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4-11-10 17:41 |
---|
|
临床药师网(linyao.net)免责声明
禁止发布任何可能侵犯版权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侵权后果;提倡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低俗不良违法有害信息。
【摘要】 药物本身有毒、品种混淆、炮制或煎煮不当、剂量大或长时间连续服用、中药剂型和滥用、中药间或中西经间配伍不当、个体差异、环境、心理等因素都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要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使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医药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 中药/副作用;中药/毒性;体征和症状
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认为中药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多吃也无碍,少吃也无妨”“中药比西药好,毒副作用小”,但常把握不准中药服用剂量,甚至认为多吃中药病就会好得快。但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无毒的中药应用不当也可成为害人的毒药。据已经披露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显示: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中药已成为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三大祸首”[1]。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和有些企业广告的推波助澜,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因此必须改变中药安全无毒的旧观念。
1 影响因素
1.1 药物本身有毒 药物的毒性大小、是否出现毒性反应主要取决于用量。国务院令中确定的28种毒性中药,植物类中如生半夏、生南星、草乌头、巴豆、天仙子等;动物类中如蟾酥、斑蝥、青娘子、红娘子等;矿物类中如砒霜、水银、雄黄、红粉等,这些药物本身有毒,使用不当可使人致命[2]。
1.2 品种混淆 中药的同名异名的现象严重,加之不同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容易造成不良反应。如柴胡,商品有北柴胡、南柴胡,现在发现东北出现一种大叶柴胡冒充北柴胡销售,虽是同科同属,但其根及茎有毒,不少人误服后出现了恶心呕吐、阵发性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另如某医院在配制中药制剂时,错把广豆当成山豆入药,造成许多患者中毒。自1993年比利时报道“中草药肾病”以来,国内医药界对中草药引起肾脏损害已有所重视。实验检测证明,比利时的减肥制剂中的防己是汉防己和有毒的广防己的混合物,广防己中含有马兜铃酸,是引起肾脏中毒的祸首[3]。
1.3 炮制或煎煮不当 很多中药需要经过炮制加工以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但如果炮制不当则易引起中毒。以朱砂为例,传统加工时需要水飞,即不断加工研磨才能得到红色细粉的正品,而现在采用机械加工,使用球磨机研磨后,所得细粉发黑,说明已有游离汞产生,使用此类朱砂可使患者中毒;另如何首乌,若是补肾用的,则须用黑豆浸泡,否则,它的作用即变成润滑大便,成为泻药,不但补不了肾,还会有不良反应。含有毒性的中药如乌头,煎煮时强调久煎;试验证明,附子煎煮愈久,强心作用愈显著,毒性愈低,其强心作用与其所含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有密切关系。而有些中药如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毒性增加越显著[4]。
1.4 剂量大或长时间连续用药 毒性最大的砒霜,只要在安全有效的剂量内合理使用,是不会引起中毒的,而历代认为无毒的人参、五加皮、火麻仁等,因服用过量,亦有致人中毒,甚至死亡的报道。很多中药服用时间过久,容易出现依赖性和蓄积中毒。如服用朱砂安神丸可以降血压、安神,但服用过久,可以造成慢性汞蓄积中毒。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中成药也含有朱砂,不宜长期服用。西洋参、人参等滋补类中药长期服用易致脾阳虚衰、心房纤颤等不良反应,不宜久服。国内有成人内服40 g人参煎剂致死的报道,长期(1月-2年)服用人参,会出现“人参滥用综合证”,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咽喉刺激感、欣快感、烦躁、体温升高、皮疹、出血、晨泻、水肿等。有文献报导,党参用量过大(每剂超过60 g),可引起病人心前区不适和脉律不整,但停药后会自动恢复[5]。
1.5 用药途径 以口服、肌注和静滴为主的现代中药制剂,其中肌注和静注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较易发生不良反应,而口服刺激药物则易引起胃肠不适。天津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2007年第二季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发现,中药制剂的药品不良反应占到报告总数的22.6%,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中药制剂引发的不良反应的占40.4%,口服用药占59.8%。主要品种为双黄连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寒颤、高热、呼吸困难、心悸、血压下降、皮疹、瘙痒等。
1.6 滥用中药 如病人不遵医嘱,擅自服用药物;广告误导,认为中药无毒,可以防病强身等,都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1.7 中药配伍不当与相互作用 许多中药是不能混用的,否则会产生毒性或严重的不良反应。针对中药的毒副作用,古代医家在实践中总结了“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在保证有效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减少药味数。另外,一些中药服用时也有饮食上的禁忌,如地黄、何首乌忌葱;土茯苓、威灵仙忌茶;鳖甲忌苋菜;蜂蜜忌葱等。
1.8 中西药不当配伍 临床中西药配伍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扩大适应范围、减少用药量、缩短疗程;但是,如果配伍不当,会使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或毒性增加。其中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某些中西药配合应用时,可发生药理性相互作用使毒性增强,导致疗效降低。如四消丸等含大黄的用于泻下的中成药,不宜与新霉素、土霉素等搭配,因肠道细菌被抗菌素抑制而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2)改变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某些中成药与西药配合使用后,会发生物理、化学性质变化,使药物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含石膏、白矾、赤石脂等的中成药,如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白凤丸等均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等同服,因为这些药物中的钙、镁、铝等金属阳离子可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形成稳定的难溶性络合物,使其吸收量减少,生物利用率下降,减弱其抗菌效果[6]。
1.9 病人个体差异 性别、年龄、生理病理状况等个体差异均会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如附子的内服常用剂量为3 g-5 g,但也有服用9 g即发生中毒反应,而有的人煎服用20 g亦无不良反应。
另外,环境、心理等也是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7]。
2 主要表现
副作用(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刺激)、毒性反应(也称过敏反应,包括皮肤过敏、过敏性休克、胃肠过敏等)、继发反应及后遗反应、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依赖性、习惯性、成瘾性等其他反应都是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资料统计表明:中药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可见于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以消化系统居首,以变态反应最为多见[8]。
3 常规处理
3.1 应急处理 危重病人一面抢救,一面详细了解病史和记录病情并进行体检及护理,收集呕吐物、大小便等送检;要让患者卧床休息,不能饮开水和酒类,让患者饮冷的糖水,若失水应适当补液等。
3.2 对症处理 由于中药的种类多,剂量、中毒方式、个体差异、处理速度等,对预后均有影响,且药物所含成分不同,对不同系统、不同组织、不同器官的亲和力不同,其分布也有差异,出现的症状也有所偏重,所以应及时地对症治疗,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产生。
3.3 辨证处理 有毒中药,作为一种外来的邪气,当其进入人体时,因破坏了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导致脏腑功能失常,升降失调,从而出现寒热虚实诸症,所以应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正确分清病人是热毒闭脱期或恢复期,进行辨证处理。
4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西药不良反应日趋明朗的同时,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中药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重视。目前,国家已采取成立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等措施,对中药不良反应进行管理、监测和预防。只有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努力降低或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才能使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医药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中药现代化[9]。
【参考文献】
[1]王光明,王志高.中药不良反应的成因与对策[J].四川中医,2007,4:35.
[2]张 育.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医药论坛,2007,5:13.
[3]姜玉芹.中药不良反应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学,2007,14:100.
[4]张延模.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21,286.
[5]苗明三.中药不良反应及救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6,23,32,54.
[6]雷招宝.药品不良反应知识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10.
[7]朱 敬,娄红祥.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及其预防[J].中国药物警戒,2007,4(2):2829.
[8]王 平.浅谈中药的不良反应[J].中医药导报,2007,13(8):3536.
[9]刘秋鹤,马 阁,赵喜兰.浅谈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3 |
|