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4 天前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非甾体类抗炎药胃肠道风险及预防
□ 朱本浩  中国医药报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一类非类固醇激素类药物,能够消除疼痛、肿胀、四肢僵直及炎症,通常被用于多种情况下的疼痛性疾病,包括关节炎、滑囊炎、肌腱炎、痛风、经期痉挛、扭伤、劳损以及其他损伤等,但其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却不可忽视。有关资料显示,在需要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的患者中,超过86%的存在胃肠道高危因素,由此容易导致胃肠道溃疡、出血、胃穿孔等,甚至威胁患者生命。特别是对于具有中度和高度风险的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引发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或梗阻等严重事件的概率更大。
高危因素
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的高危因素为:有溃疡病史;使用多种非甾体类抗炎药;高剂量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同时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年龄在70岁以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与用药时间、剂型、剂量密切相关。好发阶段:治疗最初的3个月。用药时间: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发生率增加;粪便潜血实验定期随访能及早发现黏膜损伤。剂型:无论是胃肠外给药(肌注、肛栓剂)或肠溶阿司匹林片剂,均不能改变其消化道黏膜损害危险。剂量:剂量与危险指数呈正相关。
对消化道的风险
经大量临床研究数据表明,非甾体类抗炎药基本上都有潜在的心血管风险和消化道出血风险。它对整个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及结肠)黏膜均有损伤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是发生消化性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具有发生出血、穿孔、胃肠道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及增加病死率的危险。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而且在上消化道出血中起重要作用。所致的严重胃肠并发症主要为消化道出血、穿孔及胃排空障碍。出血原因可以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的溃疡、黏膜糜烂等,也可以是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前已存在的无症状溃疡。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多达25%会发生溃疡病,若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发生率将高达50%;而2%~4%会发生出血或穿孔。一些致命性的胃肠道并发症常无任何前驱症状。在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骨关节病的患者中,21%的患者会发生糜烂性食管炎。
长期规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约有2/3可能出现肠道黏膜损伤,且比非甾体类抗炎药胃损伤更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长期规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60%~70%在发生肠道并发症时并无临床症状而不易引起重视,大多数发展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被发现。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结肠损伤可表现为特异性结肠炎,也可使原有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加重。
相关胃肠并发症的预防
为预防胃肠道并发症,应尽量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果必须使用时尽量减少用药剂量,或选择胃肠道反应较小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美洛昔康等。
对高危人群,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同时,应使用胃黏膜保护性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米索前列醇等。
对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溃疡并发症者,应尽量避免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
对低危人群,可给予普通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对所有患者,无论风险等级大小,在开始接受长时间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前,需接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监测,并对明确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进行根除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