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药物渗出/外渗的认识与处理(三)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临床药师 徐勇军) 1. 本文信息及方法仅供参考,临床操作须谨慎。 2. 参考资料:《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 2011》、《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WST 433-2013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碘对比剂使用指南(第1版)》以及《化疗药物静脉外渗的循证管理》等文献。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化疗药物根据对皮下组织损伤的程度可分为三类: ①发疱性化疗药物:主要有长春新碱、长春瑞滨(NVB)、长春地辛(托马克)、丝裂霉素及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等,一旦渗入血管外,短时间内可发生红肿热痛,甚至皮肤及组织坏死,也可导致永久性溃烂。如NVB等碱性药物,可使血管内CO2蓄积,血管内压升高,血管通透性升高,致使药物易渗入皮下间隙。 ②刺激性化疗药物:可引起轻度组织炎症和疼痛,如达卡巴嗪(DTIC)和依托泊苷(VP-16)等。 ③非刺激性化疗药物:对皮肤及组织刺激较小,如5-氟脲嘧啶(5-Fu)、阿糖胞苷(Ara-C)、甲氨喋呤(MTX)等,但也需引起注意。
1、非药物处理 ⑴一般处理:立即停止输注,药物外渗48小时内,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及时进行局部封闭。 ⑵局部冷敷:适用于蒽环类药物如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紫杉醇、多西他赛等及氮芥类药物外渗。局部冷敷可使血管收缩、组织细胞代谢率下降,可以减轻渗漏范围,减轻皮肤着色、发红和敏感以及铂类药物所致的冷神经性反应。蒽环类及氮芥类药物外渗后禁用热敷,可以局部冰袋间断冷敷(4-6℃,每次15-20min, 每6小时1次,48-72h),时间长短以病人耐受程度为限。 ⑶局部热敷:热敷适用于植物碱类抗肿瘤药物如长春新碱、长春瑞滨(NVB)以及奥沙利铂(草酸铂)等药物外渗。局部温热敷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和摄取,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皮肤伤害。但也有学者认为:长春花碱类药物外渗时,如进行热敷法将增加溃疡的形成,而冷敷能引起血管收缩,可缩小外渗反应影响的区域。
2、药物处理 ⑴一旦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药。用0.9%氯化钠5ml+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2ml皮下注射局部封闭,封闭的范围应超出外渗的范围,使药物稀释。地塞米松可阻止致炎、致癌、致敏物质的释放,减轻炎症扩散,有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但糖尿病患者慎用。 ⑵静脉炎可局部外敷烫伤软膏、四环素可的松软膏等;局部疼痛、红肿可用中药消炎散、如意金黄散外涂;如坏死形成溃疡时,可用京万红烫伤药膏或康复新液局部涂敷。 不同的化疗药物可选用相应的拮抗剂(解毒剂): ①氮芥药物外渗:可用10%硫代硫酸钠4ml加入注射用水6ml,浸润注射于外渗部位。 ②丝裂霉素外渗:可用维生素B6局部封闭。 ③阿霉素、柔红霉素外渗:可局部涂敷抗氧化剂二甲亚砜DMSO(6小时1次)或局部注射50-100mg氢化可的松。 ④长春新碱、长春花碱、依托泊苷外渗:可用8.4%碳酸氢钠5ml或透明质酸酶1-6ml在外渗部位皮下多处注射,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局部冷敷会加重毒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