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蒽环类心脏毒性,应早期监测
|
| 文 沈志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教授) | | 蒽环类药物,如阿霉素、柔红霉素等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常是一线治疗方案,其抗肿瘤疗效确切,安全性也日益受重视。
蒽环类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是其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往往呈进展性与不可逆性,且第1次使用就可能造成心脏损伤。因此对其引起的心脏毒性反应做到早期监测,提前预防尤为重要。
蒽环类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急性毒性多在给药后的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常表现为心内传导紊乱和心律失常,极少数病例表现为心包炎和急性左心衰。慢性毒性在化疗后的1年内发生,表现为左心室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心衰。迟发性毒性在化疗后数年发生,可表现为心衰、 心肌病及心律失常等。其中,慢性与迟发性毒性与其累积剂量呈正相关。但也有研究发现,即使低剂量蒽环类药也可引起心脏毒性,因此,并没有绝对的安全剂量,其原因可能是存在个体差异。所以,使用蒽环类药物时应注意监测有无心脏不良反应发生,并根据评分判断严重程度,必要时采取药物治疗。但重点在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心脏毒性监测的常用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肌酶、心脏超声等。心电图与心肌酶谱具有简便、易行、经济的特点,可作为常规定期检测,但特异性差。超声心动图可以预测心力衰竭,但对早期未出现临床症状的心脏损伤不够敏感。肌钙蛋白特异性较高,可用于监测早期心脏毒性。而脑钠钛可作为客观指标判定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引自《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