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4-12-27 08:04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药品不良反应专辑
本期主要内容:
★ 药品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
★药品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预防或减少ADR发生的具体措施
★我国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回顾。
★特别提醒下列药物的不良反应。
◆头孢吡肟的不良反应
◆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所引起的有害的或不预期的反应。
WHO中心对ADR的定义是: 为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人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服用药品所出现不期望的有害反应。这样的不良反应与药品质量事故和医疗事故有本质的区别。
不良反应在多数情况下是由药物本身所引起,但也可以由于药品中所含的杂质(药品质量状况)所引起,但习惯上称之为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1、药品因素
副作用:当一种药品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时,除治疗作用之 外的其它作用均为副作用。如阿托品、广谱抗生素。
毒性作用:指可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肿瘤药、氯霉素。
以上二者较难区别,一般按反应程度的轻重不同而定。这些反应,有的停药后逐渐恢复,但也常造成一些不可逆的损害,终身不退。
过度作用:超过正常治疗作用的药理效应,即过强的效应而致不良反应。如镇静药引起嗜睡,降压药引起血压过低,降糖药引起低血糖。
撤药反应:由于药物较长期应用,致使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已经适应。而一旦停用该药,就会使机体处于不适应状态,主要的表现是症状反跳。一些抗心律失常药,β阻滞药、血管扩张药等的骤然停用,常导致症状的严重恶化。
药物依赖性:可分为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类。 如安定
首剂效应:
某些药物在开始应用时,由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较强烈的反应。若一开始即按常规剂量常导致过度作用。对于这类药物,应用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常用量,以使机体适应。如激素、降压药。
继发反应:
继发反应不是药物本身的效应,而是药物作用所诱发的反应。如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菌群失调而致某些维生素缺乏和二重感染;免疫抑制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也可致二重感染
2、机体因素
1)年龄 、 2)性别 、3)遗传、4)感应性、 5)疾病、 6)医师、7)环境。
★预防或减少ADR发生的具体措施
1、了解病人药敏史 ;
2、严格掌握适应症;
3、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剂量给药,不可过量用药。
4、对特殊病人力求个体化给药;
5、安全范围窄的药物应开展血药浓度监测;
6、减少合并用药;
7、减少不良相互作用;
8、注意病人临床化验指征的变化;
9、应用新药时更需慎重;
10、一旦出现ADR,立即停药,以免加重。
★我国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回顾
2007年是药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的一年,国际、国内都发生了一些药物不良反应事件。鉴于药物安全问题既无国界又相互影响,希望盘点2007年的重大药物安全事件能够提高医务人员对药物安全问题的警觉性,也为今后的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1. 头孢曲松钠的安全使用问题
2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出紧急通知,指出头孢曲松钠(ceftriaxone sodium)与含钙溶液同时使用可产生不良事件,甚至可导致新生儿或婴儿死亡。通知要求修订头孢曲松钠说明书中的警示语和注意事项,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立即执行。
2. 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引起丙肝抗体阳性率增加
1月4 日至8日,北京朝阳医院检验科朱佐民发现临床送检的标本中丙肝抗体阳性率显著上升,同时还发现多例标本出现在短期内丙肝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的异常情况。
1月9日确认这些异常情况与上述送检住院患者都曾注射过广东佰易药业有限公司批号为20060620(5 g/支)的丙种球蛋白有关。
卫生部、SFDA调查后于1月23日通报,认定此问题系广东佰易药业非法购入受污染血浆导致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携带了丙肝抗体所致。
3. 甲磺酸培高利特撤市
3月29日,美国FDA发表公告,因为多巴胺2受体激动剂——甲磺酸培高利特(pergolide mesylate)导致心脏瓣膜病(VHD),批准其自动撤出美国市场。考虑到可能的危险,SFDA决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停止该药在中国销售。
4. 马来酸替加色罗撤市
3月30日,FDA发表公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药物马来酸替加色罗(tegaserod maleate)因可诱发致命性严重心血管不良反应(包括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脑卒中),批准其自动停产并暂停销售。该药迄今导致的死亡病例达18例。 此药在我国上市3年多,SFDA共收到各种不良反应报告98例,主要为腹泻、恶心等胃肠道反应及心血管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速1例,低血压1例,心慌2例)。其他不良反应尚有皮疹、头晕、腹痛等。SFDA于6月8日宣布将此药撤出市场。
5. 含钆造影剂的安全问题
美国FDA于5月23日发出通知,要求生产用于磁共振检查(MRI)的含钆造影剂(GBCA),如钆双胺、钆喷酸葡胺、钆贝葡胺等的企业修改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和黑框警告。禁止将该药用于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30 ml/(min•1.73m2)]以及待接受或正接受肝移植的患者,因这些患者使用GBCA后,很可能导致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病(NSF)或肾源性纤维化皮肤病(NFD)。自2006年3月29日报告第1例至今,全球已约有200例NSF,在重症肾病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3%~4.3%。此外,新生儿、1岁以下小儿、孕妇以及哺乳期妇女均应慎用。
6. 罗格列酮的安全性受质疑
5月2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美国Cleveland Clinic的Nissen等完成的荟萃分析,共纳入42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包括15560例口服罗格列酮的糖尿病患者,以及12283例服用安慰剂或其他口服降糖药的对照组患者。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用药组心梗和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增加。
FDA宣布基本同意对罗格列酮提出警告,并将进一步总结分析现有和即将结束的另2个以死亡率为终点的研究,再作最后决定。经过专家投票表决后,认为目前仍可继续使用,但应在医师指导下,同时应加强对心血管系统的监测。此外,FDA要求企业修改说明书,并加入黑框警告。将“与胰岛素合用”列入禁忌证,提示致心衰的危险。禁止将此药用于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为Ⅲ至Ⅳ级的患者。
SFDA表示,将通过美国FDA和欧洲药品评价局(EMEA)的调查结果,以及该药品在我国临床使用的安全问题,及时作出综合评价。另外,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中还备注了有关降糖药物罗格列酮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水肿、皮疹、腹泻、低血糖、头晕、头痛等,但至今并无记录该药损害心脏的病例报告。
此外,2月20日,FDA与葛兰素史克(GSK)公司共同发布信息,警告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含罗格列酮的产品可能增加女性骨折的危险。
7. 注射用甲氨蝶呤、阿糖胞苷中混入硫酸长春新碱
6月至7月间,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陆续收到来自北京、上海、广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报告,称当地部分医院使用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华联制药厂生产的鞘内注射用甲氨蝶呤和阿糖胞苷后,不少白血病患者出现下肢疼痛、乏力、行走困难等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国家卫生部与SFDA于9月14日公布了调查结果,这些不良反应系上述两种药品的部分批号制剂中混入了微量硫酸长春新碱所致。硫酸长春新碱是禁止用于鞘内注射的,如误作鞘内注射轻者招致神经功能受损,重者迅速昏迷死亡,历史上曾有20多例报告。
8. 感冒药禁用于2岁或以下儿童
8月15日,美国FDA于发出警告,劝导父母不要将抗感冒与止咳的非处方药用于2岁或以下婴幼儿,除非有专业人员指导,并要求相关企业修改说明书。
FDA在追溯档案记录时,发现在1969年至2006年9月间,共有54例小儿因服用含有减鼻充血剂盐酸伪麻黄碱、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或盐酸麻黄碱的抗感冒药而死亡。另有69例因服用含有抗组胺药盐酸苯海拉明、马来酸溴苯那敏或马来酸氯苯那敏的抗感冒药而死亡,其中大多数为2岁或以下婴幼儿。
FDA于10月18日至19日召开了儿科科学顾问委员会。专家们一致同意,禁止将抗感冒与止咳用非处方药用于2岁或以下婴幼儿,并建议6岁或以下的小儿也勿使用,6岁至11岁儿童慎用。专家们认为,对小儿,尤其2岁或以下婴幼儿感冒,不应使用这些药物,切忌重复给药或任意增加给药次数。
9. 哺乳妇女服用可待因可能导致婴儿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美国FDA宣布,哺乳妇女服用可待因可能导致婴儿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要求生产含有可待因成分的制药企业对说明书进行修改,阐明个体可待因代谢水平差异的影响以及对母乳喂养可能导致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
FDA提醒医护人员和哺乳妇女注意以下情况:在为哺乳妇女开具可待因处方的时候,医生应该选用最低剂量的药品缓解疼痛或咳嗽,应告知哺乳妇女如何辨别母子体内吗啡含量过高的征兆;如果哺乳妇女正在服用可待因并出现极度困倦或护理婴儿困难时,请及时与医生联系;受乳婴儿每次睡眠通常不超过4小时,如果婴儿出现睡眠时间较常规延长,呼吸困难、疲倦等症状,请即与医生联系。
★特别提醒下列药物的不良反应
◆头孢吡肟的不良反应
头孢吡肟不良反应
头孢吡肟(cefepime)是第四代注射用头孢菌素,与前三代头孢菌素比较,它具有更广的抗菌谱,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更低的诱导性,能更快地穿透革兰阴性杆菌的外膜且与多种青霉素结合蛋白有更高的亲和力的特点,故临床用于重度感染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头孢吡肟的耐受性好,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度、中度,可以耐受,不影响治疗。
头孢吡肟最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恶心、皮疹和腹泻。其他药品不良反应有呼吸状态恶化、药物热、肝酶水平升高。
极少发生的不良反应为头昏眼花、静脉炎、头晕、发热、焦虑、呕吐、便秘、输注时手臂发冷及麻木、尿急、咳嗽、颈痛、胸骨下热感、胃肠胀气、双手出汗、臂部沉重感、过敏、疼痛发作、肾功能受损、脑病(脑病可能发生于肾功能减退患者应用头孢吡肟时而未进行剂量调整;数种头孢菌类抗生素都可能引发癫痫;特别是在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时未减低剂量。如果怀疑癫痫发作是由于药物导致,应当即停用,并使用缓解肌痉挛的药物。)
比较罕见的副反应还见有如Stevens-Johnson综合症,多形性红斑,毒性表皮神经溶解症,肾功能减退毒素性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出血,以及肝功能减退、胆汗淤积,全血细胞减少症等。
◆ 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
左氧氟沙星是第三代喹诺酮药物氧氟沙星的左旋体,抗菌活性是氧氟沙星的2倍,左氧氟沙星不仅对革兰阴性菌抗菌活性强,对葡萄球菌等阳性菌也有较强抗菌活性,近年来发现还有抗结核杆菌的作用,临床上与异烟肼,利福平并用于治疗结核病。由于左氧氟沙星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给药方便等优点,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随着使用的不断增加,有关的不良反应报道也日渐增多。现将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作一简述。
1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左氧氟沙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为2%~16%。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等;有的患者出现黄疸、血清转氨酶升高,对肝脏有一定毒性,不过此毒性较轻,仅引起一过性的肝功能异常。
2 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失眠、耳鸣、听力下降、视力下降、烦躁、抽搐及癫痫发作等。发生率为1%~15%。最近报道左氧氟沙星可引起神经系统紊乱和精神异常。左氧氟沙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机制是,该药的脂溶性高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组织,可抑制γ-氨基丁酸(GABA)与受体结合,从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 变态反应
发生率为0.2%~3%。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红斑、瘙痒、血管性水肿、表皮松懈症,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还有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报道。其机制一般认为是由光毒性引起,在紫外线激发下喹诺酮类药物氧化生成活性氧,活性氧激发了皮肤纤维细胞中的蛋白激酶C和酪氨酸激酶,蛋白激酶C和酪氨酸激酶又激活环氧合酶,引起如前列腺素等类环氧合酶产物的合成,它们从成纤维细胞释放,引起皮肤炎症。
4 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
临床主要表现为对肾脏的毒性,引起结晶尿、血尿,肌酐、尿素氮升高,易可发生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特别是在肾病患者中,更易出现不良反应。
5 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多表现为心慌、心悸,血压升高、降低,心肌缺血、心肌炎,有时伴有心律失常,对心脏有一定的毒性。研究表明左氧氟沙星能引起心肌传导紊乱。左氧氟沙星的结构与心脏毒性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母核5位的取代基与QT间期延长相关,可使QTc延长5~6ms。
6 关节软骨的不良反应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软骨毒性是医药界关注的焦点,动物实验证实,左氧氟沙星对幼龄动物关节软骨具有毒性,主要发生在负重关节,其中膝关节受累,典型症状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对成年动物无影响,临床上有报道未成年人服用左氧氟沙星后引起关节疼痛、肿胀,从而限制了该药的儿童、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妇女中的应用。关于喹诺酮类药物引起幼龄动物软骨毒性的机制还不是十分明确,可能与游离镁离子的减少有关,该类药物可与镁等金属离子螯合,从而影响这些离子在软骨细胞代谢中的功能。
7 跟腱炎
左氧氟沙星自2000年8月在比利时上市以来,该国药物警戒中心已收到与左氧氟沙星相关的12例跟腱炎的报道,其中6例为跟腱断裂。在这6例跟腱断裂的病例中有5例合用了皮质激素药物,皮质激素可能是危险因素之一。
8 其他不良反应
左氧氟沙星可致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喉头阻塞感、呼吸困难、支气管炎、支气管痉挛等,部分患者出现哮喘发作。左氧氟沙星对血液系统也有影响,可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骨髓再生障碍、血栓静脉炎等,还可发生嗜酸性白细胞增多、获得性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 本帖最后由 临药之~ 于 2008-5-9 18:2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