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9-10-22 08:12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徐立走了,留下了谜
健康报记者 颜秋雨 《光明日报》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王 昱 张灿强□
8月23日,徐立走了。82岁的徐立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退休副教授。根据老人生前遗嘱,遗体捐献给了医学事业。
徐立走了,有人说他好,值得学习;也有人说他怪,每月有几千元的退休工资,却“抠”到捡别人吃剩的馒头。
徐立走了,留下了谜。
早餐之谜
——工资几乎全部用去帮助别人
“徐老师去世,跟他长期营养不良有关。”湘雅二医院眼科副主任朱小华一席话让记者愕然,“我们劝他吃好点,他不听也就算了,还去食堂捡别人的剩馒头吃。那天被我撞见,我好难受,给他买了份早餐,可他坚决不要”。
记者走进徐立生前住所——医院宿舍区一套20平方米的一室一厅。除了14英寸电视机、烤火炉、洗衣机、书,再也找不出值钱的东西,一张单人床摇摇晃晃。
“洗衣机是别人送的。”眼科护士李怡萱说:“徐老师中餐、晚餐都是面条,连油都不放,只放点菜叶子、豆腐,有时加个鸡蛋。大冷天,拄个拐杖,顶风冒雪走到更远的商店,就为买一斤鸡蛋能便宜两毛钱。”
徐立是医院建院后的第一批眼科医生,退休前是眼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怎么会这么穷?
记者去财务科查工资单:1990年退休时每月230元,2000年后涨到1275元,去年涨到3916元。
徐立的老伴说:“我们没用他的钱。”
眼科门诊主管护师姚娟萍告诉记者:“他那么节俭,我看着心疼,问是不是缺钱?他说不是。再问钱哪去了,他不做声。后来我才知道,他的钱都捐出去了。”
眼科一病区护士长王琴说:“每次国内遭灾,徐老师必定捐款。汶川地震他捐了1000元,冰灾、洪灾他都捐。10多年前,他花446元买了一套《眼科全书》送给科里,相当于半个月工资。”
骨科护士长樊天明说:“2009年年底,徐立从床上摔下来,严重骨折。上了手术台,他哭起来。说这次恐怕下不来了,我还有4个孩子没毕业,怎么办啊?”
樊天明叹了口气,“其实,他只有1个儿子,哪来的4个孩子?一追问,是指4个贫困大学生。再细问他就不说了。”
李怡萱又想起一件事:“去年夏天,我去徐老家,看他热得很,连个电扇也没有。徐老说年纪大了吹风扇容易着凉,打算买个空调。后来我去银行办事,碰到徐老在填汇款单,我问空调买好没,他说钱不够,要开学了,得寄钱给孩子们。可惜,我当时没看清收款人是谁。”
眼科老同事聂爱光劝他:“人家是有一千捐一百,你是有十块捐九块,不能这样不顾一切去资助别人吧。”
他回答:“国家还不富,义务教育仅到九年制,我们不能眼看着孩子因经济困难而弃学。农村还很落后,需要大量知识分子去改造、去建设,能够为国家分担点是应该的。”
从老人遗物中,找到一封信,这是徐立在湘雅医学院读书时的老同学、现已旅居香港的邓炳尧写的:“你退休后又为自己安排了另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生活……每月拿出600元资助两位贫困大学生读书……可以想象得出,你每月剩下来留用的工资已不多。向你致敬,我敬爱的老班长!”(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转悠之谜
——不知疲倦地守护着自己的医院
徐立每天都在医院转悠。
“夏天背个斗笠,冬天戴顶大棉帽,拄着拐杖——这成了我们医院一道独特的风景。”医院党办副主任夏良伟这样描述。
第三党支部书记崔娟莲介绍:“清晨徐老从家里出发,到医院各个地方转,中午回家煮碗面条吃,下午继续转。有人乱扔垃圾,他去制止;有汽车乱停放,他去疏导;隔着窗子看医护人员操作,有不规范的,他就用拐杖敲敲玻璃去纠正;有年轻医护人员穿拖鞋出现在病房,他就敲敲人家的腿去提醒。”
“碰到病人问路,他说跟我走,一直带到目的地。他去得最勤的地儿是眼科门诊,主动给候诊病人讲眼科知识。红旗区有个老爹爹,经常拄着拐杖来找徐老,据说好多年前徐老给他看过病,退休20多年了还一直给他免费看。”崔娟莲说。
夏良伟说:“发现有问题,徐老就记在本子上,找院领导反映。住院大楼建成时,他看到眼科有9间单人病房,马上向领导反映病人一床难求,建议调整。他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9个单间减少到3个。”
他的邻居贺彭婷护士说:“徐老师最反对浪费。他总选别人休息的时间,清早或者中午去外科住院大楼巡查。咚!咚!咚!从1楼到19楼,爬着楼梯,一层楼一层楼检查,关上走廊的电灯,拧紧滴漏的水龙头。我问为什么不坐电梯,他说省电。退休22年,这位‘编外院长’,不知疲倦地守护着自己的医院。”
分居之谜
——一分一秒离不开为之奋斗的事业
徐立和老伴同城不同居。
老护士长李钟青与徐立认识55年了,她说,这确实是个谜。“徐老师的老伴胡慧侬是湖南大学的退休老师,结婚头十年,徐老师在长沙,胡老师在西安,后来调到长沙。但几十年来,两口子隔着一条湘江,几乎没在同一个屋檐下长期生活过。胡老师和儿子住在河那边单位分的一套两室一厅里。”
夫妻感情不好?李钟青说:“不是。徐老师周末经常过江去吃饭,后来就是他爱人来探望,帮他洗洗衣服。徐老师得过四场大病,每次老伴都来照顾。”
记者找到了胡慧侬。“唉!老徐这辈子就是为医院而生的。”胡慧侬说:“退休前他放不下病人,退休后他放不下同事。医院就是他的家,医生护士和病人就是他最亲的人,他一分一秒也离不开为之奋斗的事业。”
王琴说:“徐老师说我们都是他的‘儿女’。每天下午两点到两点半,必定到眼科来‘查房’,再去骨科。如果有事不能来,还会提前跟我们‘请个假’。”
聂爱光说:“徐立退休后,给自己安排了新工作:给退休老同志送书报、信件、工资条,帮忙买药。他第一次骨折住院后就离不开拐杖了,我们担心他再摔着,谢绝他帮助,他执意要干,而且一干就是20年。”
徐立的研究生、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教授肖天林告诉记者:“老师告诫我,人命关天,马虎不得,要严谨、再严谨;还叮嘱绝对不能开大处方,要花最少的钱给病人治好病。我一直以老师为榜样。”
徐立生前立下遗嘱,捐出遗体和所有书籍。
“他跟我讲,现在医学上很缺人体标本。20年前,他就签了遗体捐献书,还动员我也签了。”老伴胡慧侬默默整理着徐立珍藏的医学书籍,“这些我会按他的意思捐给眼科教研室。”
去世后,按其遗愿,人们给徐立换上了40年前他援非时穿的那套中山装。
“很多人哭着去送。”眼科二病区护士长李红瑜说:“看着送遗体的车开动,我还冲着车子挥手,感觉他还活着。”
湘雅二医院党委书记周智广总结道:“徐立将自己的一生彻底奉献给了医学事业,奉献给了社会。我们心中的徐立,就是当代的‘白求恩’!”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