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2-9-16 09:07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如何解决科学家姓名的歧义问题已经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而利用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号(ORCID),可以解决这一困扰。”在今天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ORCID 中国服务与科学家国际化识别暨 iAuthor 签约和启动仪式”上,该中心主任张晓林说。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论文迅速增长,发表论文总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根据 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统计,2013 年,中国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为 23.14 万篇。
但这些论文究竟是由多少研究者撰写出来的?答案很难给出。
ORCID 行政总裁 Laurel L.Haak 指出,英文期刊在接收中国作者论文时,有些名字会让编辑很困惑,比如王伟或者王威,英文名字都是 WEI WANG。
其实,国外的作者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比如女性研究者结婚后,可能会跟随着丈夫姓,那么如何判断两人是否为一人?这个时候,主流的方式是通过“科研人员身份证”,来避免姓名的混淆,即赋予每一位研究者一个特别的研究者学术身份证。这样既可以消除作者名字的歧义,又可以提高数字环境下的信息发现准确率。
事实上,汤森路透和爱思唯尔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分别开发了 Research ID 以及 Author ID 试图解决问题。
“但这两种平台都是强调作者从数据库的认领,强调作者在数据库的个性化展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刘筱敏指出,基于成果的认领才是相对更好的解决手段。
刘筱敏说,ORCID 是一套免费的、全球唯一的 16 位身份识别码,目前会员已经包括 120 余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基金组织以及科研机构。
张晓林说,此次与 ORCID 签署合作协议,将保障中国科学家永久持有“国际学术身份证”,即 ORCID 号,促进中国科学家与全球学术界的接轨。
为了方便科技工作者获得身份认证,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了 ORCID 中国服务平台 iAuthor,研究人员只须在平台上注册就可以申请获得 ORCID 号,进而编辑个人信息,管理个人科研产出。
刘筱敏说,为了方便中国本土科学家,iAuthor 作了一些调整。同时研究者还可以在平台上展现个人信息,进行个人成果管理。
为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信息,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致力于跟更多的数据库合作,比如说与 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以及 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合作,形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两大核心产品,生成成果列表,使得作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影响力。
据介绍,目前,已经有 5557 位研究者在 iAuthor 上拥有了个人专门的身份证号。
体验者表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推动国内学者获取 ORCID 这一国际学术身份识别号,符合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而且出现得很及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