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学俊主任药师
(丁香园合理用药版版主,原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退休)
昨晚,收到某网友的微信咨询求助,先记下来。这个求助反映了当前门诊药房开展药学咨询服务的基本通病,我在对话中提出了初步的几点建议。
该药师原担任临床药学工作,因各项工作(处方点评,不良反应上报,查房,等等,各项领导认为属临床药学性质的,都往临床药学同志身上推,好比一个垃圾桶,能装都往里装),不堪重负,经常带回家里夜里加工,前期曾加我微信,咨询解决办法。自己又很热爱临床药学这个工作,但又实在承受不了重负,想回门诊药房发药。这就是前期的背景。
现在回到门诊药房了,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参加发药,参加值班,开展门诊药房药学咨询窗口服务平台。这个同志也想努力做好药学咨询工作,自己设想,在药房外设一张桌,作为咨询工作平台。但缺乏手头参考资料。而医院规定,上班不准电脑上网——我马上回应一句:不让电脑上网,药学咨询就不要干了!你凭什么去回应病人的咨询?这是工作的基本必备工具。
其二,咨询工作需要一个相对安静,密闭的空间,使双方充分发挥交流效果。如果门诊药房外放一张桌子,便变成了导医服务台,问讯处,能适应药学咨询服务需求吗?
其三,药学咨询,面宽知识需求量大,你拿什么知识储备去应对咨询?工作程序必须先参加门诊处方调配发药,了解本地常用药,常见病,常见用药误区的基础调查研究,大致心中有底,准备相关资料。
其四,药学咨询,必须是一个滚雪球累积过程,很多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记录,留下联系电话,后续跟进服务,建立起药-患互动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
其五,必须上网,和微信朋友圈的互动交流。没有交流,成“井底之蛙”,眼界狭窄,信息闭塞,不能跟进学术进展。
其六,这是医院药学发展史上转型的重大变革时代,需要持久努力,医药患互相推动。例如提到的老年人慢性病用药,这里涉及到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老年人普遍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但老年人普遍存在非常自信、固执的心理特征,往往既缺乏医药学基础知识,又想急于求成,不是听到风就是雨,某某某人说什么药好,就马上更换跟风换药。要知道降血压药每一方案必须持续使用2-4周后才能初步评估这个药有没有效果。另一点对保健品推销往往是被忽悠上当,被洗脑后,心格固执,顽固不化,有时延误病情,
其七,工作范围是参加发药参加值班,又开展药学咨询服务。这里有个工作主次问题。调配处方,发药,参加值班,本质上是开展药学咨询服务的基础调查,不应成工作主体。如果成工作主要任务,就是又倒退回药师变成“机械手”搬运工状态,没有更多精力去发掘药学咨询需要的深度学术知识层面。“一问三不知”怎么去挂牌“药学咨询”呢?当然,必定会存在“一问三不知”现象,但必须要马上跟进探索这个领域的医、药、护、患等多角度的研究进展情况,没有这一步,就达不到滚雪球效应。
其八,领导应该有一个清新头脑认识。如果领导认识局限,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认识,正如对“临床药学”简单化认识,什么事都往临床药学上装,必然脱离实际,坏事有余,医学现在也分“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药学专业同样存在类似性质。领导认识局限,只说明他对药学不太懂。需要上下沟通互信。
辛学俊个人简介: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原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
2009年退休,返聘至2012年底
现任丁香园合理用药版版主
黄岩老年科协副秘书长
台州市医院药事质控中心顾问
历任:
2008年中国药学会优秀药师
浙江省药学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浙江省医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委员
台州市药学会医院药学组副组长
台州市医学会临床药理组副组长
台州市医院药事质控中心副主任、顾问
台州市药品不良反应专家委员会专家
研究方向:
医院药学
研究主题:
安全用药
研究重点:
孕妇安全用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药品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
毕生药学工作感悟:
“医院药学是医药行业的终端行业”。推动学术研究向临床实践转化是信念;近年开展中国老龄化社会研究,宣传舒缓医疗,为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提供哲学、伦理学思想领域的宣传。
2017年获五大奖:
全国安全用药会议优秀论文奖
浙江省药学会“特殊贡献奖”,
上海长三角论坛“特殊贡献奖”
全国“首届十大网络影响力药师荣誉奖”
“2016台州老年科协先进工作者奖”
科研论文发表交流:
万方数据库,发文(26篇),论文项记录68条。中国知网43条。
互联网交流版块:
丁香园,合理用药版,妇科版;
临床药师网。
优秀论文:
3篇(2013年-2017年);
交流论文:
77篇(2013—2017年)。
著作:
药物制剂与临床、老年健康养生200问、孕妇用药咨询资料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