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郁闷中落寞,某三甲医院临床药师
大家好,又到了周五的「落寞时间」,呵呵。
上上周写了「药师们为什么都不快乐」。推送之后和「药评中心」张老师有一些讨论。今天放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
郁闷中落寞:张老师,今天「药师们为什么都不快乐」这篇文章可能会让有些人觉得泄气吧。 药评中心:「药评中心」的听众都是有想法的药师,不会只看标题,而是会仔细阅读文章内容的。后台有一个留言:『郁闷应该每一个药师或多或少都会有。我们要做的是给自己定好位,尽最大能力去改变环境,推动学科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 郁闷中落寞:说得好!药品零差价是一个契机,推动医院药学从调剂往临床转型。我国传统的药学教育模式一直都是在为了「做药」输送人才的,和医院工作有所脱节。不过,医院的药学工作和临床工作也是脱节的。 药评中心:脱节这样的模式是早晚要改变的,医改就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郁闷中落寞:是这样的。这样会给有惯性思维的药师很大压力。实际上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学习比较吃力的药师的压力会远远大于年轻人。而年轻人的主要问题在于会不会主动的去学习提高从而改变自己。 药评中心:医改的深入会给年轻药师更多的机会。康震老师曾经说过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家在1911年曾经说过一句话让药师苏醒过来,他说目前的药师就是生意人,没有任何智力工作可言,在他们的脑海里只有利润和销售。这句话刺激了药师的神经,最后终于改变原有的社会形象,走向专业化的道路。 郁闷中落寞:康老师这个例子很好。这和我们的现状很像,我们很多药师也没有醒过来吧。特别需要警醒年轻一辈:药师地位的转型,需要投入非常多的精力摆脱药师基础教育与临床需要的脱节,需要投入非常多的精力用于补充专业知识来减小和临床的差距。而这些对于有学习欲望、有工作热情、有骨气的年轻药师来说会更紧迫,他们是生力军,也是最有希望为了改变现状而努力的一群人。 药评中心:那现有的调剂工作对年轻药师的发展会有什么制约呢? 郁闷中落寞:调剂工作相对来说比较枯燥、重复,而且从医改的零差价的形式来看,以前很多医院药学部门是靠顺加15%来发奖金或者在医院取得一席之地的,这一点在小一点的医院会更明显。而零差后,很多医院也许会觉得药房不挣钱了,和商业公司合作呗。当然后果不一定是收入的降低,但是只是调剂的话,工作的成就感和专业素养会低很多的。所以零差以后提出药事服务费的概念,尽管暂时这里面没有明确的体现药学人员的工作价值,但是肯定会慢慢过渡的。不管哪个岗位的药师都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够在岗位上站稳脚跟,在改革面前才会有底气。 药评中心:你的文章都是值得大家讨论的问题。药师的地位和临床的差距是在根子上的,这就需要药师更加努力。药师普遍缺少一种骨气!考大学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为啥到了医院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郁闷中落寞:去年流行过一阵子一个叫做「负能量的集合」 ,里面有些真的很有道理。比如:「你若是石头怎么都不会发光的」。现在的问题在于,改革不要求每个人都发光发亮,但是如果不努力连保住饭碗都是问题,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压力。这也是生活的切实问题。鸡汤大家都喜欢,喝得多了也是会腻的,会幻想。而我觉得药评中心之前的文章可能很多人不喜欢,但是只有如康震老师所举的例子一样,只有打醒了才会有改变。 药评中心:是的。其实牢骚都是出于恨铁不成钢!只有热爱这个行业才会去思考这个行业的未来。这是不是就是诗里说的,爱得深沉?应该写一篇更「鸡血」的文章,不然很多药师将继续沉沦下去。调剂岗位很多年轻人,如果不学习,用不了几年就废了。那你觉得年轻药师应该怎么去努力,去提高专业素养呢? 郁闷中落寞:我之前在药评中心的一系列文章,包括处方点评、药历、ADR、病例分析等等几个方面,我觉得这些是药师往临床转型的一些工具,但是归根结底是要建立临床思维,改变药学的思路,这不是迎合临床,而是因为药学的知识贴近实际必须要结合临床。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栓的药物,可是我们药师熟悉的是规格、产地、价格或者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适应症禁忌症。但是在临床上一个病人来了,他不一定只有一种病,他适不适合用阿司匹林,他的年纪、病情适合用多大?这个说明书里未必会有那么具体和详细,而且病人的病情是多变复杂的。病人不会照着说明书和教科书去生病。所以才需要临床经验的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去发挥药师的特长,比如对药物的相互作用、给药方式和剂量的调整技巧、风险防控等等。 药评中心:我觉得我们今天的讨论对于年轻药师会有帮助吧。用我们的对话组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年轻药师,请关闭你的等死模式」。
文章来自微信:药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