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不可避免产生副作用,抗真菌药物也不例外。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 在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疾病威胁的今天,抗生素也在代代更新,传统的抗真菌药因副作用被渐渐淘汰,不良反应更少、抗菌谱更广的抗菌药渐渐成为主流药物。
常见的抗真菌药物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真菌药物,就其作用机制分类,大致可以分为3种:
(1)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中甾醇合成的抗真菌药物,包括:酮康唑等咪唑类药物、多烯类抗生素、两性霉素等,以及烯丙胺类药物特比萘芬等;
(2)作用于真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真菌药物,如: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其抑制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1,3-β-D-葡聚糖的合成,以及抑制几丁质合成的日光霉素和多氧霉素等;
(3)作用于核酸合成的抗真菌药物,如:5-氟胞嘧啶等。抗真菌药物作用于真菌的同时也易对宿主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此外,临床治疗用药时往往剂量较大、疗程长。
随着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应用日益增多,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唑类药物是抗真菌药物中具有较好前景的一类,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应该重视唑类抗真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唑类抗真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
(1)咪康唑:口服与注射均可发生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偶可发生正常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鞘内注射可发生蛛网膜炎;少数患者发生皮肤瘙痒、皮疹。
(2)酮康唑:恶心、呕吐、厌食、上腹部不适、腹痛、胃肠道出血;轻度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增多;头痛、眩晕、嗜睡、失眠、感觉异常;男子可有性欲消失、精子减少、男性乳房女性化,女性有乳房疼痛、子宫出血。
(3)伊曲康唑:胃肠道刺激症状是伊曲康哇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剂量愈大反应愈明显 ,可有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疲劳、嗜睡;可引起肾上腺功能不全和低血钾;有胚胎毒性及致畸作用。
(4)氟康唑:有轻微的消化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粒细胞缺乏、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头痛、头晕;对类固醇的合成影响甚微,对皮质醇的合成无影响;皮疹、瘙痒,偶可出现多形红斑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正因为传统的抗真菌药有上述多系统的不良反应,促进了新抗真菌药的研制和开发。在原来抗真菌药物化学结构的基础上加减基团以获得更好药效,如伏立康唑,就是从氟康唑衍生而来,氟代嘧啶环取代氟康唑中的三唑环,疗效比其它唑类抗真菌药提高,而且不良反应减少。
发生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原因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有助于治疗原发病,而且还有利于良好的预后。那么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什么有关呢?
1.与联合用药有关 伏立康唑不仅是肝药酶CYP2C19、CYP2C9和CYP3A4酶的底物,也是其抑制剂,而体内多数药物主要由这几种酶代谢,因此,伏立康唑与很多药物都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例如,利福霉素类、长效巴比妥类、苯妥类、卡马西平等药物均可降低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导致抗菌作用降低和治疗失败。
2.与药物辅料有关 静脉用药发生不良反应部分与药用辅料有关。伏立康唑静脉制剂中有赋形剂磺丁倍他环糊精钠(SBECD),环糊精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肾毒性和溶血性,可引起肾小管远端空泡样病变。
3.与疾病有关 患者的基础疾病往往是药物应用的禁忌症或慎用指征。伏立康唑说明书中明确指出在伴有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患者中需慎用,对于特殊的人群如老年人、存在多种并发症等,需警惕不良反应,权衡利弊,并密切观察,及时处理,避免出现严重不良后果。
4.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经常发生的大多与病人的特异体质有关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伏立康唑致光敏反应的机制尚不清楚,临床症状可能类似于光毒性反应,典型临床表现为晒伤、红斑,所以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应该注意,患者服用伏立康唑期间应避免强烈的、直接的阳光照射。
总之,随着伏立康唑临床应用的增多,出现的上述不良反应,可能与给药剂量、用药时间或个体差异等有关。伏立康唑出现的不良反应一般为一过性,停药后症状即减轻或消失,所以了解上述原因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着重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