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9-10-22 08:12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输液微粒有潜在风险但可规避
近日,关于孩子常常输液导致血管有很多玻璃残渣的消息耸人听闻。事实上,血管玻璃残渣并非日常所见的玻璃渣,而是静脉输液微粒中的一种。静脉输液微粒是在药物制造、药物存放、医疗器械、配置人员的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医学上早已肯定静脉输液微粒的危害性,但可以规避,无需夸大风险。
输液微粒有潜在风险,已经在医学上得到证实
输液(IV fluid)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注射液,目的是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在任何国家,输液都是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抗生素为例,虽然医生会在患者病情好转后尽量换用口服药,但输液在很多时候确实是治疗之初的首选。在英国,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有40%通过输液方式给药。关于输液微粒带来的安全隐患早已获得医学上的肯定,它是在输液过程中进入人体非代谢性的颗粒杂质。
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粒会积蓄在心、肝、肺、肾等脏器上,依附在皮肤及血管壁上,长期堆积,便会引起局部和组织供血不足,诱发缺氧、水肿、过敏等炎症。肉芽肿的形成便是输液微粒随着输液进入人体,被细胞吞噬而形成的。例如,静脉炎、动脉炎、肉芽肿、栓塞等疾病都是输液微粒可诱发的潜在疾病,只是这些危害都不是一时就能直观的显现出来。同时,这些疾病又会引起更多的并发症,例如致癌的风险。有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堵塞。输液微粒的潜在危害已经得到医学上的证实。
输液微粒中的“血管玻璃残渣”并非日常所见玻璃渣,非肉眼所能见
新闻报道中所说的“血管玻璃残渣”一词容易引起恐慌,事实上,输液微粒中的血管玻璃残渣并非日常所见的玻璃渣,只是输液微粒中极少见的一种。由于输液通常包装在材质为玻璃或塑料的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从生产到为患者注射的过程中会出现例如穿刺胶塞产生的橡胶微粒;药物包装塑料微粒;安瓿开启玻璃微粒;药物置放和配伍出现的结晶体微粒、室内环境和输液器自污产生的纤维素微粒和毛絮、尘埃微粒;药物生产过程产生的碳黑微粒;脂肪乳剂乳化不完全出现的脂肪微粒等等。
其实,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对于微粒的控制,医学上有严格的要求。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100ml以上静脉滴注用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每1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个,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个。输液微粒非人的肉眼所能看见,因为人的肉眼只能看见50μm以上的微粒。
医学上可规避输液微粒风险,但对患者而言,无创伤治疗才是首选
由于输液是大剂量并且直接进入血液,出现问题常常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如果输液所用的药品存在质量问题,会比口服药物更容易给患者带来伤害。2009年,发生一起因输液导致死亡的案件。事发当时,患者由于自身疾病前往医院就医,分别在医生的处方下注射了刺五加注射液。共七人在输液后不久产生身体不适,七人中有三人因为身体多脏器功能衰竭导致死亡。另外四人均病情严重,送入急救。事件发生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这批刺五加注射液进行了检查,结果证实,部分刺五加注射液遭到了细菌的感染。
此外,护理工作的技术性也是输液微粒产生的重要途径。即使是使用国家安全标准的输液,如果在输液管道、护士操作等环节出现疏忽,便有可能将看不到的微粒随液体输入人体。《英国医学杂志》上一项对于英国医院中输液失误率的荟萃分析显示,从发药、配制药品到护士操作的整个过程,出现至少一个差错的概率在54%到90%之间(置信度为95%)。当然,这些差错可以在审核中被规避和纠正,关键在于医护人员尽可能减少工作中的差错。
对于输液微粒造成的危害,现在医学是完全可以规避的。例如,通过维护空气净化系统,药剂师注意药物配伍的严格审方等等。配置人员正确的操作以及药物的现配现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可对输液微粒进行有效的控制。但延伸到患者身上,就是要控制静脉滴注的滥用,虽然输液微粒没有报道中所说的那么夸大,但输液毕竟存在隐患,无创伤的治疗才是首选。
作者:任聪,专栏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