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昨天 08:57 |
---|
|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病历分享
文章来源:浙江药学会
病例1 患者男性,44岁,以“缺血缺氧性脑病”入住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2周后患者病情平稳,痰培养结果为鲍曼不动杆菌(全耐药)。患者体温、血常规正常,双肺呼吸音较粗,未闻及湿音。医师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依替米星治疗,患者病情无明显变化。
临床药师认为,鲍曼不动杆菌为定植菌,建议医师停用所有抗生素。停药后,患者病情稳定,自NICU转至普通病房。临床药师提醒,本例患者有鲍曼不动杆菌定植菌,虽患者病情平稳,但医护人员仍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以防止与其他患者交叉感染。
病例2 患者男性,55岁。因“脑梗死,肺部感染”入院。痰培养示铜绿假单胞菌(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及左氧氟沙星敏感,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中介)。患者痰多,不易咳出,CT示肺纹理增粗。患者有癫痫发作,正在接受丙戊酸钠治疗。医生请临床药师参与制定治疗方案。
临床药师考虑到癫痫患者禁用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另外美罗培南降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可能导致癫痫加重,故建议采用下述治疗方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3g,q8h,静滴(时间>2 h),阿米卡星0.6g,qd,静滴(时间>2 h);加强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3天后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病情减轻。
病例3 患者男性,56岁。因“前颅底软骨肉瘤”入院。患者接受经鼻蝶窦入路前颅底软骨肉瘤切除术后,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临床药师协助医生对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使患者颅内感染得以控制,但在应用利奈唑胺第19天时,患者体温升高,临床医生再次申请使用利奈唑胺。临床药师查阅病历和询问病人后,考虑到应用利奈唑胺已近3周,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下降可能与利奈唑胺有关,并考虑患者脑脊液检查示无细菌生长,建议停用利奈唑胺,继续美罗培南治疗。5天后,患者病情好转。
病例4 患者男性,24岁。因“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入院。根据指南推荐意见,患者需要接受“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治疗。临床药师通过查找用药资料,协助确定治疗方案:两性霉素B脂质体1mg,qd(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隔日增加2mg;口服氟胞嘧啶1.0g,q6h;静脉给予地塞米松2mg以预防ADR。并且,药师为临床用药提供保障。患者经40天治疗后,病情得以控制。
病例5 患者男性,56岁,以“结核性脑膜脑炎、糖尿病肾病、肺部感染”入院。入院时查血肌酐(Cr)为102μmol/L,医师在抗结核治疗(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同时经验性给予头孢他啶(2.0g q8h)和左氧氟沙星(0.2g bid 静脉滴注)。4天后痰培养结果提示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医师予万古霉素(1.0g q12h 静脉滴注),3天后Cr升至166μmol/L,再次痰培养发现白色假丝酵母菌。
根据Cr可计算出本例患者的肌酐清除率为40ml/min。药师分析认为,万古霉素、头孢他啶和左氧氟沙星均对肾功能有影响,本例万古霉素剂量应为750mg/d,左氧氟沙星剂量为0.2g/d。结合痰培养结果和患者情况综合考虑,万古霉素可用于MRSE感染,左氧氟沙星有抗结核作用,但痰培养并未发现革兰G-菌,因此头孢他啶缺乏应用指征。药师建议调整用药方案,将万古霉素改为500mgqd与500mg q12h交替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剂量改为0.2g qd,并建议停用头孢他啶,加用氟康唑(0.1g qd口服)。在修改治疗方案4天后,患者Cr降至133μmol/L,感染状况出现好转。
病例6 患者男性,23岁,以“病毒性脑炎合并肺部感染”入院。检查发现铜绿假单胞菌,予药物治疗。患者由于长期大量输液发生双下肢静脉血栓、中心静脉留置管感染,因此仅单支静脉输液。护师在用药操作中发现在输注更昔洛韦时,向加药壶中加入氯硝西泮后药液立即变黄,在输注美罗培南时,向加药壶中加入氨溴索后药液立即变浑浊。
为保证药物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须合理安排液体输注顺序。临床药师在查阅相关文献后,对患者所用药物的输注顺序作出以下合理调整:首先应用更昔洛韦,在输注完毕时以0.9%氯化钠针20ml冲管;随后应用美罗培南,输注完毕时再次以0.9%氯化钠针20ml冲管;应用氯化钾和维生素C这组药物,在输注过程中将氨溴索加入加药壶;最后输注依替米星,输注过程中将氯硝西泮4 mg加入加药壶。护士在遵照临床药师的建议修改给药方案后,未再发现药物配伍问题。
案例7 多重耐药菌致肺部感染的治疗
患者女性,61岁,因“发热6天,突发四肢抽搐、意识不清1天”入院。入院诊断为“肺部感染、急性脑梗塞、高血压病、意识不清待查”。
患者入院时体温38℃,渐升高,最高达39.6℃,伴咳嗽、咳白色粘稠状痰,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音。查氧分压下降,行机械通气。CT检查示双肺大片浸润影。查白细胞(WBC)11.4×109/L,中性粒细胞(N)83.9%,血肌酐127μmol/L。多次痰培养为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中度敏感。
医师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2:1制剂,每次3 g,每日2次)抗感染治疗,患者体温稍降低,但仍维持在38℃。
鲍曼不动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其感染对象主要为免疫力低下的危重症患者、老年人群、应用免疫抑制剂者以及接受侵入性操作和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的患者。通常可用于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药物包括含舒巴坦制剂(如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多黏菌素、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和氨基糖苷类。
该例患者接受机械通气,多次痰培养结果为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虽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但病原菌对该药仅为中度敏感,药物抗菌强度不足、未能控制感染。对耐药菌的治疗应采用增大剂量、联合用药方案。目前对鲍曼不动杆菌敏感的多黏菌素不可获得,因此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与米诺环素联合应用,药敏结果显示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中度敏感,即药物浓度达可抑制90%细菌的最小药物浓度(MIC90),如须控制感染应增大药物剂量以增加药物浓度与MIC的差值,从而增强其抗菌作用。
药师建议:本例可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静脉滴注,每次3g,每日3次;米诺环素口服,每次100 mg,每日2次。用药的同时应监测患者肝肾功能。
临床医师采纳该用药建议,更换方案7天后患者撤呼吸机,体温渐降至正常。
案例8 对肺部感染COPD患者的经验性治疗
患者男性,88岁,因“咳嗽、咳痰加重伴发热3天”入院。患者有吸烟史60年,患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纤维化。入院诊断为“肺部感染”。
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加重,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8℃。查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湿音和哮鸣音。CT检查示胸腔积液、肺气肿。
医师予扩张支气管、祛痰、抗感染等药物治疗。由于痰培养药敏试验、血清1、3-D葡聚糖抗原检测(G试验)、血培养等结果未回,医师采取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选择莫西沙星静脉滴注,每次0.4g,每日1次。3天后患者体温降至37.7℃,但仍有黄色脓痰,第4天感染加重,呼吸骤停,吸出大量痰液后呼吸恢复。
患者因社区获得性感染入院,临床医师可选择莫西沙星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但本例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COPD病史,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应考虑这一因素。
医师在经验性用药后应及时评估治疗结果,在相关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未获得时,由于患者症状有恶化趋势,因此可考虑调整治疗方案,选择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多种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作用较强。
药师建议:本例应选择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头孢哌酮/舒巴坦(2:1制剂)静脉滴注,每次3g,每日2次,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静脉滴注,每次4.5g,每日3次。
临床医师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7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痰量减少,症状好转。
案例9 帕尼培南和夫西地酸致抽搐、肝功能异常
患者女性,62岁,因脑梗塞后肺部感染入院。患者体温38.7℃,查WBC 20.7×109/L,N 82%。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湿音。血培养为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夫西地酸敏感。痰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敏感。诊断为“脓毒症、肺部感染”。
患者入院时已出现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伴肾功能损害,查血肌酐为200 μmol/L。临床医师予以帕尼培南静脉滴注,每次1 g,每日2次,并予夫西地酸静脉滴注,每次500 mg,每日3次。治疗期间患者出现抽搐,总胆红素进行性升高。医师考虑抽搐可能为脑梗塞后继发性癫痫,或为帕尼培南副作用,因此改用美罗培南。
碳青霉烯类药物一般有中枢兴奋性,可能诱发癫痫、导致抽搐。该例患者应用帕尼培南后出现抽搐,不建议换用同类药物,可改用其他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
夫西地酸在肝脏代谢,主要经胆汁排泄,几乎不经肾脏排泄。大剂量夫西地酸长期应用或夫西地酸与排泄途径相似的其他药物(如林可霉素、利福平等)联合应用时,患者可能出现可逆性黄疸,停药后可恢复。因此,对肝功能不全或胆道异常的患者,应用夫西地酸时应定期监测其肝功能,如黄疸持续不退则须停用该药。本例患者总胆红素进行性升高,可换用除夫西地酸外的其他敏感药物,由于已有肾功能损害,因此可选用对肾脏副作用较小的利奈唑胺。
药师建议: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静脉滴注,每次3g,每日2次;利奈唑胺静脉滴注,每次600mg,每日2次。 临床医师采纳该建议后,患者症状渐改善。
案例10 多种维生素制剂的合理应用
患者女性,因“突发胸闷、气促”入院。入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Ⅲ级、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脑梗塞”。
临床医师予以抗凝和抗血小板、扩张冠状动脉、利尿、保护脏器、营养心肌等治疗。治疗后患者一般状况可,痰液较多,医师予补液维持治疗。补液方案为,复方维生素(脂溶性,2ml)、水溶性维生素(1支)和10%氯化钾1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在本例补液方案中,脂溶性与水溶性维生素在同组液体中配伍易导致各类成分不稳定、变质,例如,维生素C可使维生素K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失效。
电解质(本例中指氯化钾)不宜加入维生素溶液中。电解质为对化学反应有催化作用的“金属离子”,在静脉滴注时,由于输注速度慢,易催化溶液中某些成分发生氧化变色,也可能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某些成分失效,此时液体颜色不一定改变,肉眼不易察觉。因此,在水溶性维生素溶液中应避免加入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强电解质可产生同离子效应、电位中和作用、盐析作用等,使水溶性维生素中的有机酸盐(泛酸、维生素C、甘氨酸、乙二胺四醋酸等)、有机碱盐(维生素B1、维生素B6等)和羟苯甲酯溶解度降低,从而自溶液中析出,强电解质含量越高则溶液中析出的微粒数量越多。因此,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不宜与强电解质在同一溶液中混合应用,亦不宜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电解质也易使脂溶性维生素稳定性下降、发生聚集而变质。
药师建议: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均应单独应用,且维生素溶液中不应加入电解质。
案例11 阿奇霉素致过敏反应的诊断与处置
患者男性,23岁,因“咳嗽、发热3天”入院。
患者3天前出现咳嗽、发热,体温38.6℃,于外院接受阿奇霉素、克林霉素治疗无效,用药后出现皮疹,伴红肿,累及躯干、四肢。查白细胞(14~18)×109/L,C反应蛋白155mg/L。血培养、痰培养、血清1、3-D葡聚糖抗原检测(G试验)均阴性。X线胸片提示双侧肺炎。
医师予抗感染治疗。患者应用阿奇霉素后突发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血气分析示氧分压下降,提示Ⅰ型呼吸衰竭。医师改用莫西沙星+奥司他韦,同时加用甲泼尼龙,每次500mg,每日1次。治疗后症状好转,体温介于37.6~38.0℃,呼吸机给氧浓度由100%降至60%。本例诊断为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患者曾于外院应用包括阿奇霉素在内的多种抗感染药物,用药后即出现全身皮疹。本次入院,患者再次应用阿奇霉素,在用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全身皮疹加重等过敏性休克症状。
分析发现,本例患者的症状出现与应用阿奇霉素有时间相关性,即患者在应用阿奇霉素后出现症状,再次用药后其症状加重,加用甲泼尼龙后呼吸困难等多种症状缓解。因此,本例考虑为药物过敏反应。对本例患者,在积极抗感染的同时应进行抗过敏治疗。
药师建议:加用阿米卡星以加强抗菌作用,继续应用甲泼尼龙,甲泼尼龙逐渐减量,同时予血管活性药物,并及时补充血容量,予口服氯雷他定抗过敏治疗。4天后患者症状好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