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2-9-8 10:08 |
---|
|
双硫醒样反应救治
双硫醒样反应(Disulfiram Like Reaction)又称戒酒硫样反应, 在临床上并非罕见,若对本症认识不透彻,可导致误诊误治,贻误患者病情。自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以来,在临床工作中接诊36例戒酒硫样反应的患者,经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男30例,女6例,年龄18岁~48岁,平均年龄32岁。36例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平素饮白酒量在50 ml~250 ml,平均200 ml,或啤酒量500 ml左右,均无药物或食物过敏史。均在饮酒前24 h~48 h内口服或静点药物,头孢菌素28例,甲硝唑4例,呋喃唑酮1例,呋喃坦啶1例,奥美拉唑1例,磺胺类1例,药物剂量为成人常规剂量,发病前饮酒量低于平素常饮量,饮酒后0.5 h~1 h发病。患者出现反应时所饮酒分别为白酒、啤酒或红葡萄酒。
1.2 临床表现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和饮酒量成正比。轻度双硫醒样反应27例,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结膜充血、面部发热、搏动性头痛、心悸,心电图正常;中度双硫醒样反应7例,除上述表现外,还有胸闷、口干、出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轻度烦躁、头痛较重、气促等,心电图呈窦性心动过速;重度戒双硫醒样反应2例,除上述表现外并出现为呼吸困难、胸痛、烦躁不安、精神异常、癫痫样发作、低血压,心电图呈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
1.3 救治经过
使患者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对严重呼吸困难者行气管插管以维持呼吸功能;给予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及电解质浓度,如有异常及时处理;静脉点滴大剂量维生素C 3 g~5 g;应用抗组胺类药物,肌肉注射非那根或苯海拉明25 mg~50 mg;地塞米松5 mg~10 mg静脉推注;给予葡萄糖盐水静脉点滴,血压偏低者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路,给予生理盐水、林格氏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快速静脉点滴,经大量补液血压不升者可给予多巴胺或间羟胺静脉点滴;抽搐的患者给予安定5 mg~10 mg,稀释后静脉推注或肌肉注射;有精神症状者,给予氟哌啶醇5 mg肌肉注射;对顽固性呕吐者,给予甲氧氯普胺10 mg静脉推注,维生素B6 200 mg~1 000 mg静脉点滴。
2 结果
经救治所有患者在15 min~2 h内症状缓解至消失,心率、血压恢复正常,肝肾功能指标及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心电监护示ST T一过性异常均恢复。
3 讨论
3.1 对双硫醒药理作用的认识
双硫醒又称戒酒硫,酒畏等,外观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固体,临床用于慢性酒精(乙醇)中毒者的脱瘾治疗。乙醇进入体内后,约10%由呼吸道、尿液和汗液以原形排出,其余90%在肝脏内代谢。经肝脏代谢的乙醇约80%通过乙醇脱氢酶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约10%通过肝细胞微粒体乙醇氧化酶CYP2E1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其余10%由过氧化氢酶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1]。而乙醛脱氢酶(ALDH)活性大,可把高剂量乙醛快速氧化为乙酸,乙酸进入枸橼酸循环,最后变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双硫醒进入人体后,通过抑制两种重要的酶而发生作用。双硫醒可与人体内的神经细胞、肝细胞、肠黏膜、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ALDH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使之失去酶的活性。其主要的作用发生在肝脏内,它抑制ALDH的活性后,使乙醛转化为乙酸的反应受阻,体内乙醛蓄积,血中乙醛浓度升高5倍~10倍,从而引起一系列乙醛中毒的症状与体征,称为乙醇 双硫醒反应(乙醛蓄积综合征)。一般于饮酒后15 min~20 min出现,持续约0.5 h~1 h。此表现在大多数人身上呈自限性,无需处理。双硫醒的另一作用是通过其代谢产物抑制多巴胺β 羟化酶而产生,使体内多巴胺浓度增高。两种重要的酶被抑制从而引起一系列血管运动性和神经精神症状。服用此药期间,一旦饮酒即出现特征性的双硫醒反应,可望建立对酒的条件厌恶反射。
3.2 双硫醒样反应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某些药物含有与双硫醒相同的双硫结构,进入人体后具有与双硫醒一样的作用,这类药物常见的有头孢菌素类、甲硝唑类、呋喃类、灰黄霉素、氯霉素、酮康唑、阿米替林、水合氯醛、磺酰脲类、磺胺类、苯乙双胍、奥美拉唑等。患者在使用上述某种药物后饮酒,该药物抑制了乙醛脱氢酶和多巴胺β 羟化酶活性,导致乙醇氧化代谢的中间产物—乙醛在体内大量蓄积,体内多巴胺代谢受阻浓度升高,致使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外渗,并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使神经末稍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 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从而出现一系列血管运动性和神经精神性症状。患者可出现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面部发热、皮肤潮红、结膜充血、荨麻疹样皮疹、出汗、口干、心悸、胸闷、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下降、直立性虚脱、视觉模糊、烦躁不安、精神错乱、癫痫样发作,严重的病例可导致神志不清、呼吸抑制、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惊厥、高血压危象、脑出血、心肌和肝肾损害、蛋白尿等。这些症状一般在饮酒后 5 min~10 min内出现,最快的2 min,最慢的4 h,持续反应时间为0.5 h至数小时,反应的程度与用药剂量和饮酒量成正比,儿童、老年人及过敏体质者更严重,如抢救不及时,也可引起死亡。这些药物抑制酶的作用是可逆的,一般在停药后14 d~20 d左右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因而不但在用药期间不能饮洒,停药后20 d之内也不要饮洒,心脏病和脑血管患者更应特别警惕。白种人、黑种人和亚洲人的ALDH中含同工酶的比例不同,这影响到乙醛的代谢效率,约50%的亚洲人的ALDH没有活性[1],因此他们饮酒后会出现上述反应。
3.3 诊断救治中的注意事项
有些患者病史隐匿,在使用上述药物期间无明确饮酒史,进食富含酪胺、多巴胺、5 羟色胺、组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3,4一二羟苯丙氨酸等成分的食物或发酵、淹渍食品可导致本症的发生;另外使用含有乙醇的注射液和酊剂或其他制剂也可导致本症的发生,对此类患者要一边积极对症救治,一边详细询问病史,以免误诊误治。要注意与乙醇中毒、食物中毒、药物过敏、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等疾病的鉴别诊断,必要时检测血中乙醛浓度以明确诊断。对血压过高或过低者慎用非那根,因该药有引起血压过高或过低的副作用;控制精神症状时对血压过低者禁用氯丙嗪,因该药能阻断α受体使血压进一步降低。因该症的实质主要是由于乙醛蓄积中毒引起,与急性乙醇中毒机制不同,主要救治措施是勿让患者继续饮酒,补液以促进乙醛排出,辅以对症支持治疗,无需应用常用的解酒药物纳洛酮[2]。
3.4 降低本症发生率的对策
本症的发生多数情况下是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本症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责任心不强,对患者宣教不到位;有一部分病例是由于患者不听从医务人员劝告而造成的。故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本症的认识水平,增强责任心,耐心告诫患者,用上述药物必须禁酒,禁用含乙醇的食物或含药物。
【参考文献】
[1]李德焕.毒理学基础[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