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作用几何?
来源:医药经济报 文/袁修美 〈副主任医师〉
日期:2009-08-13
人体缺乏维生素C时,骨、牙和毛细血管壁等组织的间质形成不良,易发生出血;维生素C对正常造血功能、心肌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维持,对蛋白质、糖和血脂代谢,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一些神经传递的化学介质的合成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并可促进机体的抗体形成。维生素C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对机体的氧化与还原以及细胞呼吸都有重要意义。
维生素C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其临床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对其作用不能盲目夸大,应科学看待其在临床使用中的功效。
抗癌问题
据实验室研究结果,认为维生素C具有抗癌作用的报道不少。有人给家兔喂饲萘胺以引起膀胱癌,如同时加用维生素C便能收到预防的效果。也有研究证实,当食物中缺乏维生素C时,可引起组织中透明质酸酶的释放,从而导致组织破坏性病变的扩散,癌细胞增殖,因而认为维生素C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有人研究甲基苄基亚硝胺能引起动物食道癌,而维生素C则能抑制这种化合物的生成;并发现食道癌发病率高的地区,妇女尿中亚硝酸盐(与癌肿发生有关)含量高,如给予维生素C可减少尿中亚硝酸盐的排出量,因此提出维生素C可能对预防癌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但是,维生素C的临床应用究竟有无防治癌症的作用,迄今尚无人作出肯定的回答,而有人把它作为一种成熟的抗癌药推广应用,目前是缺乏临床依据的。
对冠心病的疗效
动物研究显示,豚鼠缺乏维生素C可加速高胆固醇血症的出现,动脉显示出典型的粥样硬化的形态学改变;如给予维生素C可降低血清胆固醇,使损伤的动脉恢复常态。喂饲胆固醇饲料的家兔如同时给予维生素C,能阻止高胆固醇血症和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用人工方法造成动物心肌梗死,梗死后24小时大量灌注维生素C,可加速梗死区的修复,改善心脏功能。
多数临床观察认为,维生素C对降低血清胆固醇和防治冠心病有一定作用。冠心病病人每日静脉注射0.5~1克维生素C 10~30日,可使半数以上病人的血清胆固醇含量明显下降。如更长期地给药,甚至可缩小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防止心肌和脑栓塞的发生,使患者心绞痛症状减轻。
但也有完全相反的意见。有人指出大剂量维生素C(每日1克,共41周)治疗后血清胆固醇普遍升高,并发现死于冠心病者比死于非冠心病者心肌中有较高的维生素C浓度,因此认为用大剂量维生素C有可能加重已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防治感冒
大多数研究证实,维生素C在预防感冒、减轻症状及缩短病程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健康人每日服0.5~1克对感冒有一定预防效果,每日服4~6克对感冒有治疗效果。感冒症状愈重,治疗所需的维生素C剂量也愈大。每日服200毫克时对感冒无防治作用。
治疗感染性疾病
维生素C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感染性休克的辅助治疗,有促进抗体形成、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白细胞吞噬作用、抗炎抗过敏等作用。大剂量(每日2~3克)维生素C与抗菌药合用,可增强抗菌药的效果,减少抗菌药用量和不良反应。
促进刨伤愈合
据观察,许多疾病如烧伤、骨折、手术后、溃疡病等,均可使血中维生素C含量下降。维生素C缺乏时,胶原纤维和组织间粘合质形成可发生障碍,肉芽组织和毛细血管的新生不佳,使伤口和骨折不易愈合。故一般认为处理任何创伤均宜给予维生素C,开始几天每日500毫克,以后每日100毫克,直至创伤愈合为止。
治疗肝胆疾病
肝功能严重障碍时,肝脏中维生素C含量降低,形成出血倾向。故维生素C可作为肝炎、肝硬化和肝性昏迷的辅助治疗药。每日1~3克,加于等渗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能减轻肝细胞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肝糖原合成,增强肝脏解毒能力,加强肝细胞的抵抗力。有人认为维生素C与维生素K、E合用,对肝炎效果更佳。
其他
维生素C如用于治疗贫血、过敏性疾病、变性血红蛋白血症、各种出血倾向、工业化学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和精神病等,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功效。
最后应该强调,维生素C对于坏血病以外的疾病,一般并无特效,如果盲目地长期大量滥用,是极不妥当的。因为维生素C并非完全无害,过量口服可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大剂量还可严重地破坏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引起其他有害作用,并能使尿中的草酸盐增加,有形成结石的可能性。静脉注射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大量静脉注射还有引起血栓形成和突然死亡的报道。对乳儿给予大量维生素C,往往出现疲乏、不安、浮肿、肠蠕动亢进、消化不良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