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4-9-9 10:45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人民日报》消息)有毒中药往往具有独特疗效,其毒性成分就是其药效成分。中医历来推崇“以毒攻毒”理论,有毒中药治疗沉疴大疾
附子,历代医家及本草著作皆言 “有毒”、“有大毒”。 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将附子列为“多毒,不可久服”之“下”药。现代研究表明,附子含有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等毒性成分。
已故全国名老中医李可善用附子,有毒的附子成了救命药。他认为,“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药救之所在。”
一名65岁男性患者,心肌扩大,不能平卧,呼吸难以接续,面色灰暗,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汗出如油,舌红光无苔,脉浮虚大而数(260次/分),血压已测不出,气息奄奄,危在旦夕。李可连开三剂药:第一剂药中附子200克,病势未转;二剂时附子加至400克,稍稳定;第三剂附子加至500克,病势开始趋缓,四肢转温,脉亦变缓(90次/分),血压160/70毫米汞柱,调理1周后出院。
“是药三分毒,无毒不入药”,中医对中药的毒性早有认识。《神农本草经》就将中药分为上、中、下品。《中国药典》2010版收录常用中药材和饮片,包括有毒中药73种,大毒性品种10种。
中医历来推崇“以毒攻毒”理论,即以有毒中药治疗沉疴大疾。唐代王冰也说:“辟邪安正,唯毒乃能,以其能然,故谓之毒药。”明代名医张景岳认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有毒中药往往具有独特疗效,其毒性成分就是其药效成分, 如现在已得到世界公认的治疗白血病的砷制剂、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马钱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雷公藤等。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王承德说,有毒中药才是好中药,非一般平淡药能取代。砒霜、附子、麝香、川乌、大黄、雄黄、朱砂、马钱子等,能力挽狂澜,攻克顽疾,运用得当,每获奇效。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有毒的药,越是有效的药,越是好药。
在中医里,“毒”性指药物的偏性,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治疗疾病的实质是祛除致病因素,调整人体机能。根据药性的峻猛程度,亦即大毒、常毒、小毒、无毒之分,决定方药的轻重、大小。特别是作用猛烈的药物,使用时更宜恰到好处,以除病而不伤正为度,最大限度地保存正气,消除病邪,收到良好的疗效。
王承德指出,中药有毒物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毒成分为非有效成分,如半夏、白果、苍耳子等都含有无治疗作用的有毒成分,把它们去掉可以防止中毒;二是有毒成分便是有效成分,即以其毒性来治疗疾病。马钱子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如将其去掉则药效丧失,若使用生药又会引起中毒,只有降低其有毒物质的含量以减少毒性,保持一定的药效。因此,有毒的药物用之得当可以防治疾病,用之不当则会中毒。他认为,“药”与“毒”是对立统一的。中药毒药既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也有治疗疾病的一面。正确把握和认识中药毒性,无疑对临床安全用药有所裨益。
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通过炮制或配伍来减轻或消除。辨证用药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轻毒性。如不辨证用药,无毒中药也会产生毒副反应
中药临床使用一般有3种方法减毒增效:一是炮制减毒。通过特殊的炮制工艺,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性;二是中药配伍减毒。在中医临床上,不是单用其中一味药,而是多种药物联合作用,实现减毒增效;三是有毒中药按处方药管理。凡有毒的中药,在遴选过程中都不会划入到非处方药物中,此类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中药经过炮制能降低或消除毒性,保留药理活性,增强疗效。马钱子用于祛风定痛、舒筋活络,未炮制前含有生物碱士的宁,含量最高,毒性最大。经砂烫和油炸炮制后,总生物碱含量相比分别下降7.9%和8.4%,其毒性下降48.5%和52.2%。
王承德说,有毒中药经过炮制可消减有毒成分的含量,破坏或改变其有毒成分的化学结构,与特定的炮制辅料起解毒作用,破坏共存酶的活力,防止其酶解作用等。可见,规范炮制有解毒、减毒、制毒和增效的作用。
有毒中药的毒副作用,可通过恰当的配伍来减轻或消除。中药方由多味中药组成,配伍讲究“君、臣、佐、使,生克制化”,或增强药效,或制约毒性,实现疗效最好、最安全。
王承德介绍,药理研究证明,附子、干姜、甘草组成的四逆汤,其毒性大大低于附子单用。如十枣汤用大枣来缓和甘遂、大戟、芫花的毒性。毒性中药应用重视配伍,提倡“若有毒宜制”,通过药物之间的配伍来制其毒性。
中国中医科学院柳长华研究员表示,毒性的中药不会单独使用,而是与其他味药配伍,保证复方药在发挥总体疗效的同时,将其中单味药可能产生的毒性降到最低。
合理久煎、减毒存效,是诸多医家应用有毒中药的可靠经验。经较长时间煎煮,有毒成分被挥发或水解而减低,有效成分仍可保留发挥治疗效用。细辛有毒成分为挥发油中所含的黄樟醚,有效成分为挥发油中所含的甲基丁香酚。实验表明,细辛经煎30分钟后,煎汁中还保存一定量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而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则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毒害。
有毒中药的应用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并且中病即止,不可过服。如朱砂用量从0.2克开始,之后逐渐加量,但最大剂量不应超过1克,而且不能过久或持续服用。
王承德指出,有毒中药安全范围窄,常用量小,稍有不慎即可导致中毒,因而对其剂量要严格控制。既要限制每次用药的剂量,还要限制用药时间,把握用药的总剂量,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患者出现中毒反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解毒措施。
他强调,辨证用药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轻毒性。如不辨证用药,无毒中药也会产生毒副反应。辨证施治包含辨病、辨证、辨人、辨地域、辨时间、辨民族,做到明其利而用之,知其弊而制之,扬长避短,如此用药可达最佳效果。
中西医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不能用西药的安全标准评价中药。应积极引进毒理学先进技术和手段,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毒性评价体系
近年来,中药“有毒”风波频频发生。其主要原因在于,中西医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很多人用西药的安全标准评价中药。中药究竟有毒没毒,始终说不清、道不明。
有的专家提出,中药企业必须加强基础性研究和药品上市后再评价,拿出可信服的科学数据。企业是药品的第一负责人,应对产品投资进行研究、通过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拿出数据证明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
持不同观点的专家认为,中药的药理和毒理研究不能借用化学药品的方法思路,中药多种成分共同发挥作用,安全性研究具有特殊性,毒理学研究需要大量验证工作。再加上中药企业资金投入巨大,大多数企业负担不起。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2年统计显示,西药不良反应率占81.6%,中药占17.1%。从数据来看,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钱忠直说,从临床看,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西药,并且严重不良反应较少。
事实上,我国有关部门一直对中药实施严格监管。在中药新药注册管理方面,已经制定中药安全性评价指南,并建立覆盖全国范围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重点研究建立适合中药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及其质量控制标准。
钱忠直强调,药品“有毒”的结论必须有大量严格规范的临床报告,由国家药典委员会专家研究。得出结论后,再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报告,其他机构没有资格随便发布一个药品“有毒”的结论。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叶祖光认为,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有效成分的模糊性、配伍的整体性,增加了人们对中药毒性研究和认知的难度。他建议,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应积极引进毒理学先进技术和手段,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毒性评价体系。
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张世臣介绍,中药毒性研究应另辟蹊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砒霜为例,砒霜是一种无味的白色粉末, 化学名为三氧化二砷, 100毫克就可致人死地。这味在古代常被用于“谋财害命”的毒药,现在是治疗白血病的良药。1999年在我国上市, 2000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
王承德认为,运用重金属类中药防治疾病,中医临床一直沿用至今。尤其是在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上更有独到之处,引起国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所以,中药毒性研发不应受西医束缚。(原标题:科学认识中药“毒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