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压力会让你悄无声息患癌吗?真相远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2016-08-09 来源:医脉通
人这一辈子,难免遇到不顺和挫折。压力也好,打击也罢,面对生活,有些人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有些人则黯然神伤。持续的精神压力对我们的身体是一种打击,但是,精神压力和癌症发生到底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现在有定论吗?
近日,一篇微信文章表示,乳腺癌的发生与心情有着密切关系(附图)。
笔者认为这篇文章有待讨论,且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一番,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精神心理与癌症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精神压力和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乍一看,这句话好像没什么不对。在“谈癌色变”的当下,我们总是倾向于把各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都与癌症扯上关系,似乎这样就能解释癌症发病率节节攀高的事实。
但真相用“密切的联系”就能解释吗?笔者挑选了几篇文章,抛砖引玉。
1.2006年Nature Reviews Cancer(2015 IF= 34.244)杂志发表了一篇生物-行为因素与肿瘤生物学关系的综述,详细阐述了压力应激等精神心理因素与癌症发生、发展之间可能的内在联系。从神经内分泌免疫角度主要涉及两个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V)和自主神经系统(ANS)。这篇综述在实验和基础方面对压力应激相关机制的分析有理有据,但同时作者也强调,已经“观察”到,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进展之间的关系强于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发病之间的关系。
2.2013年Brain,Behavior,and Immunity(2015 IF=5.874)杂志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回顾性分析了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 PNI)与癌症的研究历程。作者细数了PNI在癌症领域的众多研究:从肿瘤微环境到中枢神经调控,从动物模型到经验之谈等多个方面。这一领域仍然充满了大量的问题,精神心理变化引起躯体变化还有待深入探索。
3.2013年BMC Public Health(2015 IF= 2.209)杂志发表了一项英国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童年负性生活体验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童年时期的压力事件暴露可能会影响癌症风险。
4.2003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2015 IF= 5.531)杂志发表了一项meta分析,评价压力性生活事件和乳腺癌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不支持两者在总的方面存在联系,唯有丧偶可能与乳腺癌相关。
5.2013年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5 IF=5.036)杂志发表了一项长达15年的法国随访研究GAZEL,该研究纳入14203名参与者,结果未发现有力证据表明抑郁与癌症发病相关。
6.2014年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2015 IF=5.569)杂志发表了一项meta分析,评价了精神心理因素中重要的人格特征与癌症间的关系,结果未发现个性与癌症发病和死亡风险增加存在什么联系。
7.2015年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2015 IF= 4.085)杂志发表了一项包含15107名日本女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观察人格特征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关系。研究结果认为,个性未对乳腺的发生进展产生显著影响。
8.2007年JAMA(2015 IF=37.684)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就心理压力和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心理压力与癌症方面,文章指出: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应激在特定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也提示,应激或许能对癌症的致病过程产生影响,特别是免疫、DNA修复和细胞衰老等。就算是前瞻性研究,不同结果也存在矛盾。 通常认为精神压力更多影响的是肿瘤进展与复发,而不在肿瘤形成期发挥作用。但这种观点不一定能在严格的前瞻性研究中站得住脚。
9.2001年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5 IF=59.558)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针对不同心理社会干预对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存在矛盾,研究者选取支持-表达性小组治疗(一种心理治疗形式,由治疗师主导小组,形成心理支持的情景,鼓励参与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疾病的担忧及其对生活的影响)这种方式,结果发现,支持-表达性小组治疗并未延长患者的生存,但可以改善心情,缓解疼痛,这种效果在心理痛苦初始就很突出的女性患者中尤为显著。
9篇研究当然不能涵盖所有的数据和观点,但从这些水平参差不齐,态度或乐观或谨慎的研究中,我们得到了什么信息?
讨论这个问题前,先讲一个故事。
1793年,美国费城流行性黄热病肆虐,有一位顶尖名医治疗了数千例患者,而他信奉的治疗原则是大量放血。这种治疗方式受到了当时许多专家的批评,认为其太过危险。但随着疾病流行,这这位医生却对自己的疗法更加有信心,他一方面坚信自己的理论正确,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疗效评价手段。因此,他将每个好转的病例都归结为自己的功劳,每个死亡的病例都归为病情严重无可救药。这位医生就是美国的开国元勋,《独立宣言》的签署人之一本杰明•拉什。
本杰明在放血治疗上所犯的错误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不断重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可证伪性是医学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什么现代医学要特别强调证据的重要性,要求在实验或试验的设计上符合严格的科学评价标准,一厢情愿的惯性思维难辞其咎。
如何看待精神心理和癌症
从9个时间跨度长达15年的国外研究中,我们得到了什么信息?或许有点杂乱,缺乏重点,但不难看出,对精神心理因素和癌症之间关系存在不同角度的思考和矛盾,这不正是这一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吗?在这样的矛盾之中,作为医生,是选择本杰明的思考方式,还是选择敢于质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当我们在谈论“压力会让你悄无声息患癌”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如果将问题集中在压力如何诱导癌症发生的时候,去大谈特谈精神心理负面事件如何增加癌症的复发,如何促进转移,可能有所不妥。况且,精神心理免疫领域的基础研究能支持[通过调节情绪等主观因素,是有可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生概率的]这样的结论吗?
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但要想转化为临床证据,还有很长很曲折的路要走。至少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有力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能给出明确的答案。那么,在权威结论出来前,[乳腺癌的发生与心情有着密切关系]这样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
幸存者偏差
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医生常年接触某一类病人,如果这类病人又多身处一种环境或伴随一种心理状态,就会不自觉的将疾病和这些因素联系起来。这是医生专业的敏感和直觉,许多重大的医疗突破都是从这里起步,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
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幸存者偏差?
举个乳腺科的例子。
笔者在乳腺科工作的时候,接触了许多罹患乳腺癌的女性。在与他们沟通的过程中,隐隐觉得好像每个病人的背后都有一段痛苦的经历,或是婚姻不幸,或是家庭矛盾。与同科医生交流,好像大家都有类似的感觉。
但实际的情况真如此吗?回头想想,好像也有很多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病人,虽然治疗过程苦不堪言,但仍在家人朋友的帮助下努力克服。这些人是不是被有意、甚至是无意的忽略了。在医生直觉中,精神心理负面的影响与乳腺癌发病相关的时候,这种关联真就已经存在了吗?
要有情怀,但更要严谨
精神心理负面因素到底能不能致癌。或许能,或许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即便退一万步说,压力与癌症的发生没有任何关系,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也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这点应该毋庸置疑。
诚然,无论是医疗专业领域,还是面向大众的科普领域,有关环境、精神等因素和癌症发生之间的关系永远不缺少争论和质疑。
“名不见经传”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因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而一炮走红,面对随之而来的质疑声,只有更加严谨的求证,方能为自己正名。同样,正是争论和质疑,才能使我们的思维和视野获得提升。
癌症领域的专业知识可能有点“索然无味”,用风趣、幽默,甚至调侃搞怪的表达方式来阐述专业味道极浓名词、概念、观点,都是很好的尝试,笔者也在不断地向这方面努力。然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医疗的严谨性之上,科学的结论常常是保守而内敛的。不论是专业讨论,还是向公众宣教,科学和严谨都是悬在医疗信息传播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自媒体和传播平台爆发的时代,我们有大量的机会听到不同的声音,这本是件好事。但是,医疗信息的传播者不能仅仅把娱乐大众作为自己的重任,一味地迎合“世俗智慧”,博取眼球。大众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耸人听闻的标题,而是真实的思辨和洞见。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行医之人对人生命的敬畏,不仅仅是一句安慰、一次手术,一副药方,一种“我认为”的情怀,更需要的是科学和严谨的态度。行医如是,做媒体更如是。
或许,在文末附上参考文献,才是对医学,对情怀最好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Antoni MH.et al. Nat Rev Cancer 2006 Mar;6(3):240-8.
2. Green McDonald P.et al. Brain Behav Immun 2013 Mar;30 Suppl:S1-9.
3. Kelly-Irving M.et al. BMC Public Health 2013 Aug 19;13:767.
4. Duijts SF.et al. Int J Cancer 2003 Dec 20;107(6):1023-9.
5. Lemogne C.et al. Am J Epidemiol 2013 Dec 15;178(12):1712-20.
6. Jokela M.et al. Br J Cancer 2014 Apr 2;110(7):1820-4.
7. Minami Y.et al.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5 Apr;150(3):675-84.
8. Cohen S.et al. JAMA 2007 Oct 10;298(14):1685-7.
9. Goodwin PJ.et al. N Engl J Med 2001 Dec 13;345(24):1719-26.
10.基思•斯坦诺维奇.对“伪心理学”说不[M].人民邮电出版社.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