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反复胸痛非心病,胃中藏“虾石”
|
| 文 黄文凤 余剑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 | | | 图1 急诊就诊时所查心电图 |
| 图2 患者入院后第4天呕吐出虾尾形胃石 |
| 病历摘要
患者,男,76岁,主因“反复胸骨后疼痛2天,加重5小时”就诊。患者2天来反复发作胸痛,疼痛位于胸骨后中上段,伴胸闷,无放射痛、无心悸、无黑朦,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含服硝酸甘油有时可以缓解。5小时前患者再次发作胸痛,持续不缓解,就诊于我科,心电图(图1)提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V4-6导联ST段压低0.05~0.1mV,aVR导联ST段抬高0.1mV”,故以“急性冠脉综合征”收入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慢性肾衰竭,高脂血症。近1年患者间断出现活动后胸痛,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吸烟40年,每日40支。对头孢过敏。
查体:BP 151/52mmHg,HR 63次/分钟,R 17次/分钟,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1.58×109/L,血红蛋白123g/L,血小板计数(PLT)161×109/L。心肌标志物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0ng/mL,肌红蛋白(MYO)67.2ng/mL,肌钙蛋白I(TnI)<0.05ng/mL,脑钠素(BNP)465pg/mL。血凝分析示:凝血酶原时间(PT)10.4s,纤维蛋白原(FIB)376.848mg/dL,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22.2s,D-二聚体 41.925ng/mL。床旁胸片未见活动性病变。
入院后予硝酸异山梨酯持续泵入扩张冠脉血管、低分子肝素钙抗凝等治疗,并加用乌拉地尔协助降压,监测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的变化。
抗心肌缺血疗效不佳,吐出“胃石”
患者为老年男性,以反复胸痛发作来诊,既往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慢性肾衰竭,来诊时根据心电图表现首先考虑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由心肌缺血所致。入院后积极给予抗心肌缺血治疗,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胸痛仍反复发作,每日3~5次不等,多于夜间发作。但多次复查心电图无动态改变,心肌酶正常。考虑该患者胸痛多于夜间发作,并伴有恶心、反酸、咽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不能除外“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于入院后第3天给予奥美拉唑抑酸治疗,并将硝酸异山梨酯换用地尔硫卓继续抗心肌缺血治疗,患者胸痛发作次数较前减少,为每日1~2次。患者于入院后第4天呕吐出一虾尾形物质(图2),长9.2cm,粗端直径1.7cm,细端直径0.4cm,呈桔黄色,质稍硬,病理检查提示为无组织结构物质。此后患者未再出现胸痛发作,亦可正常进食和活动。追问病史发现患者此前曾进食柿子,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未见异常,观察3日后准予出院。
消化道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
胃石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与胃石的大小、形态、性质及对人体消化、运动功能影响程度等因素有关。患者可以无任何症状,但多数有上腹不适、疼痛、饱胀感、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甚至体重减轻、上消化道出血等。查体上腹部有压痛或不适,有时可以触及包块。主要的诊断方法包括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而该患者消化道症状不典型,突出表现为胸骨后疼痛,且与心绞痛发作类似,导致临床误诊。
提高胃内pH值,帮助胃石自溶
胃石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3种:
1. 内科保守治疗。植物胃石,可以给予提高胃内pH值药物,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或同时给予碱化胃液的药物,如碳酸氢钠可使胃石自溶。
2.内镜下碎石取石是一种替代外科手术的有效方法。内镜下胃石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胃石的性质。毛发胃石要求碎石达到适当大小后,必须全部经口取出;而非毛发胃石要求碎石到直径<1cm大小,才能安全经消化道自行排出。
3. 外科手术是传统的经典方法,因内镜下治疗的广泛开展,需外科手术取石的情况越来越少。
知多点<<<
胃石是如何形成的?
胃石是胃内形成的异物凝固块或硬块,既不能被消化,也不易通过幽门。按胃石的组成可分为植物石、毛发石、乳酸石、混合性胃石等类型,其中以植物石最为常见,多由于空腹时进食大量柿子、黑枣或山楂引起。该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果胶鞣酸等,在胃酸作用下,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构紧密的鞣酸蛋白,在胃内沉淀,再与不易消化的植物纤维粘合在一起,形成胃石的核心;另一个形成结石的原因是胃的蠕动功能减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