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第一节 哺乳期妇女药物分泌的生理特点及其对婴儿的影响
一、药物进入乳汁与减少婴儿药物暴露量的原理
乳房的乳腺组织是由蔟状泌乳细胞、中间是乳胞腔(Lumen)所组成的。药物之所以能够进入乳汁,主要是受药物浓度梯度的驱使。在一定的药物浓度梯度下,非离子化的、游离的(非蛋白结合的)药物能被动扩散进入乳汁。
在很大程度上,乳汁中的药物浓度取决于母体血清药物浓度的高低。也就是说,药物能不能进入乳汁,取决于非离子化、非蛋白结合药物进入被动扩散所需的浓度梯度。药物的表现分布容积越大,其血清浓度就越低,如果药物的半衰期越短,则血清药物浓度的波动幅度也越大,即使母亲未排空乳汁,药物从乳汁逆向扩散(retrograde diffusion)回血液,也可带走乳汁中的药物;蛋白结合率高、分子量大、离子化程度高或脂溶性差的药物进入乳汁的量减少,不大会产生有明显临床意义的变化,乳汁的PH为7.08,母体血浆PH为7.45,因而弱碱性药物易进入乳汁。
在产后的早期,乳腺细胞间的间隙较大,使得许多药物可通过这些间隙进入初乳液,但可能不能进入成熟乳(maturemilk)中,这些间隙约在泌乳后的第二周关闭,婴儿药物暴露量取决于乳汁中的药物浓度和该婴儿吸食母乳的量药物药理作用的强度,要就婴儿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而定。
二、药物进入人乳的动力学
所有药物均可不同程度地转运至人乳这一观点已被普遍接受。幸运的是,转运的量相当少,大多数药物平均不到母亲摄入量的1%,仅有少数药物转运至母乳的量可达到婴儿的临床剂量。这是因为药物排泄进乳汁的量与下列因素有关。(符合以下情况,药物可转运至人乳):
1、血---乳屏障
2、血液和乳汁间药物浓度,药物在母亲血浆中达到高浓度。当血浆中的药物浓度降低时,乳汁中的药物又会返回转向到血浆中。因此,有些对乳儿有影响的药物,可根据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安排哺乳时间。
3、分子量低于500。药物的分子量小的易于进入乳汁中。
4、低蛋白结合率。与蛋白质结合的亲和力低的容易进入乳汁中。
5、溶解性,脂溶性高的乳汁中药物浓度就高。
6、离子化程度,非离子化程度高的易于进入乳汁中。
7、容易进入脑组织。
然而一旦药物进入母乳,还将涉及其他动力学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婴儿对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数量众多的药物或者在婴儿肠道内被破坏,不能被肠壁吸收或者迅速被肝脏摄取。一旦进入肝脏,药物或者被代谢或者蓄积起来,通常不会到达母亲的血浆。
药物进入乳汁主要通过扩散,驱动力源自母亲血浆房室(隔室)和乳汁房室之间的平衡。来自母亲的血浆的药物通过毛细血管管壁进入排列于小泡的小泡细胞。药物必须通过小泡细胞的双层脂质膜才能进入乳汁,然而在早期(产后72小时内),药物可能经小泡细胞间进入。在产后头3天,小泡细胞间存在大的间隙,这些间隙使多数药物更容易进入乳汁,也包括多种免疫球蛋白、母亲的活性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其他母亲的蛋白。直至第一周末,小泡细胞在催乳素的影响下水肿,随之细胞间隙关闭,通过细胞间进入乳汁房室的大多数药物、蛋白和其他物质减少。然而,初乳期药物转运的绝对量较少,一周内最初几天每日的总泌乳量不超过30-100ml。
在多数情况下,药物进入乳汁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母亲的血浆药物水平。几乎无一例外,当母亲血浆药物水平上升时,乳汁中的含量也增加。药物进出乳汁反映母亲血浆药物水平。一旦母亲血浆药物浓度下降,平衡力使乳汁房室的药物重新转运至母亲血浆以清除。在部分情况下,因为母乳的PH值较低(7.0-7.2),药物被捕获至乳汁(离子捕获),其离子状态发生变化,不能返回母体循环。这一点对于弱碱性药物如巴比妥类药物(pka 高)很重要。对碘化物或碘的任何离子形式,药物可能在乳汁中浓缩,与小泡细胞壁的泵系统有关。所以,碘化物(尤其是有反射活性的碘化物)因其在乳汁内的浓度高,应避免使用。
评估哺乳妇女用药的另外两个重要的物理化学因素是蛋白结合率和脂溶性。几乎无一例外,脂溶性高的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亦高具有中枢神经系统(GNS)活性的药物尤为引起关注,这类药物均具备进入乳汁的独特的特征。因此,如果一种药物在GNS具有活性,可以预测其在乳汁中的水平会更高。然而,其药量通常还是亚临床的。多数神经活性药物的相对婴儿剂量(RID)大于5%。蛋白结合率也有重要作用。在母体血浆循环的药物,或者结合与蛋白,或者游离于血浆中。药物游离的部分转运至乳汁,而结合的部分还留在本人体循环中。母体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华法林)由于其被乳汁房室排除在外,因为乳汁的药物水平较低。一旦药物进入母乳并被婴儿摄取,药物吸收前必须通过婴儿的胃肠道。鱿鱼蛋白水解酶和胃酸的影响,有些药物在胃肠环境中很不稳定,包括氨基糖苷类、奥美拉唑和大分子肽类物药物(肝素和胰岛素)。其他药物在婴儿胃肠道很少吸收,不会进入婴儿的血循环。口服生物利用度是评估婴儿对药物的吸收程度的有用指标。同时,很多药物在肝脏被隔离(首过效应),可能不会到达血浆房室而发挥药效。这些吸收特征最终趋于降低大多数药物的总体效应。当然这一规律也有例外,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药物在胃肠道的作用很复杂,可导致腹泻、便秘及偶发的综合征(如假膜性结肠炎)。
第二节 降低母体药物对婴儿危害的方法及选用原则
一、降低母体药物对婴儿危害的措施
1、总体考虑
1.1有可能的话,避免用药;
1.2、尽可能局部用药而非口服用药,如乳膏、洗剂、阴道或直肠用栓剂等,因为局部给药进入乳汁的药量很少,可以有效减少婴儿接触母体药物的程度;
1.3总体而言,直接用于受乳期婴儿是安全的药物,可以直接用于哺乳期妇女。
1.4在孕期使用是安全的药物,哺乳期妇女用后可能对乳儿却不一定安全;
1.5若需用药和哺乳,尽量避免在母体药物血浓度达峰值期间给婴儿哺乳;
1.6早产儿或有其他健康问题的婴儿的母亲可能需考虑调整给药剂量以避免药物在婴儿体内蓄积,甚至中毒;
1.7利用可靠文献获取药物在乳汁中的安全信息。
2、药物选择
2.1选择最短半衰期和有高蛋白结合力的药物;
2.2选用对婴儿安全的药物,例如、 对乙酰氨基酚最适用于头痛和肌肉痛;
2.3选用在婴儿胃进行过相关临床研究的药物;
2.4选用口服吸收最差的药物;
2.5选用脂溶性最小的药物;
3、给药剂量
3.1在婴儿进入最长睡眠期之前,通常是在就寝前哺乳后,单次服用一日剂量的某药;
3.2如果需要每日多次给药,最好在给婴儿哺乳后再用药;
二、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许多药物可以通过乳汁排泄,乳母用药后,部分药物可出现于乳汁、血液中,其中有一些可能对乳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哺乳期妇女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进入乳汁中的药物对乳儿的影响。
在乳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能否继续哺乳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但常常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观点,使临床医生无所适从。一般情况下,母乳中的药物含量很少超过母体用药剂量的1%-2%,其中很少部分被乳儿吸收,故通常不致对乳儿造成明显伤害,除少数药物外可不必停止哺乳。然而为了尽可能减少和消除药物对乳儿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和潜在危险,对哺乳期应禁用、慎用的药物要有所了解。
1、允许婴儿单独使用的药物,乳母可使用。这类药物一般不会对乳儿造成大的危害,但不排除特异质个体。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孕期对宝宝没有伤害的药,可能会对哺乳期的宝宝造成影响。
2、使用单剂或短期治疗的药物(如用于诊断的放射性同位素),若对婴儿有危害,则婴儿可采用乳制品喂养。
3、尽可能使婴儿从乳汁中摄取的药物减至最低。其措施有: 3.1 对乳汁中浓度高的药物在其吸收高峰期应避免哺乳。3.2 尽可能使用半衰期短的药物。3.3 避免使用长效制剂。3.4 乳母用药时间可选在哺乳刚结束后,并尽可能将下次哺乳时间间隔4小时或以上。3.5 可根据药物半衰期来调整用药与哺乳的最佳间隔时间。3.6 采用最佳给药途径。3.7 婴儿出生后一个月内,乳母应避免使用药物。
4、由医师决定
哺乳期间用药的第一考量在于是否绝对要用,但是,个人健康状态不能完全依靠主观的自我感觉良好而决定,最重要的是当身体感到不适时,就应寻求专科医师的协助,千万不要自行评断或自行购买药物服用。就诊时一定要告诉医生你正处于哺乳期,要和医生充分交流。
5、哺乳过后立即服用药物
药物的使用时机在于,如果哺乳时间相当固定,基本上在哺乳后立即服用药物,让药物浓度尽快达到顶点后,代谢出体外,下一次哺喂时,药物浓度通常是较低、较安全的;或是服用药物之前,先把乳汁挤出来,或在宝宝睡觉时赶快吃药,也是一种方式。
6、了解药物副作用
药物使用的方式及剂量一定要遵循医师建议,不要自行增量,药物的效用并不全是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提升,有时超过安全剂量反而有危险性;但若自行减量,也可能造成药物效果降低,甚至没有疗效。另外乳母应该事先了解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例如:胃痛、腹泻、头痛等,像在使用抗组织胺后,可能造成嗜睡,对于这些嗜睡的副作用,当乳母服用后,请避免把宝宝放在身旁一起入睡,以免因药物造成过度熟睡,在无意间转身压伤宝宝。
7、草药未必完全无害
有些乳母害怕服用成药,因而选用中草药来治疗,以为天然的中草药较没有问题,事实上草药的成分更加复杂,不论是成分、产地、制程皆有许多无法掌握的变数,除药物之外,一些食材也会造成明显减少乳汁分泌,甚至煺奶,例如:麦芽、麦茶、韭菜、人参等这些细节都必须留心注意才行。
8、减少口服或注射药物,尽可能选择局部用药,如乳膏、软膏、洗剂、阴道或直肠用栓剂。局部用药进入乳汁的剂量较少,可有效减少对宝宝的影响。以减少因口服或注射产生的全身性问题。
9、选择药效短的。
最好选择药效短的药品,其中像止鼻涕、抗组织胺的药物种类繁多,包含一日服用四次、一日服用一次等,对哺乳妇女来说较不建议使用一天服用一次(属长效药物)的药物。哺乳期用药应考虑药物对母、儿双方面的影响及治疗需要,权衡利弊、合理应用,同时乳母应用的药物剂量较大或疗程较长时,还应检测乳儿的血药浓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遵循以上原则,准妈妈才能保证自己服药期间不会对婴儿产生影响,同时,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这些有必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0、在紧急情况下,乳母必须要用药且此药对婴儿有影响时,应暂停哺乳。
第三节、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病、用药特点及应避免使用的药物种类
一、常见病及用药特点
哺乳期对女性来讲是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这个时期包括产后42天以内的产褥期。产褥期间母体各系统变化很大,因为分娩后子宫内有较大的创面,在这期间容易发生感染和其它疾病。当哺乳期妇女感冒,特别是细菌感染时,常常要服用一些药物。当妈妈给孩子喂奶的时候,某些药物可通过母乳进入宝宝体内,只是不同的药物在乳汁中的量有较大的差异。通常一般常用药物渗透到母乳中的药量非常小,不会对婴儿产生影响,只是极少量的药物被证明对婴儿有害,比如放疗和化疗药品以及非法毒品等。
尽管有的药物进入乳汁的浓度很低,但对于体质娇柔的婴儿来说,仍可能带来一定的危害,故当哺乳期妈妈患病时,要咨询医生或查阅资料和药物的说明书,谨慎用药。如果医生给你开药,一定要让他知道你在哺乳并且了解继续哺乳的重要性。
哺乳期用药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既能有效地治疗母亲的疾病,又要尽可能地减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
1、哺乳期感冒时用药
一般来讲,哺乳期妇女最常见的疾病就是上呼吸道感染,会出现发烧、打喷嚏、流鼻涕、咽喉疼痛、咳嗽等症状。在此期间并不需要停止哺乳,因为无论是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当母亲出现症状时,宝宝早已暴露在被传染的环境之中了。乳汁中已经产生的抗体反而有利于婴儿抵抗疾病的侵袭。一般而言,感冒病毒不会通过哺乳途径传播,而是通过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此外,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中断哺乳对宝宝生长发育不利,并对其心理发育也会受到影响。所有妈妈在感冒期间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建议对症治疗,尽量选择单一成分药品,鼻塞流涕建议选用海水鼻腔喷雾器护理鼻子,止咳可选用右美沙芬,头痛可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嗓子疼可以用淡盐水漱口。找不到鼻腔喷雾器的话可以通过吸入热水蒸汽缓解鼻塞。但如果症状较重,母亲可选择一些儿童也能使用的、较为安全的、对乳汁影响不大的药物,比如感冒冲剂、板蓝根、双黄连、维生素C泡腾片、维C银翘片、感冒冲剂、止咳糖浆封。
哺乳妈妈如果患有严重感冒,需要用抗菌素治疗,建议使用青霉素类或头孢一代、头孢二代类的药物。(抗菌素只用于感冒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如果用药的话,乳母最好哺乳后立即用药,并适当延长下次哺乳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大部分药物能在母体中被清除,乳汁中的药物浓度也相对较低,对宝宝影响最小。但是如果不严重,能不吃药最好,多喝开水、盐水漱口、蒸汽熏鼻都能缓解症状。
另外这时期乳母要注意多饮水、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好好休息,这样可以帮助尽快恢复健康。为保护乳儿,妈妈只在哺乳时才与他接触,哺乳时母亲要带上双层口罩,感冒期间不要亲吻宝宝。
2、哺乳期发热时用药
不要逢热就退,因为一定限度的发热(体温低于38.5℃)对机体有保护作用,此时血液中白细胞生成增多,抗体生成活跃,酶的活性增加,肝脏解毒作用加强,有利于消除致病因素而不需要急于退热。滥用退热药有时比发热本身更不利,临床常用的退热药也有程度不一的毒副作用。哺乳期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有致婴儿产生瑞氏综合征(Reye’s syndrome)的危险。哺乳期止疼退热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若测量体温低于39℃,可首先选用口服退热药,近些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首选的退热药是扑热息痛(代表药为泰诺林口服液);次选药物是布洛芬(代表药物为托恩口服液),慎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同时也可采用物理降温。
高热期间可暂停母乳喂养1-2日,停止喂养期间,要把乳汁吸出,预防由于停乳而造成的乳汁减少。
3、哺乳期腹泻用药
首先需要明确诊断,如果是细菌性感染,需要医生处方抗生素。如果不是,可以选择思密达止泻,同时口服益生菌,腹泻严重的要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
4、哺乳期乳腺炎用药
乳汁淤积、乳腺炎原则上仍旧可以继续母乳喂养。治疗可以热敷和按摩有肿块的乳房部位,按摩时自乳房四周向乳头处按摩,并增加宝宝吸吮母乳的次数,哺乳时一定要将一侧乳房吸空后再喂另一侧,没有吸空的乳房可以用吸奶器将存留的乳汁吸出。如果已经发展成乳腺炎,一般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严重的需要手术治疗。
首选青霉素族抗生素,包括青霉素、新型青霉素、氨基苄青霉素、增效青霉素等各种青霉素。这类药很少进入乳汁,但在个别情况下可引起乳儿过敏反应,应予以注意。头孢类抗生素是哺乳期可以安全选用的抗生素,它可能会对婴儿的肠道有点影响,注意观察宝宝是否有腹泻症状。
不同的抗生素自乳汁中排泄差异很大,其中从乳汁中排泄量较大的有红霉素和林可霉素。尽管有些抗生素在乳汁中浓度很高,可是到达婴儿体内的药量有限,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却可引起婴儿过敏反应和导致耐药菌株的发生。有些抗生素如卡那霉素和异烟肼给乳母应用后,有可能导致婴儿中毒,应禁用。
抗生素的选择要考虑可能的病原体是什么,如果考虑细菌感染,哺乳期可以选择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相对安全一些。如果考虑支原体感染,则要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但孕期及哺乳期是慎用的,要根据病情来权衡利弊是否一定要用。如果是病毒感染,抗生素也没有用,不需要加用抗生素。所以,你应该去医院检查,根据症状、体征、血常规的结果由医生判断是否需用抗生素,如果用,用哪种抗生素更合适。
5、哺乳期患眼病用药
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都可以用,这类眼药水虽然属于喹诺酮类抗生素,但由于只局部作用于眼睛,进入全身的量很少,所以对婴儿基本无风险。不过哺乳期妇女要注意正确使用眼药水,点完后要按住内眼角一分钟以上,然后用纸巾擦去多余的药液,以防全身吸收。
6、哺乳期甲状腺病的用药
患甲亢的乳母在哺乳期能否使用丙硫氧嘧啶片有争议,美国儿科协会把它推荐为哺乳期可以使用的药,但需定期监测婴儿的甲状腺功能。患甲低的乳母可以服用优甲乐,这是很多临床资料支持的。
7、哺乳期失眠的用药
哺乳期失眠可能与精神压力有关,可以先尝试用一些非药物的方式缓解失眠,比如请人帮忙带宝宝,改变生活方式等。如果这些方式不奏效,才需找医生开具处方安眠药。不建议使用安定类的长效有后遗效应的药,可以使用新一代的安眠药如唑吡坦,起效快,服药后无后遗效应,相对安全。
8、哺乳期过敏性鼻炎的用药
伪麻黄碱分泌到乳汁中的量很少,但虽然伪麻黄碱可减少乳汁的分泌,根据AAP,在使用伪麻黄碱的同时,可以哺乳。苯海拉明是儿童的常用处方药,也可少量分泌进入乳汁。上述两药均可引起婴儿无活力或易激惹。为了降低婴儿风险,母亲可在哺乳结束后立即服用这些药物,新一代非镇静抗组胺药未在哺乳期做过充分的研究,但这些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很弱,儿童可安全使用,一般建议哺乳妇女可短期使用,若需长期使用,鼻用激素或色甘酸钠是比较安全的替代用药。
9、哺乳期哮喘的用药
用皮质激素吸入剂治疗哮喘时,哺乳妇女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很低。在皮质激素吸入剂中,氟替卡松(fluticasone)的血清浓度最低,强的松和强的松龙等口服皮质激素渗透人乳汁的能力较差,短期使用较安全。若每日剂量超过20mg时,选用强的松龙比选用强的松要好,因为强的松龙仅有强的松的血浆峰浓度,而强的松存在2个活性化合物的血浆峰浓度,一个是前体药物强的松,另一个是强的松龙。只要把哺乳时间控制在给药4小时以后,就可使婴儿接触的药量最小。
10、哺乳期心血管疾病的用药
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是常用抗高血压药物,可在哺乳妇女中安全使用,但应避免大剂量使用,如果需要更换药品,应注意禁忌症。噻嗪类利尿药(如每日2.5mg或以下剂量的氢氯噻嗪)可少量分泌进入乳汁但不抑制哺乳;β-受体阻滞剂分泌进入乳汁的量差异较大,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和拉贝洛尔可少量分泌进入乳汁,即使是情况不佳的婴儿,也可在哺乳期使用。阿替洛尔、纳多洛尔和索他洛尔分泌进入乳汁的量较大,可使婴儿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呼吸急促。
缓解硝苯地平和维拉帕米分泌进入乳汁的量未达到儿童治疗量,虽然地尔硫卓可在哺乳时使用,但其在乳汁中的量高于其他钙通道阻滞剂,其替代用药也是安全的。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可少量分泌进入乳汁,可在哺乳期使用,但其临床研究不如其他替代用药多。因此新生儿对ACE抑制剂类药物作用很敏感,建议慎用于一个月内新生儿的哺乳期妇女,肼苯达嗪的乳汁分泌量少于儿科用药剂量,可短期安全使用。
11、哺乳期糖尿病的用药
胰岛素不能分泌进入乳汁,哺乳期妇女可安全。基于第一代磺酰脲类药物分布进入乳汁的研究结果,甲磺丁脲(Tolbutamide)可在哺乳期使用,其他糖尿病药物的研究信息不多。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格列苯脲和格列吡嗪的蛋白结合率高,具其蛋白结合物是非离子型的,较难被其他药物置换,不能分布进入乳汁。使用任一磺酰脲类药物时,应监测受乳婴儿是否有低血糖,视力模糊或嗜睡等情况。
阿卡波糖为α-糖苷酶抑制制剂,为水溶性药物,其生物利用度低,分子量大,不易分泌进入乳汁,哺乳期可用。
由于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在成人中可能有乳酸血症、肝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哺乳期禁用。
12、哺乳期癫痫病的用药
虽然抗癫痫药可分泌进入乳汁,但大部分哺乳期妇女可安全使用。如果评价婴儿的药物暴露量,一方面需监测母亲用药后的血清药物浓度,另一方面还需辅以对婴儿的临床监测。
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可在哺乳期使用。虽然AAP认为丙戊酸及其衍生物(丙戊酸和二丙戊酸钠)也可在哺乳期使用,但也有一些专家建议禁用于哺乳期,因为它可能会在2岁以下婴儿中存在肝毒性。
除了苯巴比妥和扑癫酮外,常用抗癫痫药物可用于哺乳期妇女。因为婴儿苯巴比妥盐代谢率低,可导致镇静。监测婴儿的血清药物浓度有助于观察其毒性情况。
二、应避免使用的药物种类
当哺乳妇女用药的时候,往往只着重考虑药物是否影响乳汁分泌,很少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或者根本不知道哪些药物对婴儿有影响。事实上很多药物可随母亲乳汁进入婴儿体内,从而对乳婴产生作用;尽管有的药物进入乳汁的浓度很低,但对于体稚身嫩的乳婴来说,其祸害甚大。
以下药物是哺乳妇女应禁用或慎用的:
1、抗微生物药。
1.1、林可霉素类: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其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对革兰阳性菌及各种厌氧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差,在乳汁中浓度较高,新生儿母亲禁用。
1.2、氯霉素类:氯霉素主要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失去活性,然后经肾排出。新生儿和乳幼儿肝脏内缺少葡萄糖醛酸转化酶,影响氯霉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乳汁中的药物浓度可致哺乳婴儿发生灰婴综合征等不良反应,甚至严重的骨髓抑制,不宜用于哺乳期妇女。
1.3、四环素类:该药脂溶性强,易向乳汁中转运,可引起永久性牙齿黄染及釉质发育不全形成龋齿,并可抑制婴幼儿骨骼生长,故禁用于哺乳期妇女。
1.4、磺胺类药物:尽管此类药物向乳汁中转运率较低,但由于乳幼儿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肝脏解毒功能差,药物可在乳幼儿体内蓄积。尤其长效制剂更为显著,并且它能在乳幼儿体内与胆红质竞争和白蛋白结合,导致游离胆红质增高。游离胆红质能通过血脑屏障渗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在新生儿黄疸时,可诱发核黄疸,故应禁用。
1.5、硝基咪唑类:包括甲硝唑、替硝唑等,为广谱抗菌药物,常用于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及厌氧菌感染,在乳汁中的浓度与血浆浓度相似,能使细菌基因突变率增加,可能具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对乳幼儿的安全性尚未肯定,最好不用。
1.6、喹诺酮类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为其第三代药物,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等。经动物实验证明,此类药物能影响幼龄动物的软骨生长,致婴幼儿软骨病变,并有中枢神经毒性作用。因此,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以免影响乳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1.7、抗结核病药:异烟肼为一线抗结核药物,乳汁中药物浓度高于血中浓度,其代谢产物干扰维生素的代谢。如果母体不补充维生素,乳汁中异烟肼浓度足以引起婴幼儿发生维生素缺乏,引起中枢神经损害导致婴儿脑病、癫痫发作或反应迟钝,婴幼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异烟肼半衰期延长,易引起肝脏毒性。因此,抗结核治疗长期用药时,应禁止哺乳。
1.8、抗真菌药: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等,仅有很小量分泌到乳汁中,可致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哺乳妇女不宜使用,仅在严重感染时采取静脉给药。用药期间停止哺乳。
1.9、抗病毒药:包括阿糖腺苷、阿昔洛韦、金刚烷胺等,作用机制是干扰细菌DNA的合成,有少量分泌到乳汁,有致畸、致癌、骨髓抑制等毒性反应。哺乳妇女服用本品时禁止哺乳。
2.镇静药中如苯巴比妥、阿米妥等通过血浆乳汁屏障后,在婴儿肝脏有脑内浓度较高,长期用药时一旦停药则婴儿可出现停药反应,表现不安定、睡眠时有惊扰、过多啼哭及抖动等。安定也可通过乳汁,使婴儿嗜睡、吸水力下降,因婴儿排泄药物较慢,此种药物作用可持续一周之久。故哺乳期妇女不可服用镇静药。
3.口服避孕药可有1.1%的药量移向乳汁,但已失去避孕药中雌激素的活性,对哺乳儿无直接毒性反应。可是药物能直接作用母体,使母乳分泌减少,并影响母乳成分,使母乳中蛋白质、脂肪、钙质减少。因此,哺乳期不宜服用避孕药。
4.缓泻药应忌用。迄今还没发现服药后既不被吸收又能改变大便性状的理想药物,象较常用的鼠美季皮等缓泻药必可转移到乳汁使婴儿腹泻。
5.氨基比林及含氨基比林的药物。如去痛片、撒烈痛片、安痛定等,能很快地进入乳汁,应忌用。
6.硫酸阿托品、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链霉素等药物在乳汁中浓度比较高,可使婴儿听力降低,应忌用。
7.抗甲状腺甲药物甲基硫氧嘧啶,可以由母及子而抑制乳儿的甲状腺功能,口服硫脲嘧啶,可导致乳儿甲状腺肿和颗粒性白细胞缺乏症。故应禁用。
8.抗病毒药金刚烷胺,常有医生将它开给病人抗感冒。哺乳母亲服用此药后,可致乳儿呕吐、皮疹和尿潴留,禁用。
9.哺乳母亲患了癌瘤,应停止哺乳,否则抗癌药随乳汁进入乳儿体内会引起骨髓受抑制,出现颗粒性白血球减少。
10.需用抗凝血药时,不能用肝素,以免引起新生儿凝血机制障碍,发生出血。以用双香豆素乙酯为宜。
11.皮质激素类、黄体激素类、新生霉素和呋喃坦啶应禁用,否则使乳儿发生黄疸或加重黄疸、溶血等。
12.哺乳妇女应禁止过量饮酒和吸烟、大量饮水、喝啤酒,禁用利尿剂(如双氢氯噻嗪、速尿等)和作用猛烈的泻药。
13.水杨酸类药物在产前服用,可使产妇的产程延长,产后出血增多,新生儿也发生出血。若在哺乳期服用,则可使哺乳婴儿出现黄疸。故应慎用。
14.溴化物是通过血浆进入乳汁,哺乳期服用此药,婴儿可出现嗜睡状态,有的婴儿还出现皮疹。
15.中药炒麦芽、花椒、芒硝等,在西药左旋多巴、麦角新碱、雌激素、维生素B6、阿托品类和利尿药物,这些药能使母亲退乳。故母亲在哺乳期中不可轻易服用。
16.青霉素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新青霉素Ⅱ、新青霉素Ⅲ,氨基苄青霉素等各种青霉素。这类药很少进入乳汁,但在个别情况下可引起乳儿过敏反应,应予以注意。
第四节 哺乳期妇女如何选药
母乳既是婴儿最佳的营养来源,又是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干扰素和其它抗菌物质的唯一来源,几乎所有乳母都希望给婴儿最好的母乳。一旦哺乳期妇女生病,就容易出现几种极端情况:一是来者不拒,不顾药物可能的副反应,继续哺乳;二是拒绝所有药物,可能导致疾病进展,最终影响哺乳;三是只要吃过药,立即停止哺乳。那么哺乳期妇女在必须用药时如何选择药物,尽量既可控制病情,又不影响哺乳,或是最少限度的影响哺乳?
一、哺乳和用药的关键点:
1、如果可能,尽量避免使用用药。中药、大剂量维生素、特殊的补充品等非必须用药避免使用。
2、如果RID<10%,大多数药物可安全使用。绝大多数药物的RID都小于1%。
3、最好根据科学研究的数据选择药物。
4、评估婴儿用药风险。对于早产儿和新生儿应更谨慎些,较大的婴儿的顾虑可少些。
5、在产后3-—4天,由于乳量有限,使用的药物一般只会达到亚临床水平。
6、建议抑郁症的哺乳妇女使用抗抑郁药。不对母亲进行药物治疗的风险对婴儿来说更大。
7、大多数药物在哺乳妇女是安全的。因为药物而对婴儿不哺乳或用替代乳品对婴儿危险更大。
8、在使用放射活性化合物时需要停止母乳喂养数小时或数天。
9、应该选择半衰期短、蛋白结合率高、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或分子量高的药物。
二、婴儿评估
1、询问有关婴儿的信息:通常指婴儿的年龄、发育情况和稳定性。这可能是用药前进行评估的最重要的指标。
2、婴儿的年龄:早产儿和新生儿的风险性较高。
3、婴儿稳定性:胃肠稳定性差的婴儿用药的风险性增加。
4、儿童批准用药:如果被认可又长期的安全性,一般来说危险比较小。
5、剂量和年龄:婴儿的年龄很关键。未成熟婴儿用药要谨慎。较年长的成熟婴儿较容易代谢和清除药物。
6、可改变乳汁分泌的药物:应避免使用这类药物。
三、哺乳危险性等级:
L1、最安全
许多哺乳母亲服药后没有观察到对婴儿的副作用会增加。在哺乳妇女的对照研究中没有证实对婴儿有危险,可能对喂哺婴儿的危害甚微;或者该药物在婴儿不能口服吸收利用。
L2、较安全
在有限数量的对哺乳母亲用药研究中没有证据显示副作用增加。和/或哺乳母亲使用该种药物有危险性的证据很少。
L3、中等安全
没有在哺乳妇女进行对照研究,但喂哺婴儿出现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可能存在;或者对照研究仅显示有很轻微的非致命性的副作用。本类药物只有在权衡对胎儿的利大于弊后方可应用。没有发表相关数据的新药自动划分至该等级,不管其安全与否。
L4、可能危险
有对哺乳婴儿或母乳制品的危害性的明确证据。但哺乳母亲用药后的益处大于对婴儿的危害,例如母亲处在危及生命或严重疾病的情况下,而其他较安全的药物不能使用或无效。
L5、禁忌
对哺乳母亲的研究已证实对婴儿有明显的危害或者该药物对婴儿产生明显危害的风险较高。在哺乳妇女应用这类药物显然是无益的。本类药物禁用于哺乳期妇女。
一般来说L1-L3级的药物都是比较安全的,使用时不需要停止哺乳,尽量选择L1和L2的药物。有些L2、L3的药物有些用药的注意及警告,请注意尽量使用半衰期短(1-3小时)的药物。L4、L5的药物需要停止哺乳,何时恢复哺乳请咨询LL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