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微生物室学习,发现了药敏试验结果不准确的原因的一方面,与大家一同分享:
任何部位取的标本,细菌含量都很多,可能是一种菌(如无菌部位的标本),也可能是很多种细菌。很多种细菌暂且不说,下面单说一种细菌感染的情况:
人体感染的细菌虽说是一种细菌,但细菌的量是很大的(每毫升可能达数千至数十万个),这些细菌既有耐药菌,又有敏感菌,下面看看药敏试验是怎么作的:
取标本,首先标本经增菌(无菌部位的样本),或经培养分离取可能为感染的感染菌。经鉴定,可以报告感染的细菌。挑取一个菌落(如果培养的细菌时间长了还需要转种一次使之转活)稀释到0.5麦氏比浊度,用无菌棉扦蘸取稀释液均匀涂布于固体培养基上(不同细菌用不同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上贴上含药纸片,培养18至24小时,测定各种药物纸片周围的抑菌圈直径,与标准(CLSI)比较,判断敏感、中介或耐药。
问题来了:最终的药敏试验的菌落都是原来标本中的一个细菌的后代,那么选取的这个细菌是敏感菌还是耐药菌对结果影响完全不同。如果这个细菌是敏感菌,结果也敏感,反之亦然。
根据这个细菌的敏感程度所报告的结果用于临床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注:下面叙述的敏感菌及耐药菌有时是相对概念,有时对某种细菌某种药物是绝对概念,注意区分):第一种情况:病人实际感染的细菌中敏感菌占大部分,报告的结果与经验用药结果一致,或根据结果用于临床疗效肯定,药敏试验有功劳;第二种情况:病人实际感染的细菌中耐药菌占大部分,而且选取用于药敏试验的细菌也是耐药菌,经验用药时选用的药物正好是耐药的药物,临床无疗效,需要根据结果更换新的抗菌药物,结果与实际感染的细菌一致,选取敏感的药物用于临床疗效肯定,药敏试验也有功劳;第三种情况:如果病人实际感染的细菌中大部分对某一药物敏感,而选取的这个细菌是这种药物的耐药菌,临床上正在经验使用这个药物却有效,临床医生就会得出药敏结果不符合临床实际的结论,如果经验用药选择的比较高档,临床有效,对低档次药物尽管实际情况显示耐药,临床医生肯定不会再降阶梯治疗选用低档次抗菌药;第四种情况:病人实际感染的是耐药菌,而选取的细菌是敏感菌,如果经验使用的药物是正好是这个敏感药物(实际为耐药),临床疗效却不佳,医生就会不相信结果,而如果而如果临床上没有经验使用这个药物,而是更高档次的药物,临床也有效,医生也不会怀疑药敏结果。
如果用统计学的研究对以上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统计敏感和不敏感细菌的不准确率,药敏结果与实际不相符率应该为50%,而医生得到的结论是不相符率为2/8,即25%,相差一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进一步分析:以上分析的是四种情况,实际分析的是八种结果。如果分析耐药与敏感菌各占对半的情况按上面的分析方面又可以分析出八种结果,而实际情况是十六种结果,如治疗前期有效而后期无效(杀灭了一半剩余一半耐药菌未杀灭,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认为是体内细菌发生了突变)。
如果加上所有可能的结果总数应为24种结果,医生所看到的是2种不符合,即不符合率为2/24,仅8.3%,实际结果也是不符合率为50%。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药敏试验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骗局,利用统计的障眼法获取了巨大的商业利润。
但是,药敏试验到底有没有用?有用,对临床来说,如果疗效不佳,再次选择药物的正确的机率又是75%;而对于耐药监测来说,耐药菌的发现的结果正确率是100%(如果没有人为操作失误的话)。
以上分析的结论是:药敏试验有用,但效果绝对不是那么好,巨大的商业利益包含在里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