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社会化,医院成输家?我看未必!
导读 阿里健康的一系列手笔来势汹汹。关于药品流通业的文件里,也明确提出“保证患者的处方知情权和购药选择权”。可以推断,即便阻力很多,这个大趋势不会逆转。在未来的变革中,医院是否必定成为输家?未必!
如果门诊电子处方社会化终端篇是讲好处的话,那么多数人会质疑该项目的可行性。毕竟在医院看病买药已经几十年都这样过来的,这个过程中牵涉的利益相关方非常多,有政府监管部门、医保支付部门、医院管理、商业配送、药店营销、执业药师服务、患者用药安全等等问题。
尤其是医院管理环节的转变最大,牵涉的利益也最大,因为一旦门诊电子处方社会化,药费收入将会减少,导致医院总收入减少,有哪些弥补措施?其次,部分执业药师面临下岗,药学专业如何发展?
从以上提到的问题,我认为一句话可以概括: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医院管理者要积极看待目前改革形势,靠卖药获得收入和利润不是“上头”的意思。以美国为例,医院药占比10%不到,原因一方面是医疗费用较高,另一方面就是多数口服药不在医院销售,在社区药店完成,卖药这块业务不是医院核心竞争业务。
与其等到药费收入不能养活大家之前,先考虑挥泪斩马谡-外包。如果有这样的企业愿意来接手,那么医院至少目前还可以向该企业进行谈判,要求获得合理的利润。
其次,如果外包利润不足,那么参照福建三明医改,医院管理者还可以借此机会和主管部门协商,把医疗服务费用价格提上来。不过前提是医院管理者能否拿出提多少的依据,譬如不同等级医院,药费减少了,那么挂号费、手术费等各项目费用该提高多少,不能信口开河,需要进行计算,合理的标准是患者就医总费用比改革之前要减少,以达到减轻患者负担的目标。
如果减少药费,其他费用不增加,医务人员不会满意,也没达到改革目标。这样的改革措施,一家医院或少数医院是不能完成的,理想情况是以城市或地区为单位,总体协调。
再次,就是人员的安置问题。药剂科在各个医院内,基本都是人数最多的科室,其中占多数都在药房,尤其是门诊药房人数最多,执业药师分流了,医院用人成本自然就降低了。从历史上来看,药剂师的学历是参次不齐的,早期的有中专毕业,90年代之后的本科毕业的就多了,现在还有硕士博士在发药。
现在一旦改变,这些人的去留就是一个难题。从社会化角度,这些人多数会去药店继续执业。如果从药剂科发展来看,药学研究、临床药学等工作还是需要人才,他们中的有些人因此还会留在医院,这是医院要考虑的,留多少人,药学如何发展。
最后,医院还需要承担社会药店不做的事项,譬如罕见病的药物、急救药物等储备;输液、注射等功能;药物浓度监测、不良反应监测等与临床配合职能。
此时的医院药学服务会比社会药店的服务更有专业上的优势,同时还可以为社会药店的药师们进行专业指导(当然不会是免费的),回过头来社会药店药师会根据患者情况决定要患者回医院进行诊治,向医院医生、药师提供患者在社区的用药情况。也就是说,人分流了,但药学专业没有分流。
从表面上看,门诊电子处方社会化对医院不是好事,收入下降、人员分流,但如果从医疗的合理配置来看,医院应该要考虑自己的重点在哪里,需要投入的优势又在哪里,千万别抱着芝麻,丢了西瓜。
套用现在的流行语 未来和你竞争的对手不一定是你看到的。就像现在的打车软件把交通广播电台给PK掉了,司机师傅都忙着看打车软件,哪有功夫听广播。医院把精力集中在医疗的优势上,满足患者诊疗的核心需求,患者满意了,利润自然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