难以对付的细菌,这些细菌有些目前几乎无药可治,而另外一些细菌的耐药性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当前CAP感染细菌耐药的现状,认识这些细菌的特点,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的应用,对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以及个别多重耐药的传播与流行至关重要【1】。同时有助于CAP患者改善预后,并可明显减少此种疾病平均住院天数。
1 CAP致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CAP的致病原,一般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需氧革兰阴性菌、卡他莫拉菌、肺炎支原体、金黄色葡萄菌及呼吸道病毒等,其组成随国家、地区和时间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
1.1国际CAP病原体研究结果【2】(见表1)。
表1 国际CAP病原体研究(%)
美国 日本 阿根廷 西班牙 台湾 泰国
病例数 2776 200 343 395 168 147
肺炎链球菌 12.6 21 10.2 16.5 24 22
肺炎支原体 12.5 9.5 5.5 3 14 7
肺炎衣原体 8.9 7.5 3.5 4 7 16
流感嗜血杆菌 6.6 11 5 3 5 3
金黄色葡萄球菌 3.4 5.0 2 2 2 3
军团菌 3.0 1.0 1 4.3 1 5
革兰氏阴性杆菌 4.5 4.5 4 3.3 6.5 12
病毒 12.7 3 7 9.9 10 -
混合感染 - 4 6 10 12.5 6
1.2 亚洲CAP病原统计结果【2】(见表2)。
表2 亚洲CAP的病原学分析
分离的病原(n=390) 分离的数量(%)
肺炎链球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结核分枝杆菌
卡他莫拉氏菌
其他病原
肺炎支原体
肺炎衣原体
嗜肺军团杆菌 114(29.2)
60(15.4)
59(15.1)
26(6.7)
19(4.9)
13(3.3)
12(3.1)
77(19.7)
61/556(11.0)
55/411(13.4)
7/648(1.1)
1.3 我国CAP致病原流行病学调查。刘又宁,陈民钧等【3】,2003年12月-2004年11月,在7个城市12个中心665例CAP患者中,完成非典型致病原检测的为610例,以610例样本中计算CAP致病原谱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我国CAP的病原学分析
分离的病原 比例(%)
肺炎支原体
肺炎链球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衣原体
嗜肺军团杆菌
其他未知病原 20.7
10.3
6.1
9.2
6.6
5.1
46.9
1.4 CAP中非典型病原体的调查,Am J Respir报道【4】¬¬¬,CAP中非典型病原体,全球为22%、北美为22%、欧洲为28%、拉丁美洲为21%、亚/非洲为20%。Ngeow YF【5】在亚太地区12个中心,1756名 CAP 患者中获得1374 例患者双份血清,其中非典型病原体为23.5% 。肺炎支原体为12.2%,肺炎衣原体为4.7%,嗜肺军团菌为6.6%。结果表明:亚洲 CAP患者中非典型病原体高,中国CAP患者非典型病原体为10.2%。
2 主要致病原菌的耐药状况
2.1革兰阳性菌
2.1.1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PRSP)的发生率在不同国家均有明显差异,美国2O世纪8O年代PRSP不到5%,90年代初PRSP迅速上升到17%,目前已经超过30%¬¬¬。日本PNSP 目前为40.6%¬¬¬。我国2003年PNSP上升为56.6%(其中22.7%为PRSP,23.9%为PISP)¬。2005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PNSP约占61%【6】¬¬¬。 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情况也相当严重,Song教授报道【7】¬¬¬,2004年亚洲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中国75.6%、香港76.5%、台湾87.2%、韩国85.1%、越南88.3%。2005年中国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上升至83.7%【8】¬¬¬。2007年龙幼敏等【9】¬¬¬对肺炎链球菌的耐药分析,耐药率较高为四环素(TCY) 63.2%、红霉素(ERY) 59.4%、克林霉素(CLI) 51.9%, ,氯霉素(CHL) 12.8%、、左旋氧氟沙星(LEV) 3.0%, 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NSSP)的MIC值最高达到6μg/ml。
2.1.2葡萄球菌 由于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对青霉素耐药的发生率越来越高,60年代开始研制半合成耐青霉素酶的新青霉素类(甲氧西林、苯唑西林),但甲氧西林进入临床1年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即在美国首先报道(1961)。此后MRSA迅速增加,中国90年代的52.5%,到2004年国内部分ICU报道已超过90%,情况十分严重【9】。MRSA显示多重耐药, 多重耐药率达 88 .8%,但对万古霉素仍然敏感,目前也已发现对万古霉素敏感下降的MRSA,这一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据袁春雷报道【10】,目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NS),对青霉素G和磺胺甲基异戊唑耐药率达 94. 4 % ,对红霉素和氨苄青霉素严重耐药 ,对利福平和万古霉素敏感。
2.2革兰阴性菌
2.2.1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革兰阴性菌 ESBL是1983年在德国发现的,这个酶与以往的β-内酰胺酶不一样,它可水解所有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产ESBL细菌的蔓延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有关,ESBL质粒上常常携带对其它抗生素耐药的基因,因此产ESBL的细菌不但对所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耐药,对其他大多数抗生素(包括第四代头孢菌素)呈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对产ESBL菌株(ESBLs),目前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氨基糖苷、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氟喹喏酮类比较敏感。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阳性率为43.5%,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阳性率为33.6%,产酸克雷伯菌和其他肠杆菌科中的几个属也存在ESBLs【11】。
2.2.2 产染色体介导Ⅰ型酶的革兰阴性菌(Ampc+株) 众所周知细菌产β-内酰胺酶(BLA)来水解抗生素是革兰阴性菌的主要耐药机制。染色体型BLA在抗生素应用以前就已存在于细菌中,由于每一个新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上市,都会选择出相对应的新突变的产BLA株,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大量选择出产酶株,目前文献报道的BLA已达200多种。产染色体介导Ⅰ型酶的革兰阴性菌对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和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并对氨基糖苷和喹喏酮类耐药,仅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第四代头孢菌素敏感【12】。
2.3 非发酵菌群
2.3.1铜绿假单胞菌 对于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目前治疗很棘手,这是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一大难题,通常也是造成最后抗感染治疗失败、患者死亡的原因。2007年郭仲辉等【13】通过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检测,总平均耐药率分别为:SAM(氨卡西林/舒包坦)97.0%、PIC(哌拉西林)54.2%、PTA(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1.8%、TIC(替卡西林)56.2%、TCC(替卡西林/克拉维酸)49.8%、CAZ(头孢他啶)28.6%、FEP(头孢吡肟)28.7%、IPM(亚胺培南)21.8%、MEM(美洛培南)22.0%、SXT(复方新诺明)98.6%、T0B(妥布霉素)3O.6%、AMK(阿米卡星)25.2%、GEN(庆大霉素)38.2%、CIP(环丙沙星)39.8%、C0L(多粘菌素E)0%;IPM、MEM、PTA耐药率呈上升趋势,TOB、GEN、AMK耐药率呈下降趋势,AMO、SAM、SXT、C0L相对稳定,PIC、TIC、TCC、CAZ、FEP、CIP耐药率有升降波动。
2.3.2 不动杆菌属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不动杆菌属(鲍曼不动杆菌、非洛不动杆菌等)在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近年来越来越高,其耐药情况十分严重,某些多重耐药的不动杆菌属目前处于无药可治的尴尬境地。王红华【14】通过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检测,耐药率最低为亚胺培南(4.9%),其次为头孢派酮-舒巴坦(9.0%);耐药率高的分别为氨曲南(71.2%)、复方SMZ(71.2%)、庆大霉素(57.6%)等。结果可以看出亚胺培南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对于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来说,舒巴坦对不动杆菌属有独特的活性,因此临床上应值得关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天然耐药,对β-内酰胺类耐药由于该菌产生头孢菌素酶和金属酶所致,而金属酶不但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差,而且还可以水解亚胺培南。目前可选用有磺胺类(SMZ/TMP)、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多西环素【15】。
3临床治疗对策
3.1根据目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以及当前CAP致病菌耐药的现状合理选药 如肺炎链球菌青霉素耐药株 (PRSP),对于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呋辛、氧氟沙星和万古霉素的敏感率较高,临床可选择使用;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利福平和万古霉素仍然是首选;产ESBLs细菌感染可选敏感的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氟喹喏酮类,特别是新的喹喏酮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应采用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或β-内酰胺类+喹喏酮类的联合治疗方案;不动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是亚胺培南,其次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不动杆菌属也有独特的活性。
3.2根据抗菌药的PK/PD等相关药学参数制定给药方案【16】 在选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时,如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和两性霉素B等。其Cmax和AUIC是体内效能的主要决定因素,对细菌清除和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密切相关,当AUIC>100时,细菌即使未被清除,其对药物的敏感率仍维持在90%以上;倘若AUIC<100,则耐药菌会逐日增加,最终细菌几乎全部耐药。所以采取每天一次并增加每次给药剂量,使AUC24/MIC(AUIC)和Cmax/MIC达较高水平,提高血清或组织的药物浓度,缩短耐药菌株的选择期;另外在选用时间依赖型抗菌药时,如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万古霉素等,以MIC为依据的抗菌治疗策略,使其持续时间应超过给药间期的40%~50%, 除了有效地消除感染外,对阻止耐药突变菌株被选择而导致耐药率上升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结核杆菌等的研究中,提出了防“突变浓度”(MPC)、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MSW),最大限度的延长MSW的新概念。所谓MSW就是MPC与MIC之间的范围,即以MPC为上限,以MIC为下限的浓度范围。MPC是防止耐药突变菌株被选择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治疗药物浓度高于MPC,不仅可以获得成功的治疗,而且不会出现耐药突变;药物浓度低于MIC,虽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但也不会导致耐药突变;药物浓度如果在“突变选择窗”内,将可能出现耐药突变。因此,在临床对抗生素的使用上,应关闭或尽量缩小“突变选择窗”。除选择更理想的药物、调整药物剂量外,联合用药可能是另一条安全、有效的用药途径。同时CAP初始治疗覆盖非典型病原体, 可明显减少平均住院天数,降低总死亡率和CAP相关性死亡率【17】。
3.3 建立良好的微生物实验室,并发挥其诊断服务的重要作用 耐药性的产生,医院是重要环节,医院应该遏制和控制多重耐药性微生物的高发比例,建立良好的微生物实验室,加强PK/PD的研究,关闭或缩小MSW。有效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参考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
3.4 加强抗菌药物处方的管理,限制抗菌药临床适应证范围 不正确使用或滥用抗菌药物是导致耐药的主要因素,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制定医院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抗菌药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要几种联合用。一般情况下,不要为了预防而使用抗菌药,特别是广谱抗菌药。采取限用策略,如轮作制,即将某些抗菌药停用一段时期后再用,以恢复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研究表明,用环丙沙星联合/不联合克林霉素;哌拉西林-他巴唑;碳青酶烯类;马斯平联合/不联合克林霉素;每三个月轮换一次的方案可改善肺部细菌感染总体死亡率,降低抗生素耐药菌所致感染的发生率【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