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周围静脉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不应使用激素,还有加重可能。
周围静脉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在具有特定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发病率最高,例如烧伤[4]、应用类固醇[5]及注射吸毒[6]。烧伤患者可能尤其具有风险,原因为以下几个因素:包括大量微生物入侵皮肤多、营养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皮肤完整性破坏所致局部防御受损[4]。
治疗 — 治疗原则包括去除感染灶(例如,静脉内插管)、快速给予静脉内抗生素治疗和考虑外科手术干预和/或抗凝治疗。
抗生素治疗 — 周围静脉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经验性治疗应该包括一种具有抗葡萄球菌活性的药物,如万古霉素(一次15-20mg/kg,每8-12小时1次,每次剂量不超过2g),并联合一种具有抗肠杆菌活性的药物,如头孢曲松(每日一次,静脉给药1g)。在培养及药敏结果可用时,应据此有针对性的应用抗生素。
抗生素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尚不确定;最少2周的静脉给药治疗是较为合适的[10]。在一些情况下可缩短疗程;在36例注射吸毒的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患者中,在静脉给药治疗超过7日后再给予口服治疗的情况下未见复发[11]。
外科手术 — 一般而言,多数赞成外科手术干预应仅对有进行性脓毒症或对抗生素治疗无反应的患者进行[2,6]。当需行外科手术干预时,则需要对受累静脉及其分支进行切开引流,以及切除(可能需要)[8,12,13]。单行切开引流治疗可能是不充分的,因为该治疗并未移除脓毒性病灶,可复发菌血症;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根治性的静脉切除[8,14]。在一项纳入24例烧伤患者中的病例系列研究中,10例经外科治疗的患者中,7例生存;剩余的14例患者中,有13例仅在尸检时才得以诊断[13]。
抗凝 — 一般而言,周围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抗凝治疗获益尚不确定。一些作者赞成仅在有血栓扩大的证据时行抗凝治疗;目前尚无对照研究。我们建议在缺乏血栓扩大证据的情况下,不给予抗凝治疗。(来源uptoda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