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7 天前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儿童发热:体温高≠病情重
文 郭祖峰(河南义马矿务总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体温高低与病情轻重无必然联系
临床上,体温39.8℃的患儿病情并不一定比38℃的患儿重;发热本身不是病,这要向家属说明。就像外伤后的疼痛一样,发热只是机体患病后的反应,而且多认为发热对机体是有保护性的,有利于机体控制疾病而趋向康复。其对症处理的原则为:
①如果患儿能耐受(表现为无惊厥、精神较好有活力、表情自然、无明显不适表现),则尽可能不用药物降温。
②应用药物降温时,优先选取口服药物,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肌注退热针。
③激素不作为退热药使用,注意书本上的激素使用指征。
④物理降温对大多数的感染性发热并不适合,但头部冷敷在高热时可减轻患儿不适,减少热性惊厥的发生。有必要强调一点,“退热帖”目的是为了“退热”,则应该帖于颈、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的部位,其适应证与物理降温相同,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体温峰值在39℃以下,多无菌血症
病程3~5天内的急性发热,如果临床拟诊为上感,精神相对较好,无明显的脓涕及咽腔、扁桃体脓性分泌物、血常规白细胞不超过15×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不超过75%,则可以不用抗菌药,观察至病程的第3~5天。其间宜每天评价患儿治疗效果,必要时可2~3天复查一次血常规。应注意的是:血常规正常,不是排除细菌感染的标准,同样,血常规异常也不是细菌感染的肯定指标。其实,如血常规检查一样,很多辅助检查的结果只能是支持诊断而不是肯定或排除。
经验上,体温峰值在39℃以下多无菌血症存在。临床工作中,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宜首选静脉用药治疗,而且尽量按说明书的用法把一整天的量分次使用,感觉效果比单次使用要好很多。
鉴别诊断:排除出疹性热病
儿童发热,首先要注意“出疹性热病”这一大类问题:如麻疹。1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麻疹及注射麻疹疫苗后的麻疹都很不典型,可只低热,出疹稀疏,咳嗽轻微,卡他症状不重,结膜充血及畏光流泪不明显等,都给诊断增加困难。提醒一点:麻疹粘膜斑在临床易误为“鹅口疮”,所以如发热患儿发现口腔粘膜白色斑点状附着物时,诊断“鹅口疮”要慎重,二者鉴别的确不易。外观上,麻疹粘膜斑略显粗糙而色略暗,且易见到白斑点间充血的颊粘膜,同时有发热、咳嗽,局部使用制霉素疗效差更支持诊断。而“鹅口疮”之白斑较有光泽,更易溶合成片,多见于小婴儿或感染末、用抗菌药后发生,多已经不发热。
又如幼儿急疹:由人类疱疹病毒引起,高热72小时后下降到正常并不再反弹,在体温下降到38℃左右就开始出疹,所谓“热退疹出”。此时易认为是药物过敏性皮疹,但后者临床上常有剧烈搔痒、患儿因此哭吵不安,可作鉴别,鉴别困难者可停药观察,并不影响前者预后。
其次,1~4岁患儿发热均应警惕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应重视肛周褪皮、手足肿胀、口腔粘膜弥漫性充血、眼结膜充血(无结膜炎时那么多的分泌物)等症状体征的综合分析。
再次,要警惕泌尿系感染,临床症状与普通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难以区分,但其血象易增高,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稍差。细菌感染时临床更易见到反复寒战后高热者,如在输液时发作,常易判定为“输液反应”,所以临床遇到的“寒战后高热”不是输液反应的专属特征。当然,在输液中出现寒战、高热,先按输液反应处理是常规做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