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目的 观察乙酰谷酰胺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疗效观察
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8年l0月采用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与神经细胞修复剂乙酰谷酰胺对40例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治疗以挽救损伤的脑细胞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80例ICU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其中治疗组男性28例,女性12傀年龄16--82岁,平均46.8岁。闭合性颅脑损伤29例,开放性颅脑损伤7例,复合伤4例,经CT证实各类颅内血肿18例,广泛性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19例,原发性脑干损伤6例,弥散性轴索损伤6例。伴颅骨凹陷性骨折5例,线形骨折9佣,颅底骨折7例,开颅手术36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7-79岁,平均50.2岁。闭合性颅脑损伤22例,开放性颅脑损伤4例经CT证实各类颅内血肿19例,广泛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13例,原发性脑干损伤9例,弥散性轴索损伤7例。伴颅骨凹陷性骨折7例,线形骨折5佣,颅底骨折8例,开颅手术32例。两组在年龄、性别、GCS评分、各类损伤的比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脱水降颅压、呼吸机辅助通气、冰毯、冰帽、亚冬眠等亚低温处理,抗感染和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有手术指征者行去骨板减压,脑室引流及血肿清除术。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iv,gtt。bid×14d,乙酰谷酰胺0.75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raL,iv,gtt,qa×14d。
1.3观察项目①觉醒人数和意识觉醒时间,②入院治疗1个疗程后的GCS评分。⑦病死率和持续植物状态。
1.4疗效评定
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结合有关文献的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
1.5统计方法
两组采用f检验和组间比较采用啦验,采用SPSSl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觉醒人数和意识恢复时间
治疗组恢复清醒者21例,所需时间为7-25d,平均10.4+5.6d,对照组恢复觉醒者17例,所需时间为9以4d,平均14.8士5.9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2.2临床疗效
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1l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ll例,有效14例,无效12例I总有效率70.0%。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病死率和持续植物状态(表略)
3讨论
近几年神经创伤科学的研究进展表明,重度颅脑创伤后除原发性损伤外存在有继发性神经细胞的损害,后者的基础主要是兴奋性氨基酸的兴奋毒性损伤、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能量代谢障碍。针对重度颅脑外伤的处理除控制颅压、生命功能支持及必要的手术外,促进神经细胞修复,改进脑组织血液循环和代谢,清除氧自由基便成当务之急。我们将依达拉奉与乙酰谷酰胺联合使用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并与单用依达拉奉比较,显示清醒人数所占比例(21/40)及治疗后GCS评分(11.31±3.69)均高于对照组(17/40,9.14±3.24)(P<0.05),觉醒平均时间也较对照缩短(P<0.05)。可能与依达拉奉作为一种强效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内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也能防止由15-HPETE(花生四烯酸的中间体脂质过氧化物)引起的氧化性细胞损害,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还能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有益的抗缺血作用,增加血流,改善血供.对抗损伤所致的血管痉挛和血流下降,从而对损伤组织起保护作用有关。
乙酰谷酰胺则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分解为谷氨酸、Y一氨基丁酸(GABA)。前者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蛋白质和糖类代谢,直接作用于大脑皮质NMDA受体,提高神经元的可塑性,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突触形成,细胞修复、提高记忆力有重要作用。GABA可拮抗谷氨酸兴奋性毒理作用,促进乙酰胆碱的合成,维持神经应激能力及降低血氨,促进大脑对氧和葡萄糖的利用,加强大脑能量代谢的运转,加快大脑功能恢复,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另据报道91,乙酰谷酰胺能明显降低血浆中S-100蛋白和肌酸激酶脑型同I酶(CK-BB)水平,对脑瘫患儿脑保护作用也有一定的关系。且GABA无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依赖性,我们对全部病例进行了安全性分析,治疗组仅有2例舡J轻度升高,l例皮疹,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本文认为乙酰谷酰胺和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有一定的价值,两药合用有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颜汉文 司马国中 吴春晖 樊永忠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ICU,212300
来源期刊:《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2009年第7卷第5期 本文由长春富春制药收集录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