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随着全自动和半自动细菌鉴定仪运用的逐渐普及,大量的药敏报告单都有换成了稀释法的报告形式,而本人发现在临床工作中对新的药敏报告的解读存在一个相当的普遍的误区。
新的药敏报告是用的稀释法,但其并不是报告的MIC。所以其报告多为<=XX 敏感,或者是>XX 耐药。在临床医师选药中常用,XX值的高低来作为选药的依据,即如:根据报告阿莫西林 <=2mg/l敏感,复方新诺明<=4mg/l,就认为该菌对阿莫西林比对复方新诺明敏感,阿莫西林比复方新诺明更有效。这是明显的误区。
首先,这里的报告不是MIC,因此不能认为复方新诺明 <=2mg/l会不敏感。同理,也不能认为该菌对阿莫西林比对复方新诺明敏感。
另外,即使是MIC,也不能用XX的值大小来判断,因为药物的最小有效剂量和最小中毒剂量是不同的。例如:如果A药的使用范围是8-20mg/l,B药是0.5-4mg/l,那么对于A<=8mg/l和B<=3mg/l的结果来看,其实A比B更有效,因为A只需最小有效剂量就可以了,而B要最小有效剂量6倍的量。本人认为用MIC/最小有效剂量来判断比较合理。但最终用药还要考虑安全剂量的大小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
循证医学强调证据,但如不能正确的分析和使用实验室指标,效果可能事得其反。同时,对检验工作来讲,容易使医生对结果的可信度产生怀疑,因此本人认为医检交流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同样更是迫切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