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4-8-13 09:37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核心提示】从伤医、辱医,到杀医,医生这一职业,从“最高尚”到“最悲催”,如今恐怕还要被贴上“最危险”的标签。哈尔滨杀医案波澜未平,半年不到,深圳再次发生伤医血案,尽管尚未有医护人员死亡,但从事件造成4人被砍伤,其中一名护士更是身中20余刀来看,深圳伤医案的暴力与惨烈程度,仍然有过之而无不及。
昨日上午,一名43岁的男子在深圳鹏程医院候诊时突然拔出菜刀,将一名耳鼻喉科医生砍伤后,再伤一名女导医和一名保安,随后挟持一名护士狂砍,护士身中20余刀。目前,4人均被送医院治疗,暂无生命危险。(《南方都市报》9月4日)
从伤医、辱医,到杀医,医生这一职业,从“最高尚”到“最悲催”,如今恐怕还要被贴上“最危险”的标签。哈尔滨杀医案波澜未平,半年不到,深圳再次发生伤医血案,尽管尚未有医护人员死亡,但从事件造成4人被砍伤,其中一名护士更是身中20余刀来看,深圳伤医案的暴力与惨烈程度,仍然有过之而无不及。
杀医伤医案的频发发生,已经引发了太多的讨论。究竟是什么让救死扶伤之地反而成了暴力伤医的场所?也不乏冷静审慎的分析。无论是对于当下医疗体制的反思,还是对由此而导致的医患关系继续恶化的担忧,更无一不击中问题的核心。只不过,似乎被“医不治己”所不幸言中,并一语成谶。频发的伤医案,尽管并不能算“疑难杂症”,其病症与病根,也早已被确诊,更不缺治疗方略。奈何,伤医事件仍然以更高的频率,更触目惊心的形式上演。
诚然,体制尽管未必是一块完全啃不动的硬骨头,但指望几起伤医案,个别医护人员的生命和鲜血,便能撼动体制,的确也是过于乐观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医护人员配钢盔之类的做法,一点也不靠谱,但至少目前来看,想要不成为伤医案的受害者,还是要靠医护人员“自救”。
所幸,在这方面,并非毫无经验可循。尽管国内医患关系的不尽人意,常被用来与国外医患关系的和谐作对比。但国外的医患关系,也并非绝无龃龉。例如,美国同样受医患纠纷困扰。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8%的急诊科医生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其工作场所遭受过至少一次言语或肢体上的暴力事件;而另外一个包括了美国65家急诊诊所的调查显示,有20%左右的医生,每周都会在诊所中遇到非法携带刀、枪的病人。为此,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就如何建立一安全的医疗环境,避免和防范暴力侵入,颁布了可操作的指标。其中包括医院大门必须装备金属探测器,以避免凶器入内,同时还将暴力记录患者列入“限制访客”名单。
除了防范暴力伤医的硬件设施和门禁制度之外,医患关系既然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避免其恶化和升级,即便存在制度上的阻碍,也并非完全没有努力改善的空间。在这方面,美国的同行同样给出了示范。解决矛盾的关键是医患之间加强交流和沟通,并进而达成共识。加强交流,也就意味着医生必须具有相当水平的交流技巧。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2012年对医学生入学考试内容进行了大的调整,增加了心理、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容。言下之意,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医护专业技能,还要具备洞察他人情感的能力,只有对患者负面情绪洞若观火,医生才可以因势利导,尽可能地避免医患矛盾的产生。
当然,对于国内医护人员而言,即便具备这样的交流技巧,要想充分与患者沟通,其实仍有难度。放在连轴转尚且还要被抱怨挂号难的背景下,医生能花多少时间与病人交流?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量?既然根本无暇顾及患者的心绪,认为“行凶男子此前毫无征兆”,也就并不意外了。然而,一个治疗鼻病的小手术花了6627元,这个在医生看来很正常,也无需解释的治疗过程,却极有可能已经因为缺乏沟通而丧失信任,而“毫无征兆”也正预示着“不祥之兆”。
相形之下,与国内有着类似医患结构的日本,在舒缓医患关系上的努力无疑值得借鉴。日本医疗机构设专人聆听患者苦恼,收集患者意见,其实相当于为医护人员分担了沟通功能;而常常在医院大厅上演的小型音乐会,更是极大的舒缓了医院的氛围。
一言以蔽之,体制或许不是一日就能改变的,但防范“伤医案”,仍不妨更多从细节做起。(文/武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