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
关于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 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目前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间质性肺疾病 (ILD) 中 IFP 最具有代表性,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些年国际学术界在 IPF 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如下。
一、IPF的诊断
自从 2000 年 ATS/ERS 联合发布了 IPF 国际共识后,直至 2011 年 3 月才发布了新的 IPF 循证医学诊治指南。此次更新将 IPF 的诊断条件大大简化,强调 IPF 的诊断需要:
(1)排除其他 ILD,如家庭或职业环境暴露相关 ILD,结缔组织疾病相关 ILD 和药物毒性相关 ILD;(2)高分辨率 CT(HRCT)表现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 (UIP) 者,不建议行外科肺活检;(3)不典型者(可能、疑似诊断者)需接受肺活检。
这些诊断条件看上去似乎更为简单,但实际操作中要求更高,例如此次更新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IPF/UIP 的 HRCT 特点,即可以通过 HRCT 的影像学特点来识别 IPF/UIP,而非单纯依赖于病理活检。
但 IPF/UIP 的 HRCT 特点的掌握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否则非常容易造成误诊。2013 年 Morell 等在 Lancet Respir Med 发表了一篇回顾性分析论文,连续 6 年每 4 个月一次动态随访 46 例 IPF 患者,发现其中 20 例是慢性过敏性肺炎,误诊率高达 43%。
因此,排除其他 ILD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简单。另外仍然有大量的患者无法归类于现有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ⅡP) 分型,还不断有些新的类型被提出。
基于此,2013 年 ATS/ERS 又提出了一个临床实用的ⅡP 分类,新增了一组“无法分类的ⅡP”,将暂时无法确定ⅡP 具体类型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归类于此,但是这些患者如何处理又为临床医生出了一道新的难题。
二、治疗药物的研发
目前 IPF 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但近年来抗纤维化的新药研发已有了很大的进步,2014 年 5 月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的 ATS 国际会议上公布了关于吡啡尼酮治疗 IPF 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
这是第 3 项有关吡非尼酮的大型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在 9 个国家的 127 个中心进行,555 名 IPF 患者按 1:1 随机分为吡非尼酮 (2 403 mg/d) 组和安慰剂组,主要是评估和确认吡非尼酮治疗 IPF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吡非尼酮组 FVC 较基数平均降低 235 ml,安慰剂组平均降低 428 ml;吡非尼酮组 6 min 步行试验距离下降 >50 m 的患者数量与安慰剂组相比减少 27. 5%;吡非尼酮组 IPF 相关死亡风险比安慰剂组降低 68%。
吡非尼酮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消化不良、呕吐、厌食、皮疹和光过敏、头晕等,和剂量呈相关性,程度一般轻度到中度,停药或减量后可好转。目前已经被国际上多个国家列入 IPF 指南中作为 IPF 的推荐用药。我国 2014 年初也已上市。
本次 ATS 会议公布的另一项国际多中心新药研究结果是尼达尼布 (Nintedanib),属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这是两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INPULSIS-1 和 INPULSIS-2)汇总分析的结果。24 个国家的 205 个中心共 1 066 例 IPF 患者参加该研究。
我国也有多个中心参与,共入组 101 例患者,占全球总病例数的 10%。主要评价尼达尼布 150 mg 每日 2 次治疗 IPF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尼达尼布组较安慰剂 FVC 年下降率明显延缓,急性加重发生率有所减少,St.Ceorge's 生活质量评分有所改善,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死率也没有统计学差异。
轻一中度腹泻是最常见的副作用,发生率达 60%。上述临床研究的结果为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的 IPF 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综上所述,目前 IPF 的诊断逐渐规范化,已不太依赖于病理活检,但对临床医生的阅片经验和水平要求更高,尚需要更多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诊断水平。
治疗上除了抗纤维化药物的不断开发,还应该寻找其他的治疗方法,最终应以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为目标。
文章摘自《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 年9月第37卷第9期P647
文章作者:李惠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