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上预防硝酸酯耐药最可靠和使用最普遍的方法是提供24小时血药浓度的偏心分布。即通过间断(intermittent dosing)或偏心(eccentric dosing)给药模式,提供24小时中至少有10个小时无硝酸酯浓度期(nitrate free interval)或低硝酸酯浓度期(nitrate low interval),如应用NTG透皮贴剂10-14小时后即应撤除,口服普通平片的ISDN和ISMN时,两次给药的间隔为6-8小时,缓释剂型则每天给药一次。
间断(NTG静脉滴注或透皮贴剂12小时后撤除等)或偏心给药(ISDN和ISMN普通平片)方法提供的至少10小时的无硝酸酯浓度期,可有效预防硝酸酯耐药或交叉耐药的发生,却不可避免地出现如下不良后果:一是若无其它 措施存在,在无硝酸酯浓度期患者丧失了应有的保护作用;二是血管反跳效应,即心肌缺血发生频率增加和/或程度加重,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和死亡.其发生机理与内皮功能受损,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异常增强有关,因而预防血管反跳效应的有效方法是在无硝酸酯浓度期合并使用b-受体阻滞剂,或/和加用ACEI。在无硝酸酯浓度期缺血或心绞痛发作时亦可临时舌下含服NTG或ISDN,终止发作
。
随机临床试验和血液动力学研究均证实缓释ISMN,如依姆多(Imdur)等,由于药物制剂工艺(Durules®技术)的先进性,提供了24小时血药浓度的优化分布。口服60mg或120mg Imdur后,约30-60分钟起效,4-6小时达峰,有效血药浓度覆盖10-12小时,其后12-14小时血药浓度低于治疗窗的下限,可有效避免耐药性的发生,而谷底药物浓度并非完全消失,而是处于“低浓度(nitrate-low)”状态,可抑制血管反跳效应的发生。因此,一天口服一次Imdur,在发挥抗缺血效应的同时,既可有效避免耐药性的发生,亦不出现血管反跳效应,加之无论进餐与否均不影响其达峰时间,肝肾功能不良以及老年人均无需调整剂量,因此Imdur可作为需要长期硝酸酯治疗者的优先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