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gryx 于 2011-8-21 10:13 编辑
“反应停”被赋予新生命
作者:艾彤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1-08-01
沙利度胺又名"反应停",上世纪50年代作为治疗癫痫的药物问世,疗效欠佳,但因被发现有镇静止吐效用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妊娠妇女的早孕反应。1961年,此药物在多个国家被发现可导致胎儿发育畸形,因而被撤出市场。
然而,此后数十年,世界各地的学者们一直没有放弃对沙利度胺的研究。1998年,因在治疗麻风结节性红斑上的独特疗效,沙利度胺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重新用于临床。此外,沙利度胺还在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
■ 最新研究
2011年7月25日,《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在线发表我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戈之铮教授等的一项开放、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证实沙利度胺治疗胃肠道血管畸形(GIVM)所致难治性出血患者长期有效。
血管畸形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常反复或持续发作,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而常规治疗又难以奏效。为了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者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此项研究,历时8年,纳入55例反复出血的胃肠道血管畸形患者,随机分为沙利度胺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随访观察39个月。
结果显示,沙利度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止血有效率分别为71.4%和3.7%(P<0.001);而完全止血率分别为46.4% 和0%(P<0.001)。此外,在患者输血率、总住院率、因出血所致住院率以及年化出血次数、出血持续时间、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量、因出血住院次数和住院天数等各参数改善程度方面,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 连线作者
论坛报: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采用沙利度胺抑制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抑制血管生成是其中重要的机制,这是否也是其治疗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的机制?
戈之铮教授:沙利度胺治疗血管畸形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① 抑制血管生成;② 抑制机体免疫应答,抑制局部炎症反应。
研究发现,沙利度胺是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其致畸作用亦与抑制胚胎期血管生成有关。沙利度胺抑制血管生成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而得以实现的。VEGF是动静脉、淋巴管等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原,但对其他类型细胞缺乏有丝分裂活性,其在血管壁有很高的表达。
此外,沙利度胺也是一种免疫抑制剂,能通过活化核转录因子(NF)-κB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生成和表达,抑制局部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壁通透性,减少渗出,修复和重塑血管,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论坛报 :您的研究显示,沙利度胺治疗GIVM疗效显著,但是鉴于其安全性,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些什么?
戈之铮教授:首先,因其潜在致畸毒性,应排除所有有妊娠可能的妇女;此外,需特别注意有无手足麻木、疼痛、针刺感,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停药或予以对症处理,防止外周神经病变的发生;服药期间的随访极为重要,尚须注意皮疹、嗜睡、头昏等不良反应,并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患者伴有乏力、外周肢体水肿、头痛、眼干等轻度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