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4-11-21 18:37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不合理输液的重灾区在基层
每当季节交替,气温骤变,各级医院、诊所里就挤满了输液的患者。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输液8瓶。这种在国外非常谨慎使用的治疗方式,在我国几乎成为常规疗法,如感冒、腹泻等都用上了输液这种“重型武器”。
医生开出的输液处方逐年增加,在基层医疗机构输液比例更是居高不下。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颜虹教授等对我国西部10个省份的农村卫生机构注射处方进行调查后得出,输液量与乡村医生的教育程度有相关性,受过全日制医学教育的医生能明显促进注射液的安全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吃药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在控制输液量、减少不必要输液的各种因素中,医生无疑可以起到最大的遏制作用。
输液门槛低,滥用现象严重
输液在国内已经成为“没有门槛”的治疗方式,上到三级医疗机构,下到诊所都在大量使用。在基层医疗机构,输液甚至被人们当成一种预防性的治疗方式。
目前,由于医患双方对输液认识不足,部分医生对很多没有输液指征的患者也使用输液的方式治疗。这个问题在基层医疗机构尤其突出。为了吸引患者前来就诊,无论病情是否需要输液,医生都会先尝试用输液方法治疗,因为这样见效快,能获得患者的信任。出于经济因素,医生也愿意给患者输液。
“输液对身体的损害远远超过不确定的治疗效果。”内蒙古东乌旗人民医院王泽想表示。
患方认识不足,要求输液者多
有关专家总结了我国输液量大的4个原因:人们希望病“快点儿好”;人们对输液的危害了解不够;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上没有尽到责任;利益驱动,迎合患者的不正常要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导致输液量大的因素,不仅医方存在,患者方面也存在。
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为了效果好、起效快,往往直接要求医生输液。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患者对输液的危害“不了解”或“了解不多”,没有人能准确说出输液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武汉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樊福成说,患者一般不清楚输液的损害有哪些,只知道“效果好、快”,迫于工作压力或心疼孩子等,首先选择输液治疗。
“飞机大炮”对付小感冒,损害大于收益
收益大于损害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原则,如化疗药物往往有严重的全身反应,但能让肿瘤患者获得了康复的希望。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化疗药物同时也有治疗腹泻的作用,那么我们能否用化疗药物作为腹泻的常规治疗药物呢?答案当然是不能,因为其损害远远大于收益。
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但在临床治疗中,这些基本原则却总是被打破。
无论从调研数据还是实际生活中看,国人输液多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人们的印象中,输液似乎是“好处大无边,坏处一点点”的治疗方法,甚至连医生对输液疗法的危害都了解得不那么透彻。研究结果显示,低学历医生更偏爱输液治疗。
输液的好处显而易见,药物迅速到体内,起效快,效果显著,但当感冒、腹泻等常见病都使用输液方法治疗时,输液造成的损害已远远大于收益——因为我国每年60%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大多是因为输液用药量大,药物直达血液,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屏障,还有内毒素、pH值、渗透压等诱因导致的。
输液量越大,药物杂质微粒带来的风险越高
输液可以将药物通过血液循环直接送达患处,这在起效快的同时,也让药物中的杂质微粒直接进入人体,绕过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这其实是对人体自身免疫的一种破坏。”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江圣扬说。
就药物制造工艺角度而言,不管药物成分如何净化,依然有去不掉的杂质微粒。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人民医院苏宏宁分析说,杂质“零微粒”还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杂质微粒随着药液一起进入人体,输液越多,微粒在人体中累积量就越大,很可能导致毛细血管栓塞、过敏、出血,严重的还可能诱发癌症。
输液本身就是对血管的一个较大刺激,一些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会反映血管痛,如果消毒措施不到位,还有可能造成静脉炎、输液部位红肿疼痛,长期输液还会出现硬化结节。
“杂质微粒也是产生药物过敏的原因之一。尽管药物过敏主要还是药物本身的原因,但杂质微粒也是不容忽视的诱因。”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秉贤教授介绍说。
疾病早期滥用输液,增加治疗难度
输液量大也意味着抗生素使用量大。像很多临床医生一样,何秉贤也经常遇到“没有抗生素可用”的尴尬局面。上级医疗机构的医生不得不采用药效更加强劲的药物,以达到治疗目的,给患者的后续治疗造成很大困难,同时给人体造成更大的损伤。
在国外,“输液要慎重”已经成为医患共知的常识。以美国为例,如果患者感冒,医生只会吩咐患者多喝水,只有患者发热高于40.5摄氏度,或者可以找到明确的感染部位,如扁桃体发炎等,再或者患者出现脱水等危重情况,才能用输液的方法进行抗生素治疗。何秉贤说:“但一样的疾病放到国内,可能早早就输注上抗生素了。一旦患者疾病后期恶化,医生便觉得束手无策。”
国外输液量少,一方面得益于医学常识的普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医生不用完成“用药任务”,不用考虑经济因素,同时在控制输液量中,医保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何秉贤以美国为例,医保政策会调查医生的处方,对于没有指征而用输液治疗的,医保不予报销,当事医生也会受到处罚。
随着医保覆盖率提高以及药品零差价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施,政策调控在控制输液量方面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医生要学会说不,但要警惕矫枉过正
对于一些自限性疾病,如病毒引起的流感,目前没有药物对病毒感染有明确的疗效,其自然病程为5~7天。樊福成说:“输液不会加速疾病的康复过程,况且大量的抗生素输注到体内,反而破坏了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造成耐药。医生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面对强烈要求输液的患者要做好解释工作。”
对基层医生来讲,控制输液量有一个难点,就是患者的依从性不好。樊福成介绍,在临床上会遇到很多患者,在大医院看病时被告知不用输液治疗,却再次到基层医疗机构要求输液。
“大医院的医生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做解释工作,如果基层医生能详细地讲解输液的弊端,打消患者‘这家不给输,再换另一家’的想法,便能很好地遏制输液量。”樊福成说。同时,医生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出于医患矛盾的考虑,很多医生认为如果病情严重了再输液,还不如一来就给患者用这种方法。
不科学、不合理的输液要控制,但也不要矫枉过正。何秉贤认为:“医生要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式。对于严重感染、病情重的肯定要采用输液治疗,以免延误治疗。”处方权不仅是权利,更意味着责任。
目前存在的民众健康知识欠缺、对输液认知程度不高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输液量大的现象。控制输液量,除了要给医生念“紧箍咒”,还应从改变民众的观念入手,无论是在院内还是院外,有关部门都应该加强宣传,普及输液常识,让人们自觉地减少对输液的需求。“院内院外一起联手,才能真正遏制输液的滥用。”樊福成说。
(据《中国社区医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