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颁布首个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2009年12月14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2月13日电(记者 仇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日在上海公布我国首个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临床应用指南,填补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盲区,规范并推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合理应用。
根据指南,动态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可以发现与食物种类、运动类型、药物品种、精神因素、生活方式等有关的血糖变化,适应症包括1型糖尿病、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等,在北京、上海等地已经部分纳入基本医保。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教授介绍说:人体全天24小时的血糖是动态变化的,传统的血糖监测办法是采用静脉抽血或用专门的针头从患者手指尖刺破后取指尖末梢血来检测血糖,包括空腹、餐后、随机血糖等,可是这样测得的只是患者当日当时的血糖状况,影响并限制临床诊断和诊治。
动态血糖监测是继动态心电图监测、动态血压监测后的又一项重要的人体动态监测系统,1999年获得美国食药监局批准应用于临床,我国于2002年开始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主要由探测头、血糖监测器、信息提取器、软件分析系统组成,植入在患者的腹部皮下,与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产生化学反应,并转化为动态血糖值。小巧轻便、不会产生不适感觉,不影响日常生活,每5分钟自动采集一次血糖值,每天可采集288个时间点的血糖值。受测者佩戴3天后,医务人员就能获得一条完整的血糖值曲线,掌握受检者连续完整的血糖信息。
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患者最关注和最棘手的问题,与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血糖值波动幅度大,造成眼睛、肾脏等系列并发症,例如低血糖会导致神志不清,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病人死亡。
从2007年元旦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联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一院、华西医院、浙江邵逸夫医院等全国10大医疗机构共同组成“全国动态血糖监测协作组”,通过对大样本6111名个体的动态血糖监测结果分析研究,率先在国际上建立了中国人动态血糖参数的正常参考值,建立了不同糖代谢人群以及多种疾病动态血糖谱的系列数据库,研究结果被国际权威刊物发表。
目前,动态血糖监测已经推广至全国范围433家医疗机构,监测患者由启动之初的约每年1万人上升至于目前的超过每年2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