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妇产科会诊病例-37床小结
辛学俊1,卢彩玲2 陈晓露2,韩愈2
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临床药学,2 妇产科
2017-06-06整理—
1,选左氧氟沙星?还是选莫西沙星?--选莫西沙星。
(2017-05-25;早上8:40)妇科某主任电话会诊(执业药师培训中)--女,30岁,产后1.5月,腹痛4.5小时,于2017-05-23入院,初诊: 急性盆腔炎,予头孢西丁2.0,q8h,静滴,治疗略见有效,但仍高热,白细胞2万,我们想增加左氧氟沙星,征求你的意见,(是某领导的女儿,院领导等很重视)。
临床药师分析:(1)左氧氟沙星在本院的耐药水平,常态是40-50%耐药率,头孢西丁耐药水平本院缺乏数据。(2)与左氧氟沙星相比之下,莫西沙星是另一不同层次的喹诺酮类药物,美国有一腹腔感染指南,其中有莫西沙星,本院陈某某当年应用就是美国指南这一概念。另本院外科丁某医生一脑积水经皮下导管引至腹腔,感染腹痛病例,应用左氧氟沙星无效,请临床药学会诊,改莫西沙星,立马见效。(3)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本院有详尽细菌流行病学资料支撑,也可考虑。(4)如果继续用头孢西丁,可以更改用法,原30分钟静滴改为延时给药2小时至3小时。-
--妇科主任决定:保持头孢西丁原方案,改延时给药3小时方案,其二,加莫西沙星针(没有胶囊供应)。
临床药师要求:该方案应用2天后,必须把治疗效果用短信反馈。
2,头孢西丁联合莫西沙星,3 天后体温仍高热39℃,要不要升级改用碳青霉烯类?
2017-05-27晩8:30,与妇科主任通电话:报告盆腔炎病例,炎症指标下降趋势,但昨晚上体温仍39℃,是不是可以更换成碳青霉烯类?本人回应:过了今天晚上,明天看一下病人,再讨论。临床主任同意。
2017-05-28-早上6:00,查看病人,精神好,自我感觉舒服多了(这是最关键一点)。查体温图:下降趋势,体温38℃左右。体检,腹部仅轻度压痛。查看系列检验指标,炎症指标下降趋势。与妇科主任通电话,提议继续保持原方案,再观察一天,先不上碳青霉烯类。主任回应:已知道昨晚体温下降,同意原方案继续观察。
3,体温在38℃左右徘徊,抗生素怎么调整?--停头孢西丁,改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2.0,q8h,微泵3小时,联合莫西沙星,观察疗效。
2017-05-29,上午8:20,值班医生陈某电话报告,体温还在38℃左右。炎症指标总体下降。患者个人感觉,体温38℃时总要比39℃时舒服一点。问抗生素怎么调整?
临床药师回应:停头孢西丁,改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2.0,q8h,微泵(或输液泵)延时3小时,观察1-2天,
(值班医生提问:莫西沙星还保留吗?---药师回应:先保留着莫西沙星,看治疗反应再定。)
2017-05-31-回访(医疗组韩某医生报告:(1)昨天B超检查确诊:为阑尾脓肿;已经加服中药(红藤汤,家属自备);(2)体温度:进一步下降(见图1)。(3)查医嘱:5月29日,8:38-舒普深,2.0q8h,微泵3小时,加生理盐水50ml;(4)患者精神状态还不错。
4,查询舒普深联合莫西沙星治疗反应,是否需要停用停莫西沙星?
2017-06-01,要求主管医生报告调整舒普深,保留莫西沙星后的治疗反应,考察是否可停莫西沙星?结果,应用舒普深联合莫西沙星2天后,体温稳定于37℃左右2 天,嘱停莫西沙星,保留舒普深。
5,考察舒普深是否可停用?
2017-06-02早上6时回访:
(1)体温正常。护士报告今天早上已取消体温测量,6月1日全天体温记录尚未完全登入体温图。(2)与病人和家属交谈,舒普深可以停用。(3)是否出院?由妇科专科医生决定是否近日可出院,不过提议:医院细菌多,生活起居必竟没有家里条件好,余下的脓肿包块依靠身体免疫力慢慢吸收,中药可以继续吃。病人和家属问,是否继续吃抗生素?可以不吃,如果保守点想法可以服3天头孢呋辛酯。上班后主管医生来电交流,停抗生素,口服头孢呋辛酯3天,什么时候出院专科决定
(后记:6月2日当日患者出院 ,带药口服3 天头孢呋辛酯)
2,讨论与小结:
2,1,该不该接会诊时直接改碳青霉烯类?有网友回应,应马上改用碳青霉烯类。临床药师已考虑到是否直接用碳青霉烯类,但因缺现埸直观调研,具体情况不明,应充分发挥现有的抗生素潜能,同时,应注重主管医生的原有思维基础,采用头孢西丁延时给药联合莫西沙星。但强调了要及时反馈治疗反应。
2,2,注重对患者的现埸观察体检。重点观察患者整体机能状态先后对比,以判断调整方案的有效性,排除了升级碳青霉烯类药的原有备用方案;在体温38℃徘徊不定时果断调整舒普深,后续的及时停用莫西沙星及舒普深,并动员出院,也遵循这一原则,优化了治疗成本。
2,3,加强本地区的细菌流行病学调研是基础。熟悉本地区细菌耐药水平,不断总结升华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经验,是本病例熟练应用药动学药效学理论的基础。头孢西丁细菌流行学资料,将另文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